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文艺”这个说法出现之前,“网络文学”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谈到“网络文学”,是有许多标签的。正如舆论赋予“文艺青年”的那些标签一样,“网络文学”因为有自己的历史,所以已经有诸多沉淀出来的关键词。
但“网络文艺”不一样,“网络文艺”现在听上去还有一些含糊。诚然,“网络文学”是“网络文艺”的主干流,但“网络文艺”不能只有“网络文学”,否则也太单调了些。传统的“大众文艺”,大家都知道,除了发表在期刊上、印刷成图书的小说之外,还有戏曲、歌曲、相声、小品、舞蹈、杂技、评书、器乐……洋洋洒洒,罗列不尽。
“网络文艺”也应该像“大众文艺”一样多样、繁荣。那么“网络文艺”除了“网络文学”之外还有什么?我们可以尝试搜集一下:微电影、段子、“鸡汤”、美图、秒拍视频、在线直播……“网络文艺”的丰富性是表面化的、泡沫化的,是流于快速消费的,更重要的是,“网络文艺”的面孔是含糊的,其迫切地需要一些关键词,一些标签,一些能体现出其除了商业价值之外的精神属性。
因此,“网络文艺”的创作,除非能逐渐走向专业、持久发展的路线,才能赢得生命力。直到有一天,提到“网络文艺”的时候,人们能够如数家珍般列出多个分支的代表作品名录,能够浮现形成一个创作群体的优秀创作者的面孔,我想,那才是“网络文艺”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