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

//m.zimplifyit.com 2014年05月14日16:43 来源:东南快报

  网络与文学结盟,进入文学评论界关注的视野,或许将成为常态。由福建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的“中国梦·海峡情”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既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空前发展的结果,也是阅读、写作方式变革之下催生的产物。

  人们时常困惑,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到底怎样影响着文学?它所呈现出的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写作特征和创作、传播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文学发展的进程?

  为此,本报于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在榕举办之际,特邀刘庆邦、阎晶明、张柠、施战军等文学名家,以自身的文学经验和独特视角,解读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学发展,探寻那些我们百思未解的当代文学之问。

  刘庆邦

  在时代更迭中致敬传统

  刘庆邦,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作品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对于网络文学,刘庆邦认为自己虽然看得不多,但他对这个提法本身有看法,“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不可以拿一个平台来为文学命名。”

  我们的文学曾经写在石头上、竹简上、羊皮上,又或者写在纸上,但是没有被称作“石头文学”、“竹简文学”或“羊 皮文学”。网络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网络对文学并没有帮多少忙,它只是促进文学生产力的发展,降低文学的门槛,使得文学作品大量产生。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之下,刘庆邦的观点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文学的本质就不会变。那么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以人道主义的理想和情怀,以真诚的态度来写人性深处的丰富情感。

  谢有顺

  

  作家是时代相反的见证者

  谢有顺,历任《南方都市报》副刊部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作品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谢有顺一直关注网络文学的创作现状,并对网络作家的想象力与敬业精神表示敬佩。他在强调“废稿”对提高写作的必要的同时,也担忧其对于精品意识的磨灭与蒙蔽。

  如何让作品具有创造性,如何在作品中探寻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气质,这是网络作家在追求写作量的同时,同样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作家,应该在快节奏的时代潮流中,保持一种慢的生活品质,打量一下周边的世界,也许正是在这种停下来慢下来的时候,会使小说具有丰富的细节与生活的质感。

  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但是应该做着与时代不同、甚至相反的见证,对于潮流,作家与其一直跟着走,不如保持点距离,有时反潮流可能更能取得某种成功。

  阎晶明

  

  让文学评论的标准回归艺术性

  阎晶明,历任《批评家》杂志编辑、省作协秘书长。作品曾获首届华北区文艺理论评奖一等奖、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当大家都在诟病网络文学的虚假时,阎晶明却极大地肯定了网络作家对于经典的借鉴。正在兴起的网络作家群体,多是宅在家里写作,他们靠的不是社会的资源,而是阅读的积累,恰恰是这种触手可及的资源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真假虚实之间讲述历史的轮回。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创作方式上的不同,网络文学创作的公开性使得不断有读者加入到作者的创作中,让写作变成一种集体的动态行为,有时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故事的走向。

  张柠

  

  轻阅读时代下的精英文学

  张柠,历任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研究员,作品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学术成果奖。网络文学,使年轻一代越来越走向“轻阅读化”,他们缺乏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他们追求快感、追求文字的治愈效果,并称之为“治愈系”。

  “治愈系”的文字便是把文学当成了药。文学当然需要具有治愈的功能,但它不能仅仅是治愈,而应该在抚慰人心的同时,将人引导向更深层的人生问题,这才是文学的目的。不止步于“治愈”,拒绝娱乐化,这才是作家的追求。

  网络文学契合某些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使它的广泛传播带上了一些文字消费的意味。如同小说、电影、甚至电视剧的兴起,随着创作队伍的壮大、读者群的增加以及各方面的介入与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也会从通俗消费慢慢向经典化蔓延。

  陈晓明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

  陈晓明,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作品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评论家奖。在大多数人哀叹中国文学边缘化的今天,陈晓明却认为中国文学正处于历史的最高点,除了传统文学的标杆作用,网络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传统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文化构建多元化的今天,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理解难免有失偏颇。一方面,传统文学起着文学引领和文化建设的作用,传统作家在艺术上树立的准绳,将把网络写作朝着更加严谨的方向引导;另一方面,恰恰有了网络文学庞大的基础,传统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才显现得更加鲜明。

  施战军

  

  以超理性的作品召唤读者的回归

  施战军,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曾被第六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为“年度青年批评家”。

  “网络媒体称为纯文学写作的盟友”是施战军希望看到的状态,随着网络上一些有志于中短篇小说写作的作者出现,网络文学的气质开始慢慢有了严肃文学的架势,一批网络作家正逐渐从原先泥沙俱下的状况过滤出来,对文字、结构各个方面的讲究也渐渐细致。

  但是,这种现象并不代表网络文学已有了好的文学品质,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形态毕竟无法在一夜之间被否定替代,网络文学从通俗模式到严肃模式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而这过程实现的可能,靠的是文学界的关注与扶持,靠的是读者与作者自身的努力。

  东快记者刘媛福建(海峡)文艺网小可李晟旻/文图由福建省文联提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