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的理想,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凝聚。“中国梦”如春潮般在神州大地涌动,在人们心间激荡,它同时也拨动了每一位作家的心弦。
2012年11月25日,我国自主设计生产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起降的消息,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焦点。然而,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隔日中午,刚刚下舰的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突发心肌梗塞,不幸殉职。
荧屏上,我看到了罗阳离舰时的画面,他疲惫而悲壮的微笑,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两次前往沈阳罗阳工作与生活过的地方,去寻找罗阳的足迹,去感悟罗阳的精神。在这里,我看到了罗阳与航空人们、与所有的科技知识分子们,紧盯着世界最为前沿的科技,前倾着身子,在紧追、在迅跑……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用忠诚践行着强军富民的神圣追求。
罗阳说:“沈飞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长子,就要勇于挑重担,敢于负责任,就要干出个长子的样子来!”我说:“罗阳是国家的儿子,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他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我将这部写罗阳的报告文学取名为《国家的儿子》。
其实,“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梦想,一直激荡在祖国人民和军队将士的心中。
自鸦片战争100年来,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屡屡打开中国的国门。仅1842年到1911年的69年间,晚清政府在炮口威逼下,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竟达500多个,台湾、香港等被割占;被勒索赔款加上延期利息,高达16亿两白银。甲午一战,清朝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中国海军从此一蹶不振。
为了守住国门,为了不再忍受帝国主义的蹂躏,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海军。
1949年4月23日,在百万大军强渡长江的隆隆炮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泰州白马庙诞生。此后,张爱萍、肖劲光等海军将领,带领那些刚刚从硝烟战火中走来的“黄军装”们,让舰旗鼓荡起猎猎雄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了5年多的时间,建设起一支能与国民党海军相抗衡的人民海军。
最近,我正在创作一部反映人民海军初创时期建功立业的报告文学。从走进这段历史的第一天起,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的便是“筚路蓝缕”、“艰苦卓绝”这些词语。老海军黄胜天告诉我,1949年4月24日清晨,站在八圩港码头上等待渡船,准备渡江去接收江阴要塞。张爱萍点了点人数,高兴地说:“同志们,我们先头部队人员全部到齐了,5名干部加8名战士,一共13人——这可以称之为全世界最小的一支海军了!”片刻,他又激情满怀地补充道:“13个人,13万兵马啊!”
这是张爱萍当年的“海军梦”,为了梦想成真,几代海军官兵孜孜以求,百折不挠。正因为有了美好的“海军梦”,经过65年的建设,人民海军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
写好罗阳的“航空梦”,写好海军官兵的“海军梦”,就是放飞“中国梦”,对于作家来说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思想解放的激发下,迎来了第一次报告文学的巅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报告文学更看重探索与反思;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心中荡漾着一种盛世情怀。报告文学敏捷地呼应这种政治与时代的需要,一些“宏大叙事”、“大国情怀”的作品应运而生。而今,在“中国梦”成为时代主题的同时,它也为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再一次崛起的机会。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听到冲锋号了,我们将以战斗的姿势,再一次发起冲锋。
“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创作的,因此,写好“中国故事”,我们必须拥抱时代,贴近生活,深入到民众中去,用心去感悟、去捕捉,发现震撼心灵的创作题材。写好“中国故事”,既可以用“宏大叙事”,也可以用“微观叙事”,关键的是要采用各种文学笔法,将故事说得生动,将故事写得感人,让“中国故事”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的“一面镜子”,成为激励人民、推动时代前进的一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