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大河与河床(赵晏彪)

——写在《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出版之际

//m.zimplifyit.com 2015年04月22日10: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赵晏彪

  当我拿到这四卷五册《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时候,先是惊诧,继而感叹如此浩大的编撰工程,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对回族作家的分布进行了梳理,而且通过这本回族文学通史,让我们看到回族作家的阵营是如此的强大,许多我们不知道属性的回族作家浮出水面。目前能够写出这样高水平的民族文学史的民族还不多,许多民族通史大多是几十年前编撰的,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出版通史的民族并不多。

  “回族作家和回族文学像珍珠一样分散于全国各地” ,这是我读到通史后的感觉。这本通史不是采用以时间年代为序,而是以地域划分,清清爽爽,这让研究者和读者一目了然,对各地区的回族作家有了清楚明了的概念。因为回族不像喜欢聚集在一地的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回族同胞往往四海为家,他们分散于全国的各个城市、各个角落、各个领域,这次的通史如一根线,将散落在各个地区的那些珍珠——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一颗一颗地串了起来,形成了一串美丽的珠链。我当编辑二十余年,从我手中编辑的稿件很多,这其中有许多是回族作家,近年来我又组织少数民族影视工程,进行了两届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和评奖,一些回族编剧还获得了奖项。所以当我在这套通史中见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感到万分的亲切,那些名字让我回忆起在我主编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作品,一些过往的场景便浮现脑海。像北京地区的霍达、白崇仁、唐超英、者永平、高峰、马泰泉、谭宗远、刘涓迅、张宝申、李偑伦、马克等,像东北的高深、深圳的从容、山东的王树理、云南的叶多多,还有西北的石舒清等众多回族作家的作品,都是如此。

  回族文学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可以大说特说的,不仅他们中间有最为优秀的作家如霍达、张承志,更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石舒清、从容、马泰泉、沙叶新、陈村等,他们在汉语语境中一样玉树临风。尤其令我欣喜的是,一批年轻作家已然成为气候,像李进祥、马金莲、石彥伟等青年作家为回族作家阵营又添新军。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由这个民族的人民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奋斗所创造出的,它在这个民族历史的进程中是这个民族辉煌的成就的一部分。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文学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首先也要发展她的文化。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为想了解这个民族,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学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还使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内容和正能量,让其他民族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变迁兴衰,人情风貌,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在我的记忆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张承志《黑骏马》 、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 ,可以与任何汉族作家相媲美。不仅在回族文学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在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中同样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然而《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编撰还可以再完美些,比如说,既然称史,应该英雄进史,现在这部通史过于庞杂,水平参差不齐,又因厚此薄彼的体例,显得不够经典;其二,史中缺少评论和理论家,文学的成长与批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三,翻译家同样重要,可以考虑再版时增减为宜。

  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文学通史就是罩在这个灵魂外的一个盒子。当你将这个盒子慢慢打开来,仔细阅读后,你就会进入到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你就会爱上这个民族,爱上她的文化,爱上她的金戈铁马,爱上她的温文尔雅,爱上她的能歌善舞,爱上她的智慧与胸怀。回族有句谚语: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每一位作家都似珍贵的油滴,而《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便是承载和汇集的河床。当千万油滴汇集在这河床里的时候,便是波涛汹涌的大河。我欢喜那波涛汹涌的大河,但我更尊重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的河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