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写《巴山老知青》(向求纬)

//m.zimplifyit.com 2014年04月01日09:36 来源:人民日报 向求纬
  《巴山老知青》:向求纬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巴山老知青》:向求纬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如果一位当年城市的热血青年,将他的人生中18岁到38岁最宝贵的一段年华献给了山区,而且这20年中有13年当插队知青,拿着农民户口分着农民口粮过日子,那将会是怎样的一段经历?似这样的“农民知青”还有成千上万,插队的地方不是边疆,不是少数民族地区,而是中国版图最中心的地带——秦巴山区,那就更加引人关注了。

  我早就想把这20年经历写出来。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根据地的组成部分,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茬又一茬的“支内人员”走进城口,支援山区建设。成批的知识青年到城口办茶林场、药牧场,在生产队插队落户,融入了城口人民的生活,成为山区建设的生力军。光阴荏苒,岁月流逝,这些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承受了非同一般的艰险,演出了多么壮怀激烈的活剧!我自己先是到海拔1800多米的山头上办药牧场,后来又到山下生产队插队,然后到学校代课,其间在农村结婚、生子,完全融进了巴山人的生活。高山上开荒、种地、放牧、采药、打猎、割漆、改木料等农活全干过,矮山犁田、栽秧、搭谷、打鱼、放排、砍柴等农活也干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下乡知青比山区农民更经受了双重磨炼,对生活最底层的人生体验有了双倍的感悟。

  苦难是一笔财富。又是20多年过去,我终于提笔,采用长篇散文这种形式来记述这段生活。长篇散文最大的长处是便于抒情,尤其是写秦巴山区写老知青这样的题材。试想想:在那样贫穷、落后、闭塞的大山区,无数来自大城市的人员要在那里生活、繁衍,过上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那种地域的差异,习惯的不同,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冲突,该是何等激烈、何等持久!这里面该有多少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可书?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曾经陷入这样的困惑:我和知青战友们亲睹、亲闻了闭塞山区许多封建愚昧的现象,但思来想去,这些现象毕竟不是事物发展的主流,长久以来落后的山区毕竟还是在艰难地、缓慢地向前发展,山区人民勤劳、善良、忠厚、节俭的传统美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露出来,而这些是永远不应该被忽视的。

  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基本上都有原型,或者都有老知青的影子。主人公白东东基本上折射了作者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他从一个没能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到上山下乡,成为办场插队的带头人,多次蒙受不公正待遇,延误招工回城,一路走来,由一个无限忠于革命路线的懵懂青年,变成一个内心世界开始复杂起来的中年人,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中很有代表性。我选取“文革”前夕自觉自愿上山下乡的“这一批”知青为描写的对象,兼及描写之前下乡的几批知青,是因为这批知青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知青”。或许有人说都是描写知青,用不着分得这么细。然而我认为,这本书有别于其他知青题材作品的最大特点就在这里,它围绕着几个关键词:一是下乡自觉自愿,二是卸了城市户口和商品粮,三是去到中国内地。这类知青成了多年以来被文学作品描写所遗忘的群落,这样的地方成了多年以来被人们视线所忽略的角落——而我愿意把写作的眼光投向这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