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舞台,灯光璀璨,二〇一五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台上,为何不见您的身影?您没有来,您去了哪里?
仿佛就在昨天,您还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歌剧《江姐》一千场演出现场,与熟悉热爱您的观众引吭高歌《红梅赞》;从参加完成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组织策划,您又激情满怀投入到完成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创作任务。
从军从艺六十多载创作了一千多件作品;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参与和策划了数十台春晚,您用智慧和勤奋灿烂了舞台,为中国百姓年夜里的万家灯火送去欢歌笑语,为我们伟大的时代讴歌。
今天,您没有来,没有亲自来到现场接受人民给予您的、一位人民热爱的德艺双馨艺术家最崇高的荣誉和敬意!
您再也不会回来,静静地走了,永远地去远行。官兵和战友们为您送行,社会各界为您而来,用您创作的歌曲寄托着对您的无限哀思和怀念。
二〇一六年初春,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走完了他八十六岁精彩人生。
忽然想起那句充满哲理的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阎老用一生诠释了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的信念追求,以赤子深情不朽的作品拥抱着祖国的山水、大地。
您在《似水流年》中写道:
人的一生,算算,能有几天,
人的一生,想想,不过三天。
过去的是昨天,跑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
不要忘记昨天,认真对待明天,好好把握今天。
……
如歌岁月,似水流年,
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间……
是啊,今天已成昨天,而您以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留在人们的心间,您创作的一部部经典作品是爱、是暖,是不可更改的信念与情怀。
没有大爱的胸怀怎能把基层官兵装下?没有挚爱怎能创作出带着热血豪情的冲锋号角?没有真的热爱怎能让边关冷月照暖边关战士的心房、赢得官兵的喜爱?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歌剧《江姐》、《党的女儿》,在您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您对祖国、对人民、对人民军队的赤子情怀,也品出了您那高贵圣洁的挚爱深情。
就在前些天,我翻阅着以往的资料,忽然看到您熟悉的笔迹。那是一页十六开的白色打印纸,纸上的一面写满文字,另一面的三个字中,其中一个字被涂掉。记不得是哪一年,但却清晰地记起,多年以前,我刚到《空军报》工作时间不长,在负责文化宣传报道中,作为《文化长廊》专版的责任编辑,我们栏目策划邀请了空军文化名家为开栏寄语,很快,阎老就写好传来,并在电话的另一头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念完了还跟上一句:“怎么样啊?”我在电话的这头感慨万千,无以言表,连声说“太好了”,而心里却是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的敬佩和仰视。
阎老后来创作任务非常繁多,但只要是部队基层官兵求教,他都会认真回应,他把基层官兵的要求看得很神圣很重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爱基层,阎老用一生在践行。阎老始终坚持赴高山海岛、到边防一线,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官兵热爱他,他敬畏官兵,他说基层是他创作的源泉,我以为这更是他人格的高贵,是一名空军老兵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空军的热爱。
敬畏文字,唯有高贵的人格、高雅的品位、高尚的精神追求汇聚起思想的力量,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精品力作。
认识阎老是一个偶然的时段,那时,阎老常被请去参加全军大型纪念晚会创作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创作组的同志在一起 。因为阎老在空政文工团工作,可以说是空军的艺术家,我也是空军,阎老告诉我,他是我们河北保定人,曾就读于保定师范附小。我知道阎老当年就读的学校,早已成为河北省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于是我和阎老拉起家常。也自此,特别关注阎老的作品,也才有开栏寄语的邀约。
行进在新闻路上,作为一名记者,忘不了那些曾经因工作而相识并给我教导的被访者。我曾在一本书的序言里写过,感谢文字,感谢我的被访者,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无法以年龄而论,却可以以生命的质量和人生的价值去解读。因为采访,我见到了高尚和美好,也使我有机会与无数美好的心灵对话,我敬重他们、仰视他们。
不能忘记,二〇〇一年在空军蓝天剧场大厅里的一幕:作为艺术指导,阎老和著名作曲家羊鸣、词作家张士燮三位老艺术家常一起坐在剧场外的大厅里,时而,听着剧场里传来的伴奏旋律,时而,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和修改意见。我因报道任务,那一段也多次往返蓝天剧场和编辑部之间,也常听艺术家们锋利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视角。
有一次,我把采访的有关内容送到阎老面前,请三位老艺术家审定把关,阎老竟大声说:小田写的,不用看了,不用看了,可以发报纸了。最后还会缀上一句:我们信得过。这是莫大的信任和鼓励。当时,对一个年轻的记者有什么比这信任更大的褒奖呢。这句话常清晰地在耳畔响起。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在以后的工作中,却愈来愈感觉到这信任不仅是鼓励和褒奖,更是对记者的一种工作态度的严格要求和期望,那就是以扎实的新闻作风坚守新闻的党性原则和新闻真实的要求。还记得一年前的一件事,快到新年的时候,阎老看一张报纸转载的一篇文章,其中某处不准确,当即打电话跟我交换看法,当得知是我写的那篇《空军蓝与红岩精神——关于歌剧〈江姐〉的回忆》,并确认因转载臆断改了原作标题所致,我才释然——没有辜负一位老艺术家当年的信任与鼓励。阎老的认真精神我并不意外,可八十多岁仍然坚持报纸的阅读令我敬佩。
平心想来,其实,多年来,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领导工作,愈加体会到,对于一个新闻记者而言,心无旁骛,执着坚定,恪尽新闻的真实、准确,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然,无论记者还是作家,也无论是怎样的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只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深入基层、亲近基层,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位、有情怀的作品。
永远追随时代,为时代的前进击节而行;踏着强军路的铿锵步伐,高歌而行,洒泪而行,才会有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军队文艺战士,也无愧于自己的文字和篇章。
穿透文字的是思想力量!
如歌岁月,似水流年,今天已成昨天,但我深信,阎肃的名字将伴随着他的歌声和作品永远留在人间。
忽然涌起一种认同:阎老是智慧的。
智慧点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