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歌江右》 ,忽然冒出的一个念头,就是辛弃疾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用这话来形容史文清先生,我以为是十分恰切的。
江西境内,丽山秀水,人文荟萃,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况且作者是山水知音,深具人文情怀,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意浓于水。山水遇见文清先生,文清先生遇见山水,历史在这里驻足,文清先生在历史中打量。
其实翻阅中国诗歌历史,山水诗和咏史抒怀诗蔚为大观,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辛弃疾。这些秀美或壮美的诗篇,那些悲慨激昂的词句,成了祖国山水的代言,成了民族豪壮气势的结晶。也正是这些优美的山水,历史人物,优美的诗篇滋养了文清先生,引领了文清先生。
翻开《行歌江右》 ,那些山水名胜诗句扑面而来,庐山历来是诗人画家所喜的素材,在李白所咏“日照香炉生紫烟”之处,文清先生则有“香炉银练垂千尺,双剑青锋刺九天。万顷奔雷缘壑下,湍思直泻鄱湖边” ,大有不怕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和诗仙比诗的意味。
我知道,诗歌在文清先生手中,不只是抒情,他要的是艺术的张力和思索,是境界,就如绘画“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他的历史题材的诗歌最能打动我,他写陶渊明“轻寒应备一樽酒,共话归来稼穑时” ,这是陶靖节的隔代知音啊,在欧阳修故里西阳宫,他生出的是历史的沧桑:“祠井池阶生藓迹,供桌牌位浮尘埃” 。悲黄山谷不遇,而不改赤子之节:“有宋文人多苦难,铮铮傲骨数苏黄” 。
我非常喜欢文清先生在诗中所创设的语境。语境者,简言之就是用文字语言所营造出来的文字环境,是氛围,是调子,是一种情与景的谐和,你看他写辛弃疾,为我们创设的是一幅画“醒对青峰醉卧山,两相妩媚暂欣欢” ,写谢叠山“寂寂千竿云头立,铮铮一骨故乡还。古来忠义甘喋血,春笋年年采不完” 。
读这样的诗,我们感到的是高远雄阔,是蕴藉厚重,是笔意苍古、细秀妥帖,是“神乎技矣”的神品。“独抒己见、思力绝人”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写诗贵独造,贵“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别构一番灵奇” 。如画家恽南田所憧憬的“皆灵想之所独劈,并非人间所有” 。
我以为,在语境之上是境界,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用佛家的话头来说,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第一层是真实的山水,简单的眼前风物而已,写出来,让人身临其境,有声有色,就是成功。
第二个层次,是主客观融合,联类无穷,文字厚重,是一种人化的自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个层次,是不再炫技,不再掉书袋,洞察世事,看透生命本相,“一粒沙砾看世界” ,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在《行歌江右》中,这三个层面的诗都有,都有佳作,如“雨中林更翠,石像伴花开” ,“高低扶云空,疏密抗风雪” ,“隐隐树间黄瓦立,濛濛湖里白浪生” 。
文清先生的诗是现代的,也是古代的,他对传统继承多多,我特别欣赏他的那些“炼字”的工夫,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 ,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比如在《行歌江右》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古寺藏林麓,晨钟破雾来” ,写山之幽深,写寺庙之隐,一“藏”字,一“破”字,可见钟声破雾而来,清响醒人。如“松裂峭岩皆本色,石埋宿雾自斑斓” 。松裂,石埋,是化静为动。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妙。文清先生的“炼字”方法在《行歌江右》中多姿多彩,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是一种享受。
李商隐有“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诗句,愿文清先生的彩笔,把江西的山水人文,寄送给历史和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