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狂欢”过后:关于网络文学的远景(殷国明)

//m.zimplifyit.com 2015年05月19日09:46 来源:解放日报 殷国明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也迎来了自己新的世纪,于是就有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短短数十年间,网络文学借助于自己无限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借助于海量的信息量及其人们在心灵世界得以自由遨游和飞翔的欲望,不仅改变了人们从事文学、参与文学和创造文学的方式,也改写了以往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一度造就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学狂欢盛宴,似乎一下子激活了全民、首先是一批爱好者和痴迷者文学创作热情,为他们实现自己文学梦提供了机遇,而且确实也营造了一种自由创作的文学氛围,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为文学增添了一对新翅膀,开启了新宇宙。

  但是,当狂欢过后,当长期由于传统文学空间狭小而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得以释放殆尽之时,网络文学似乎开始显出自己的疲态,进入一种低迷、消沉和不再那么红红火火的冷清状态——当然,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常态,正像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和变革时期所时常发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一样。最富于激情的锣鼓已经停止,热闹的人群开始散去,狂欢过后总会经历一种失落、低迷,甚至被遗弃的状态出现。关键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知道网络文学是否能够真正在生活中扎下根来,是否能够经历过风雨,甚至几度低迷、曲折、甚至“死亡”,不断获得新的文学力量,重写和再造自己的辉煌。

  我们不知道,但是完全可以期待;但是,期待不是等待,而是需要反思和寻觅,需要在狂欢之后找到低迷的缘由。实际上,顾名思义,所谓网络文学,就是“网络”和“文学”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及其和谐与否、成功与否和结果如何,最终几乎完全取决于人为的努力和创造。就此来说,网络文学如今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和迷信,因为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空间,自身并不产生文学性及其文学的能量和魅力。而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就本身意义上来说,也绝不会由于有了网络就有所增减。所以,对于文学来说,它是有情的,但是也是无情的,正像它对于所有的电商和网络商业活动一样,如果能够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有质量、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它是有情有义有利的,否则,它就会一下子翻脸不认人,立刻变得无情无义起来。

  但是,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的发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网络”与“文学”之间彼此陌生、隔阂、甚至各怀目的、各行其道的状态,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必要的共识,也缺乏彼此相知和担当的合作。如果有的话,甚至也处于“互相利用”的层次。一般最早投身和从事网络文学开发的运营商、经纪人等先驱人物,大多所看重的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无限充裕的空间和资源。甚至其所拥有的无限有待开发的商业空间,即便其中有很多人爱好和痴迷于文学,但是对于文学及其文学本身的特殊性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相信网络,相信人们自由创造的潜力和魅力,但是尚没有时间和机遇,认真思考过文学的历史命运及其现实状态并非用网络就能一下子改变的。

  这或许限定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早期状态。如果检索一下网络文学的一些主要平台,就会发现,除了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方式之外,大多依然以一种“自由集市”、“文学大卖场”或“文学超市”等模式运营,人们可以自由地把自己作品传到网上,由网民自由选择阅读,其传播状态和评价尺度几乎全部由读者决定,而运营商或者网络者只是做一些分门别类和数据统计工作,点击量是第一位的、也是唯一的关注点。显然,这种状态或许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络文学的自由度,减少了人们进入文学园地的成本,凸显了读者和市场选择的力量,所以能够迅速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能不说,正像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乡村集市、自由卖场一样,这种形式的文学存在将永远保持自己的地位和魅力,其意义就在于人们不但能够在其中自由游荡、左顾右盼、自由品尝、评价和买卖,还偶尔获得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发现,自己的作品获得意想不到的欢迎,或者在海量创作中发现真正的艺术珍宝。但是,集市还是集市,超市也只能是超市,尽管它们市场人头攒动,人气很旺,但是不可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学的期许,不可能带动和引领文学的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品质。

  然而,如上所言,网络文学面前的困境和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来自“网络”本身及其依赖性,呈现出明显的“买椟还珠”游戏色彩,反而忽略了文学还是文学,不论发表在纸质杂志上,还是网络上,其几千年来凝聚下来的美学特征和意蕴依旧固存,人们对于文学创作仍有不变的期许。如果把网络文学的命运全然交给网络和市场,不在文学性、文学品质方面下功夫,不仅会使网络文学本身一直在低端、低层次状态盘桓,而且还有文学被网络和市场“绑架”的弊端出现,“非文学”的因素会大量进入,最后形成网络文学的萎顿不振。

  但是,这种“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貌合形离、貌合心离、甚或相互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是造成网络文学发展目前困境的原因。而这种缘由的存在,当然首先由于网络与文学的结缘自身就是新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时间的磨合,再加上能够率先进入网络文学的先行者,多半是网络高人,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多半出自本能和兴趣;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说“网络”对于“文学”的忽略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文学”对于“网络”及其“网络文学”的迟钝、冷漠和傲岸的姿态,应该在这方面担负起更大责任。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抽象的,不是单纯精神意义上的,而是现实的文学界,尤其是文学批评界。长期以来,他们已经养成精神、思想、作风上养尊处优、掌握话语权的习惯,自觉自愿被所谓大话语、“终极真理”所绑架,沉迷于“立言、立功、立德”的永恒境界之中,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尤其对于隐藏在人民之中的文学诉求不再敏感和关心,甚至视若罔闻,只关注与名利相关、特别是与自己身家性命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或许也造成很多人、包括一些网络文学最早的营造者和参与者,甚至一些原先的“文学中人”,对于所谓“文学”及其“文学界”、“批评界”失望至极的原因,不再抱有希望,不喜欢参与,不愿意牵上关系。

  因此,网络文学要摆脱目前困境,跃上新境界,不仅需要“网络”进一步靠近文学,走进和融入文学,用文学方式来发展网络文学,也需要“文学”发力,关注和加入网络文学,通过网络的淘洗,洗去涂在脸上的思想圣贤、精神贵族、道德完人的油彩,走进底层低端的生活之中,体验大众民俗文化的魅力,主动接纳、关注和参与各种文化和文化的新样态、新形式和新机遇,在网络文学中获得新生。

  因为网络不仅为文学创作和传播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而且提供自由飞翔的空间——这毕竟是文学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梦想。我们相信,“网络”和“文学”终究会结成一对和和美美的“伉俪”的,他们也必将生产出更多的属于网络时代的“宁馨儿”,贡献于这个梦想的时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