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学院 >> 我的鲁院 >> 正文
那是“五一”假满返回鲁院之后,家在天津的班长李子胜第二次组织同学去他家乡玩。我们开了几辆小轿车,和我同车的是河南的马万里、陕西的薛晓燕。
大家一路走,一路天南地北东拉西扯地闲聊。言谈中我稍稍了解了一些薛晓燕的情况,她是陕西神木人,煤炭系统推荐的作家,如今在榆林上班,儿子读高中。
在汉沽海边坐了船行走,渐渐地离海远了,风在吹,浪白花花的,我傻呵呵看着海面,看着看着那些水花就在心里晃呀晃,晃得我直恶心,原来晕船了,只好回去坐在舱里。大家都挤在船头看风景,我老老实实独坐。无聊中身边有一个人也坐着,她善谈,不断说笑,我也跟着说笑,渐渐高兴起来。艳红的救生马甲套在身上,映得她一张脸红扑扑的,一对大眼珠子忽闪忽闪,说话快人快语,给人豪爽的感觉,这就是薛晓燕了。
快结业前我们去四川进行社会实践,薛晓燕没去。当我们在巴山蜀水之间赏美景的时候,看到她在微信上晒自己的行程,一个人逛北京,和珅府、博物馆、铁狮子胡同……忽然一天,她微信里发出一条:“很顺利混进去之后就无人管我了。在外面无法知道我要找的是不是这个院子,只好硬着头皮混进去,进来看到楼,就知道走对了。挨个儿逛了一遍这楼房的角角落落,出大门,急匆匆去到有文字记录的匾额前。果然,确凿无疑,我走对了,这里就是响当当的铁狮子胡同一号。这个地方说起来可真有说头。起先是清朝皇帝的儿子居所。后来又是清朝海军和陆军办公地。再后来成了段祺瑞执政府邸,也成了北师大女生刘和珍遇难之地。再后来,这院子里出了很多响当当的人物。总之这院子里故事可真多呀。”文字配着图片,原来她是去段祺瑞政府所在地游逛了。北京的名胜本来就经得起推敲,再配上她妙趣横生的文字,更吸引人了。我们在四川走得辛苦,她却一个人施施然,将帝都的名胜风景玩转得无比轻松,看得我羡慕不已,好想身分两人,伴着她一起在北京城里走走逛逛。
快结业时,和她交往多起来。总是见她短短的剪发,对谁都是一脸无害的笑,那笑容显得浓烈而真实,不做作、不扭捏,有西北黄土高原的底色。她又很会照顾人,那种体贴和无微不至让人切实感觉到一个女人的温柔细致。毕业那几日,她一身大红的连衣裙,忙着和同学们拍照,相送时,大大的眼睛哭得红红的。毕业后,在微信朋友圈能看到她的喜怒哀乐:在为减肥苦恼,自嘲“八戒的饮食,却想要猴哥的身材”;在为儿子高考操心;在做美食;在忙碌居委会的事儿,原来她就在居委会工作。闲坐中我翻阅了她以前的微信,渐渐地惊呆了,从进入鲁院起,她就成了鲁院同学的义务宣传员,不管哪一位同学在写作上有了好消息或者点滴的进步,她都郑重其事地推介和宣传,语言调皮机敏,态度真诚恳切。
想对她有更多的了解,我开始关注她的创作,得知她一直坚持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万千灯火》《寻常》,几十篇散文见诸报刊,获得过大大小小的奖励。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感慨多了起来。众所周知,散文不好写。诗歌,是激情与赤诚胸怀的抒发;小说,靠细节和故事支撑;而散文,既需要小情绪也需要大才情,也许刚起步写作的人能凭着生活的积累和体验,懵懵懂懂写一些散文,甚至不乏好散文,但是写着写着,考验就严峻苛刻起来。这种文体因其直白浅显,入门容易,提高很难,薛晓燕在其中坚持多年,这一场马拉松竟被她这么“懒散”的人坚持跑着,目前还没有力竭退赛的意思,倒是越来越兴致勃勃、顺风顺水了,这就是她的厉害之处,包括她的博学多才、感情细腻、厚积薄发。她能够在最寻常的生活中,为一事一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所触动,文采如清泉般汩汩流淌,胸襟气度渐渐地呈显出开阔气象。
小散文,见大情趣、真性情,读《有仙则灵》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替我揭开了一道已逝时光的帷幕,我窥见那个在神木县北关小学读书的小女孩:“我每天被我妈妈打扮得人模狗样,在大仙庙铃声的清响之中,穿过北关一带的沿街店铺去上学。走过徐家大院时望一眼葡萄架,咽一下口水,就会看到老李家的铁匠铺。烧得通红的火炉子后面,准会冒出李叔一张滚圆、赤红、油光、结实的脸庞,他总是光着有力的膀子,瞅见我走过会带着戏谑的表情望向我,有时会故意大声逗着高喊:‘儿媳妇,念书去呀!’真是讨厌,懒得理他。那时我们北关的小女孩,大概都被他叫过儿媳妇。转角处是老孙家的干酪铺子,勤劳的孙老头卖力地打着永远打不完的干酪。再走就是武姓人家的豆腐房,豆腐坊往东十来米就是我们学校的大门。打铁打干酪卖豆腐家的子孙都是我们同学。世界就这么小。”“我幼时体弱,脑子大概也不很灵光,反正是运动力极差,玩耍的神经缺乏。在跳皮筋、跑城、打沙包、抓骨头子等游戏时备受歧视。”哈哈,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真是忍俊不禁,这是真的吗?要不是读了文字,我真不敢相信我所认识的晓燕有过这样的童年形象。
《渐渐地试着原谅酒》这篇散文让我陷入了沉思。薛晓燕,这个看似大大咧咧永远欢喜无忧的女子,其实内心深处也蕴含着深沉的忧伤和感慨,对生活保持着一个作家的敏锐感知和深刻反思。作者幼年陷入在父亲常常醉酒的苦恼里,她是带着对酒的恨意一天一天长大的,那些面对醉鬼大闹、母亲哭泣的日子里,一颗小小的心灵经受着只有自己知道的磨砺和熬煎。苦痛与磨难像石子,磨砺着少年敏感多思的心,一天天、一年年,甚至为以后的人生路上埋下难以跨越过去的暗坑。可贵之处在于她对自己进行着持之以恒的自我教育。她学会了爱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她坚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生活给予心灵的所有卑微和辛酸,都可以获得救赎。时至今日,她已经跨过了那些童年记忆里的血色与暗影,人格和性格都充满着阳光,而用文字写出曾经滞留心底的悲伤,是一个作家对过往岁月的打量和反思,以及毫不留情的批判。咀嚼着这样的文字,我禁不住心疼她,那永远乐呵呵欢笑的人,她把悲伤压在心底,带给别人的是绵绵的欢声和笑颜。
阅读晓燕,感叹之余,还是有遗憾,问题不在于她缺乏才气,而是她的“懒散”。她喜爱女红、美食、穿衣、打扮、编织,一度还跟风买了《秘密花园》填补色彩并乐此不疲,在大家争相在朋友圈晾晒自己的书单时,她猛不丁晒一堆化妆品、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儿子和屋子、小区的蓝天绿树,像一个有点小资却又不那么惹人侧目的女子,淡然地、恬然地、施施然地,一边慢悠悠走着,一边急吼吼操心着家里的事儿,把很多看着矛盾的东西统一和谐起来了。可以想见,她的文字,她的内心,包括写作的初衷,不是要获得什么,不是要诉说什么,不是抱怨与倾诉,而是在流淌,不刻意、不用力、随意地、率性地、天然地,将生活之余情趣之余的一些东西,顺手甩出来,落在纸上,就是文字了,就是华章了。
自鲁院别后,我在宁夏她在陕西,陕宁相距虽近,我们却沉浸在各自的生活工作里,鲜有来往,有时想起她,尤其回望鲁院时光时,遥遥地想到那个抱着一池清水的院子,池畔白石上一个身影远远地清笑,依旧是那个女汉子一脸浓烈无害的笑,浅浅地向你走来,那姿态仿佛要对着你的肩膀冷不丁擂一拳,但是走近了,拳头绝不会落下,而是给你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