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上富有美感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汉字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虽然苏美尔文与埃及圣书文字的历史较汉字更为久远,但只有汉字使用至今。因此,尽管汉字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字。令人略感遗憾的是,虽然汉字今天仍广为使用,但即使是文化素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也都往往视文字学为“绝学”,没有真正了解汉字的发生历史、构成原理及每一个汉字的造字来历。我以为,有一件美好的东西,日日与您为伴,日日为您服务,您却常常忽视了它的美——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这就是汉字。正是为了让这个普及汉字的梦得以实现,我开始策划编写一套以散文形式介绍汉字的丛书。几年的努力之后,8卷本以“汉字中的ⅩⅩ之美”命名的书,已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这些书分别为王元鹿的《汉字中的符号之美》、俞水生的《汉字中的人文之美》与《汉字中的礼仪之美》、刘悦的《汉字中的生活之美》、黄思贤与魏明扬的《汉字中的自然之美》、胡文华的《汉字中的思维之美》、蒋德平的《汉字中的历法之美》及古敬恒的《汉字中的建筑之美》。作者多为从事汉字文化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丛书的每一本都由近40篇散文构成,每篇散文重点讲述一个汉字的故事。综观全套丛书,确如作者们所期望的——读者看到了一个美不胜收的汉字世界。虽然每一本书作者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文章风格也有差异,但每本书都力求达到统一的目的。
其一,通过对汉字形体的说解,揭示各个汉字的结构方式及造字缘由。如《汉字中的生活之美》中有这样的说法:“‘鲁’,无论甲骨文字形多么繁简,上部均为鱼,下部皆为口,‘鲁’的本义是吃鱼。金文的鲁字,上部仍作鱼,下部口中多了一横,表示尝到的美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后来讹变为‘日’字了。”读了这段对“鲁”字的造字与形体变化的讲解,读者就会知晓“鲁”字最初的含义。
其二,通过对汉字造字理据的分析,介绍各个汉字背后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历史。《汉字中的人文之美》一书,力图把文字置于社会背景下阐述。在说“丝”字时,作者说明了丝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丝绸与我国的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丝绸的兴盛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与此相应,丝绸对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作者还告诉读者,“丝”是汉字一个重要的部首,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收录“糸”旁字就有267个。又如此书中论述“和”字内涵的《“和”为贵》篇,先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乐器“龢”,在说明“龢”与“和”两个词的同源关系后,进而指出:“此字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先秦时代,‘和’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另一汉字‘同’。”
其三,书中不乏作者们的新鲜文字学或历史学的见解,也不乏为以前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佐证之处。如《汉字中的符号之美》中对于由三个相同的字构成表达“多数”的阐释,运用了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一书中对澳大利亚原始人的计数方法为佐证:“许多原始民族数名只到‘二’或‘三’为止,超过‘二’或‘三’他们就说‘许多,很多,太多’。”又如此书的《牛有多“牛”》篇中,作者运用东巴文字用“牛”的字形借作“财产”,证明了古代纳西族人曾经经历过一个“牛崇拜”的时代。再如此书《“千”字的故事》篇中,提出了“为什么在典籍与古诗词中,‘千’比其他大数字如‘十’‘百’‘万’使用频率更高”这一问题,指出了在表示大数的汉字中,“千”是个平声字,其余多是仄声字,因此“千”字读来响亮高亢,为古人尤其是诗人所喜用。《汉字中的思维之美》一书中,《快“慢”之间》篇分析古人造字取象重直观的特点。作者指出:“对于‘曼’,许慎解释为‘引也’,古字形像人头上戴着一顶帽子,手将帽檐往下拉之形,本义为‘拉长’。‘曼’后来就有‘长’的意思,‘拉长’帽子,必定要覆盖头部的一片面积,因此,由‘曼’组成的字都有‘延展’之义。”进一步分析“慢”字中蕴含的思维之美时,作者强调从直观现象到逻辑之间的关系。书中说:“‘慢’本义表示‘态度傲慢’‘态度冷淡’……‘态度傲慢’‘态度冷淡’会流露于人的行为举止之中,而人的行为举止又映射出人的内心活动,‘慢’这个字就是这样。”
其四,各书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不仅包含语言、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知识,数理化及天文地理的现象乃至原理也不时出现在各篇文章中。《汉字中的历法之美》从岁历、节气、月相等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历法文化的一些字,分别讲解了这些字的文字学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历法知识,使读者在学习历史和文字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与这些字密切相关的历法知识,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汉字中的思维之美》一书不仅从造字取象到表意、记音,把汉字中的思维之美贯穿其中,而且在描述文字的思维之美时,不忘关注东西方人的共同思维特性,取材广泛,旁征博引。如对“德”字的说解就充分体现了上古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又如在《平常却不平凡“鸡”》篇中,作者把“鸡”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叙述,告诉读者:“它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禽之一。”“在计时器尚未发明的古代,早晨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的开始。因此,鸡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而且是公共生活的时钟。”随之,作者逐渐把文章的论述主旨升华。“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赏识,他们常以雄鸡作为诗、画创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再点出“鸡”与“吉”的语音联系:“由于‘鸡’与‘吉’两个字读音相近,因此‘鸡’经常谐音用来表示吉祥的‘吉’。”阅读了这些文字,“鸡”的历史与文化史知识必能使读者了然于胸。
其五,上述目标,都是以散文化的体裁与散文化的语言得以实现的,丛书并力求为每篇文章配上两张插图。光看丛书中各书的篇名,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苦心。如《汉字中的符号之美》的篇名“‘上’是一粒芝麻”“‘土’真的很土吗?”,《汉字中的生活之美》的篇名“开‘门’闹市,闭‘门’深山”“一字‘弄’红尘”“‘席’卷天下”,《汉字中的建筑之美》的篇名“华‘屋’重翠帏”“皓月掩兰‘室’”……仅看这些题目就可知作者出手不凡,全无传统学术论文的面孔,而将引出的必是篇篇动人心弦的文章。由于每篇文章的体裁全部是散文,因此读者在领略文字科学的同时,也时时能徜徉于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民间故事的天地之中。如《汉字中的建筑之美》中《秦“砖”汉瓦》篇,写到唐朝赵嘏为常建补诗的故事,既让读者欣赏到唐诗的精妙,又告诉读者“抛砖引玉”这一成语的来历。《“猪”——生肖中的副班长》一篇详细探讨了猪在上古文化与经济中的地位,而这些探讨都是基于猪的许多神话传说的讲述得以开展。此文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以往学者有所关注但未加深入探讨的:猪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末位,上古有没有猪崇拜,猪与象两种动物有什么联系,上古对猪的豢养起于什么时代,等等。
细想起来,这套丛书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根本原因,恰是来自汉字自身的美。这种美是3000多年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砥砺出来的光辉。把汉字的美真正读懂后,再使用这些文字,我们会有甘之若饴、沐之如春风的感觉,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说:“汉字,我今天才真正读懂了你!你的内涵如此浩大深刻。但是当揭开你的神秘面纱时,你离我又是那么近,你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及心路历程!”
(王元鹿,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究员)
“看懂中国字·读懂中国心”丛书
王元鹿主编 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