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们能够带着理想走多远(张悦然)

//m.zimplifyit.com 2013年11月25日09: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悦然

  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80后”,从发出声音到现在,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可是,这10年中我们其实并没有说出什么。如果说有没有什么 新的思潮的话,也只能是只有潮而没有思。10年来,我们如此热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在这种此起彼伏的热闹中,我们却早已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事实上,我 们并没有带来什么新的文学式样或是文学思想。整个“80后”文学看起来很热闹,可其实并没有任何沉淀。这与我们现在的文学环境也有关系,我们的写作被掺入 了太多商业化、舆论化的因素,迅速进入了一个现实的层面,我们所有的回答和疑问也是针对这个现实的,文学反而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因此,我很怀疑我们 能够带着理想走多远。

  从文本的辨识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作品辨识度也都不够高。我们这一代的文学更多的是形容词文学,我们对于繁华世界的描写,其实就仅仅体现在比上一代人多了这么几百上千个形容词上。但是,我们的动词萎缩得很厉害,我们的小说缺少了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特别空虚的描述。

  尽管如此,我们比上一代人还是有稍稍进步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确实在坚持一种个人化的表达,这种表达更多是一种自由的声音,是没有受到意识的、 集体的羁绊的。实际上,集体的概念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已经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小的自我,所以,我们不会写也很难再去写以往的那种宏大叙事。这种改 变有好的一面,毕竟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和集体捆绑得太久了。一个创作者,必须要回归到个人身上,要让这个人自由地运动,而不是把一种集体的价值观强加给 他。否则,我们的写作就更像一种从点到点的连线,而这些点在哪里,这条线要怎么走,都是我们根据集体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事先判断好的。

  文学发展到我们这一代,其实就是在经历一个转变,一个从集体到个人、从宏大叙事到个人化表达的转变。在西方文学和日本文学中,这种转变一直都 有,并且早就发生了。相比之下,我们做得完全不够。当然,个人化表达有它自身的问题,它会对故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我们不理会周围人的看法而仅仅是遵 循自己的路径时,我们的小说往往不能产生一种广泛的共鸣——因为“共鸣”本身是依托于集体经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开始质疑文学,认为“小说死 了”,个人化的表达会使小说的可读性变差。

  村上春树在一篇专访中提到,现在的小说需要复兴,需要回归到19世纪的创作传统,但又不能全盘照搬那种巴尔扎克式的写作模式,毕竟这是被现代人 的阅读习惯所不允许的。单就我国来说,这样的时机还没到来。我们的文学必须先完成从集体到个人的演变,才能考虑故事的复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没有快 捷方式也不能跳跃性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甩掉一直以来那些过于陈腐的故事,甩掉那些已经模式化的农民故事、下岗工人故事、大学教授故事。我们必须通过 个人化的表达把这些东西剔除掉、清洗掉,之后才能找到更好的故事,才能更自由地去编故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