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学院 >> 思想交锋 >> 正文

军人在乡土写作中“失去”了什么

//m.zimplifyit.com 2016年04月11日13: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朱旻鸢

  对于中国现代白话文学体系来说,乡土文学一直是其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们渐渐离开乡土,同时也不断地怀念乡土,记录乡土,最终成就了一度繁荣的乡土文学。

  毋庸置疑,是乡土中国庞大的农民数量和复杂的乡土生活给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们不尽的创作灵感。

  而作为一支曾经长期以农民为主体,又曾经长期生活、战斗、扎根于农村的军队,其成员的写作也必然离不开乡土。可以说,相当长一段时期,军人的文学创作都是以“乡土”为主,军事文学与乡土文学一度关系密切,甚至不分彼此。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年代就不必多说了,即便是“进城”之后的和平年代,依旧以“农家子弟”为主的军队作家群,仍然坚守在乡土写作的阵地上, 而且井喷式涌现出大量的作品和作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莫言。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还出现了“农家军歌”的现象。以陈怀国等为代表的这一拨军队作家, 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写起乡土来轻车熟路、信手拈来,乡土在他们的笔下妖娆多姿。

  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都市文学、青春写作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中国乡土文学创作却日渐式微,很少有优秀的关注当下乡土状 态的作品出现。军人对乡土的写作更是走向衰退。“农家军歌”之后,尽管还出现了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这样的作品,但以军人身份去书写乡土的优秀作品却鲜有 出现。且不说军旅文学中乡土题材的小说越来越少,即便是那些涉及乡土的小说中,相当多的作品也往往只是拿乡土作为某种故事背景,来表达作者的价值准则。我 所熟知的新生代军旅作家中,立足于乡土写作的几乎没有,偶尔涉猎的亦为数不多。

  那么,军人在乡土写作中到底“失去”了什么?窃以为,相比以往,“失去”者有三。

  首先是写作队伍的“失去”。新时期以来,军队的兵员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农村兵比重大幅减少,城市兵、大学生士 兵的数量逐年增多,甚至已经超过了农村兵。即使许多籍贯在农村的士兵,也没有真正地在农村生活过。军队作家的来源更是多元化,纯农村出来的士兵在军队中早 已没有优势,出路越来越窄,长期留在部队服役的不多,从这个群体中产生军队作家的概率就更低了。军队作家的农家子弟时代结束,大学生时代到来。

  其次是写作经验的“失去”。乡土写作的经验无疑来自乡土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几个月的“深入生活”可以获取,必须依托真实的人生经历。而新 生代作家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即使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的体验也不能与以往的作家们相提并论。这种农村生活体验的缺失导致他们的乡土写 作先天不足。

  最后是写作情感的“失去”。 当下中国乡村城市化变革急剧进行,乡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巨变。而这种变化几乎没有规律和秩序,使得乡村丧失了本身特有的韵味。这种韵味的消失,足以 使长年“飘荡在外”的军人与家乡产生情感上的隔膜,使得乡土在军人眼里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越来越难以把握,越来越难以描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