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
网络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新媒体革命,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学,则是一场没有宣言的“新新文学运动”。
人类的文学传播大体经过三次革命:口头文学—笔头文学—印刷文学—网络文学。从传媒角度看,从口头文学到书写文学、印刷文学,再到网络文学的无纸传播、超文本功能和全民模式,标志着人类文明经历了一次次媒体革命,而网络文学则标志着文学“无纸时代”或“读屏时代”的到来。
网络使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质变,获得了空前自由。著名网络写手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中说:“现在我们有了这个网络,于是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你甚至可以在几分钟之后看到读者给你的回应。”
作为一种传播载体,网络集合了以往各种媒介的优势,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手法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情感表达方式,连那些不懂文学创作的人也可以在网络空间发出声音,“晒出”图像,以独特的个体方式参与这种“全民文学”模式。
如果说“五四新文学运动”带来了中国文学的新质,那么作为“新新文学运动”,网络文学的影响将更加深远而全面。之所以将网络文学称为“新新文学运动”,除了前面所述的“带来写作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外,还有以下五方面缘由:
第一,这是一场语体革命。不同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创的以“普通话”为标准的白话语体,网络语言更加开放自由,它打破了固有的语言模式,突破了规范的标点符号,创造出由汉字、数字、外语、符号、声音、颜色、图像等多种元素混搭成的新语体,在为传统语言文字学带来新质的同时,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第二,这是一场文体革命。如果说“五四新文学运动”带来了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四大文体”的规范与细化,那么网络文学就是打破文体界限的“跨文体写作”。这种实验的革命性动因主要来自两点:一是缘于网络超链接技术。当网络写手运用一切图像、声音、色彩、文字等组成超文本、多主题、多媒体的作品时,文学的审美特质就发生了变化。二是与作者大多非文学科班出身有关。最初触碰中文网络文学的那批人,基本上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野路子”。他们并没有把网络当作文坛,也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张贴只是为了交流或者发泄——显然,这种“随意文学”造就了难以归类的“跨文体”。
第三,创作主体由“个体主体”变为“间性主体”。传统文学的写作要经过“独上西楼”、苦心孤诣地构思写作和等待发表的流程,作者的创作呈现出线性、个体性、纵深性的精英特征。相比之下,网络文学作者则变成了“间性主体”:1.要想完成一篇网络作品,作者必须在即时接受读者反馈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思路,从而写出让读者满意的作品。2.网络作品可以由多个作者“联手创作”或“接龙续写”,具有极大的任意性与零碎性。3.“人机互动”进行创作。2006年有程序员编写出一套“诗歌写作软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中的一支就会演变成这种网络游戏式的写作,人们利用写作软件“人机互动”地进行创作,直抵文学的“娱乐性”本质。
第四,网络文学解放了作者的想象力。当前的网络文学大体上都具有“反现实主义”的特点,无论是玄幻、科幻、情爱还是新历史主义创作,都表现出强烈的虚构性和想象的无边际性。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一再强调:“‘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性’(invention)或‘想象性’(imagination)是文学的突出特征。”从这一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想象力得到了真正解放的文学,是韦勒克所说的“纯文学”。
第五,网络文学具有自由品格。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论纲》一书中提出:“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文学的精神实质也是自由,网络之接纳文学或者文学之走进网络,就在于它们存在兼容的共振点:自由。”可见,自由、兼容、平权、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先验地预设了艺术民主机制,技术化的“在线民主”实现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文学梦。正因为解决了文学与民众的通道壁垒问题,网络文学才无愧为一种“全民文学模式”。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