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灿烂的窗开启于一个黑色的夜(赵玫)

//m.zimplifyit.com 2015年08月03日09: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 玫

  虽然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但我终生不会忘记在一个沉沉的黑夜,昏暗的灯光下,捧起一本厚厚的书,如饥似渴地读着,从夜晚到黎明。在我如白纸的心上,由一个遥不可及的陌生国度,灿烂出如此美丽而又悲伤的故事。

  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堪称艺术的摇篮,楼里的孩子大多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子弟。于是我们小小年纪就熟悉了大幕开启与落下的时刻,能多多少少地感受到一种艺术的熏染与引领。但孩童间,真正喜欢读书的可谓少之又少,而这一晚,我终于读到的这部小说,全仰赖楼里的那个男孩。

  不记得那是“文革”的哪个阶段了,总之在无书可读的时候,便开始了地下图书的传阅。如此传递,无疑充满不可预料的危险,尤其我们偷偷阅读的还是外国作品,更是最为忌讳的毒草。

  于是在传递中,我们始终小心翼翼,深藏不露,每一个细节都努力仿效电影中的地下工作者。无论从哪个渠道传来的小说,大家都会分享,以一种忠诚的信念顾惜着彼此对书的热爱。为此,我们这个小圈子心心相印,小心从事,竟从来不曾被大人发现过。而那些传递中的作品固然是不可选择的,但几乎每一本都会激起我们心底的喜悦。比如《普希金的童话诗》、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邦斯舅舅》,以及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无一不是我们相互炫耀心得的大书。现在想起来,在“红色恐怖”的年代中,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为了读书,胆大妄为,竟然不懂得可能会给已关进“牛棚”的家长招致雪上加霜的大祸。

  这一晚,我终于在昏暗的走廊中拿到了厚厚的《简爱》,这是我不曾听说过的小说。楼里的那个男孩,把一个纸包诡秘地交给了我,然后用低沉而郑重的语调说,明天一早还给我。在那时,是绝不能破坏“行规”的,否则你必遭唾弃,再也读不到你想要看的书了。

  回家后,我背着父母钻进被窝,打开报纸包裹的这本厚书。紧接着便一头钻进书中。《简爱》,是的,我用了整整一个夜晚,后来又向男孩争取到了一个短暂的上午。其间很多的部分是靠着手电筒的光亮看完的。这一夜,我几近疯狂的阅读,是不曾有过的。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不想落下。我至今仍记得蜷缩在被窝里的那种感觉,也记得怎样一行又一行地追随着那些如泣如诉的情节。如此夜阑人静中捧读《简爱》,不知为简爱落下了多少泪水。

  而那一夜,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简爱,还有那个骄傲而悲伤的罗切斯特先生。在文字中,我仿佛听到了他近乎绝望的呼号……

  简,是的,我的小小的简的爱。

  那一夜我怀抱着这本厚厚的书,至尾声处,最后的那些书页竟已残篇断简,模糊不清。尤其在小说最关键的时刻,破碎的纸张让故事戛然而止。这种看不到小说结局的感觉,就像当头一闷棍,让我不知郁闷了多久。从此看不到简爱去了何方,亦不知罗切斯特庄园的最后命运。更无从知晓,一直爱着罗切斯特的简爱是否又回到他的身边,让他在双目失明后再度拥有了简……

  如此,为这看不到的结局而迷茫了很多年,直到改革开放,我考取了南开大学,才在学校的图书馆读到了全本的《简爱》。

  从此生活在南开大学的校园中,在教学楼或图书馆的甬道上,总是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后来知道,他就是我国最早的《简爱》(也正是我读过的那本《简爱》)的翻译者、鲁迅的学生李霁野先生。也就是他的译本,坚守了五四以来优秀的白话文所特有的韵味,以其令人迷恋的文笔,让我从少年起就开始了对外国文学的热爱。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进入新时期以来,迅速呈现出一种多元探索的状态。这种状况显然与大量翻译介绍的国外文学作品紧密相关,尤其是20世纪的外国文学。不言而喻,中国文学的变革与创新,正是在外国文学的启迪、激励下而变得多姿多彩的。

  伴随着众多新异的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国作家的视野,迷茫与突进中的中国写作者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他们在阅读中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为自己拓展了新奇的思路和表述的方式。种种意绪的流动、思维的跳跃,种种复调式的结构、哥特式的神秘,甚至对时间、空间的全新阐释……

  总之,新时期文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浴血的洗礼。我知道那是李先生那样的先行者,为我们奠定了文学的今天。也是从这时开始,读书与创作无需再躲躲藏藏,无需再禁忌重重,而我们,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和书写了。

  伴随着新时期文学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新的文学理念扑面而来,当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繁花似锦的状态。这让我们意识到,还有更多的创作思维及叙述方式可供我们选择。无疑,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在某种意义上,我的文学之旅就是从《简爱》开始的。一个黑色的夜,让我在手电筒的光照下领略了文学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魅力。所以,于我而言,《简爱》就意味着我的文学启蒙。这之后几十年的文学跋涉,就是从李霁野先生的“我的小小的简的爱”开始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