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至6日,文献纪录片《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河北卫视同时播出。与以往的文献纪录片相比,本片因对美国、俄罗斯等众多海外学者、当事人的采访而引人注目。尤其是三位台湾重量级学者贯穿性地出现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中,这在国内纪录片界尚属首次,并因此被称为是对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的一种突破。
1947年至1949年,是百年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却同河北一个小山村西柏坡紧密相连。1949年之后,中国和世界的史学家们,从没停止过对中国这一影响深远而“脉象”复杂的历史关节的探究:毛泽东和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蒋介石和国民党为什么失败?这表面似乎并不难解的问题,却包含了极为深刻的内涵。也许,那个隐蔽在太行深处的小山村,是解读这段历史玄机的钥匙。
这场震惊中外的战争硝烟,已经飘落60余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我们今天客观回顾这段历史,以科学、真实的态度“抚平历史创伤”创造了条件。为了确定“以国际视野解读国共成败的隐秘玄机”这个主题,本片主创人员经过了反复的争论和调整。本片最初是为配合河北省委宣传部的西柏坡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而立项启动的,片名叫《柏坡魂》。但在拍摄开始之后,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带有浓厚宣教和灌输意味的风格广大观众难以接受,而仅仅单纯以中共党史单一的视角来关照历史,已经很难有新的突破。
1999年,河北电视台曾经拍摄过八集文献纪录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对这段历史进行过深入的挖掘和呈现,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十多年后,如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历史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重新解读这段历史,是对自我的超越,也是纪录片人的使命与责任。
随着对最新史料和学术成果接触、思考的日益深入,笔者发现1949年的中国是海内外历史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半个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热点话题。因为那场震惊世界的内战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整个世界。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横空出世,这个百年中国的巨变和转折,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之巨大,不但越来越清晰,而且仍在持久发酵之中。但是,对于国共成败的历史原因,不但国共双方各有说辞,而且海内外学人也众说纷纭。笔者真切地感到,大胆引入国际视野,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国共成败的深层原因,不但可以打破过去自说自话的创作格局的局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学术成果。
笔者首先想到了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关系国共两党和现代中国命运的人物。无疑,他们是拨动历史车轮的人物,也是本片无可争议的主人公,他们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恩怨,也牵动着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情结。尽管他们早已经走下神坛,但他们在海峡两岸的形象,却因为长久的隔膜和历史的惯性而截然不同。于是,还原1947年至1949年真实的历史情景,回归理性,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对照,深入剖析1949年国共成败的历史转折,并进一步总结、剖析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启示,就成为本片呼之欲出的主题。
文献纪录片,其实就是生动而形象的历史叙述。活跃在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自然是最重要的内容,能否展示众多的历史细节则关系到一部作品的价值和吸引力。
第三方视角,是解读国共胜负缘由相对客观、处于国共双方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作为介入近代中国事务最深入的俄罗斯和美国,既是国共内战的重要外力,也是国共战与和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因此,俄罗斯和美国的相关当事人与学者,是了解国共成败不可缺少、重要的第三方视角。
在美国哈佛大学,摄制组采访了《毛泽东传》作者特里尔教授。这位潜心研究毛泽东多年,对毛泽东和现代中国有着深刻见解的美国学者,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深刻的观察,他认为:“毛泽东比蒋介石,更能够了解群众,了解中国民众的需求,特别是农民的需求。毛泽东非常清楚怎样把政治和军事力量结合在一起。毛相信自己的能力,蒋也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他不像毛那样能把政治和军事力量很好结合。蒋介石太依赖美国了,他应该向毛泽东学习。”而在上世纪40年代多次到中国,参加了华北解放区土改的美国人韩丁,以亲身经历写成轰动一时的著作《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丁的《翻身》,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而韩丁的外甥、今天生活在北京的美国人阳和平,则以他自己的观察,对中国的土地改革也有着深刻的认知,“中国现在经济这么蓬勃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它的基础就是彻底地粉碎了封建制度”。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高念甫先生,则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评价:“1949年的革命,它改变的不只是中国的命运,可以说是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命运。这是二十世纪全人类最大的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