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常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心情、情绪,或者美德,梅花便是最典型的范例。它的香和美是其他的花木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以清雅俊逸、孤高傲世的风度倍受人们的高度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凝香被喻为中华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敬重,就像古人所形容的那样:“水陆草木之花,香而可爱者众,梅独先天下而春,故首及之。”
我在众多花木中,也独钟情梅花;我之所以爱梅,始于我祖父的遗传基因。
我的祖父是清末的一个秀才,他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因生不逢时,身居乱世,不得大展其才,只能屈居乡里,以教书谋生。祖父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书法,先学柳公权楷体,后效王羲之行书,大笔一挥,笔走龙蛇,或如天马行空,或若行云流水,一代书家,名扬四方,据说,当年前来我们家向祖父求书者络绎不绝。祖父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养花。老人在世时,我们家的院子里,遍植各种花草树木,其中梅花最受老人的宠爱。他努力搜寻各类品种、各种颜色的梅花,并配以各式器皿和选择适当的角落,精心栽培。因此,每到冬末春初,这些梅花便先后绽放,满院清香,馥郁扑鼻,远亲近邻,纷纷前来观赏,大有门庭若市的气概。祖父还酷爱古人歌赞梅花的诗词,在他赠送给友人的条幅里,总爱引用前辈古人咏梅的诗句,其中最多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他自己经常念叨的却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那首咏梅诗: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其实,陆游的这首诗,在古代文人的咏梅诗词中并非最上品,祖父对它的偏爱,应该与对诗作者的敬重有关。陆游的人品、文品,以及他毁家纾难抗击异族侵略的爱国精神,一直被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传为美谈,祖父亦视其为文人的楷模。祖父由植梅、养梅、观梅,进而艺梅、品梅、颂梅;从梅花的神、韵、姿、香、色,进而品味人生,追求生命的完美,这种独特的品格,至今为族人津津乐道,也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
后来,因受天灾之害,兵燹之苦,特别是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祸及我们家乡之后,导致了我们家道中落;不仅财产损失殆尽,还要向他方逃难,加上祖父驾鹤西去,满院花木,亦随之凋零,那些梅花自然也就“零落成泥碾作尘”了。直到我的父辈长大成人,特别是我的伯父因善于在逆境中打拼,集资开设医院,事业有成,才逐渐恢复祖业。此时,伯父又拣起祖父的嗜好,在家院内植花养草。当然,他也不会忘记祖父对梅花的偏爱,在可能的条件和范围内,又将各类品种的梅花移植过来,精心栽培。于是,每年初春,我们又可以欣赏到标格雅秀的花朵,嗅到她馥郁的芳香了。
我因为父亲去世很早,幼年失怙,孤儿寡母,只好依靠伯父生活,所以可以和众堂兄姊一同享受伯父为子侄们创造的小康家境,同时观赏那在乱世中难得的一隅春色。耳濡目染,也对梅花钟爱起来。
因为属“书香门第”,我们兄弟姐妹从很小的时候便会背诵许多古典诗词,老人教孩子,兄姊教弟妹,大家经常在一起吟咏,其乐融融。记得在每年梅花盛开的春天,兄长们常常诵读古人的咏梅诗词,我印象较深的是宋人林逋的诗: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七律,妙在字面上没有一个梅字,但是,却把梅花的品格、特性、芬芳,包括人们对她的艳羡、赞美、颂扬充分表达出来了,令人一步三叹,回味无穷。我当时正处懵懂年纪,但也囫囵吞枣般地记下来了,直到成年之后,方才稍稍领略到诗的内涵,但也难说了解其真谛。渐渐懂事后,知识增长了,不知何故,我却对“三苏”父子特别崇敬,尤其对苏轼的人格和品性深为赞赏,因此,对他的那首咏梅五律便牢记在心了,诗曰:
二月惊梅晚,幽香此地无,依依慰远客,皎皎似无姝。不恨故园隔,空嗟芳岁徂。春保桃杏乱,笑汝益羁孤。
当时,也只是觉得这首诗不大一般,比其他诗人的咏梅诗都高出一筹,直到现在,或可领略其内涵之一二。苏轼笔下的梅花,如同他的为人那样:清冷孤傲,不屈不挠,具有梅格的同时,又不失人性的细腻;特别是他将梅花置于广阔的时代舞台上,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宦途坎坷寄寓在内,咀嚼起来,可引出无穷的奇思遐想。
而姐姐们,出于女性的偏好,她们却更喜欢李清照的词,我记得她们经常吟咏的是那首《清平乐·咏梅》,其上片为: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这是李清照后期的词。此时,她已经没有早年意气风发的豪情,国破家亡,流落异乡,心中充满凄清和悲凉,因此,这首咏梅词,也和她的心情一样,时时处处“满衣清泪”了。这正好暗合我二姐树芳的心态。因为她的丈夫在抗日战争初期,秉着年轻人满腔爱国热情,投笔从戎,奔向杀敌疆场,在一次反抗日伪扫荡的战役中,身陷重围,最后壮烈牺牲。从此,二姐便伺候婆婆,抚育幼子,过着清心寡欲的“未亡人”的生活,和李清照可以说是心心相印了;而且梅花也与她孤高傲世的性格相符合。
及长,我负笈他乡读书求学,先是在苏北名校省立徐州中学读了六年,经历了时代的巨变,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吟月;后来,考取了天津大学,因为我学的是工科,功课繁忙,有做不完的作业,也无暇寻觅北方种植很少的梅花。直到1957年初,学校派我们班同学去无锡柴油机厂做毕业实习,才得以在那座江南名城无锡重新观赏到梅花的芳姿。
初到无锡,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们,立即被这颗南国明珠的美丽倾倒了。那碧波荡漾的太湖,那奇绝峻秀的鼋头渚,那古城中美奂美仑的古庭古院,那钟灵毓秀的寄畅园,那绿得滴翠的惠山和锡山——处处显示出她青春的活力。特别是花绽枝头、清香馥郁的梅园,更能吸引我们那一颗颗青春勃发的心。老师似乎与我们心心相通,在来到无锡之后的次日,专门携领我们去游览梅园胜景。
当时是阴历二月,正是赏梅的季节,游人如织。据梅园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方知此园乃无锡进步工商实业家、荣毅仁先生的先人荣得生先生所兴建。在上个世纪初,荣先生高瞻远瞩,首倡利用太湖山水发展旅游,遂在无锡西乡置地筑园,以气质高洁的梅花为主题,以“为天下布芳馨”的宏大气魄,建造了中国园林史上第一个以花卉命名的专类园,开启了太湖近代园林建设的先河。同时,老先生还聘请能工巧匠,在园内植梅数千株,名种荟萃,精心构建了名目繁多的景点,诸如:洗心泉、天心台、香雪海、招鹤亭、小罗浮等,与苏州邓尉、杭州超山鼎足而成江南三大赏梅胜地,是众多名士和民众慕名游憩的地方。代代相传,声誉日隆,至今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解放以后,荣先生一家,出于大义,将此捐赠给国家,经过政府修葺,梅园更加秀美,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旅游财富——听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更增加了我们的游兴。进入园内,果然到处是玲珑剔透的亭榭,旁边遍植各种花木,其中梅花居于显著位置。有的花朵绽满枝梢,有的含苞待放,处处鲜艳夺目,清香扑鼻,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令我们这些正在青春勃发的年轻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几位女同学,她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到处留影,以梅为背景,借以美化自己的容颜。以后,我们又去梅园多次,都是尽兴而归,直到毕业实习结束……
在无锡生活学习将近半年,时间虽短,但在我的生命史上,却刻下深深的印痕,其中梅园赏梅占着重要的位置。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美好的一页仍然难以忘怀。
此后,因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坎坷多难,我的命运也因之多舛,飘泊白山黑水,蛰居塞北荒原,再无欣赏梅花的机会。但是,我却谨记祖父常常赠给友人同时也是昭示后人的那句铭言:“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个诗句警示我努力在生活的海洋中顽强拼搏,勉励自己决不虚度年华,争取多做一点于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
现在,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且疾病缠身,步履艰难。但赏梅之情,从未泯灭,只要有机会,总会让孩子们开车把我送到植梅的公园,尽情观赏一番,直到兴尽而归,即使花残枝凋,也不放过。“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放翁的这两句词,表达出人生的崇高境界,也是我努力追求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