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杨克、李洱、陈人杰、乔叶走进浙江传媒学院

在人民身上感受到文学之大

本报讯 11月19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主办,浙江桐乡市文联、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东吴学术》编辑部承办的“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主题对话活动在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举行。活动邀请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西藏文联副主席陈人杰、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与传媒学院的师生分享交流。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孙保胜,桐乡市文联副主席陈伟宏致辞。此次活动系“茅盾文学周”活动之一,也是中国作协“百名作家进百校”系列活动之一。

杨克写于2006年的诗《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近几年以视频朗诵的形式在网络大量传播,实现了“破圈”效应。他表示,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发展,阅读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诗歌比其他文学类型更容易适应现代传播格局的变化,产生“破圈”效应。文学的“破圈”既包括文学向圈外影响传播,也包括圈外的人参与到文学阅读和传播中来。

谈及现代传播格局,李洱坦言,自己这些年一直在“抵御”现代传媒,《应物兄》迄今还没有改编成电影,便是证明。虽然与现代传媒保持谨慎的距离,但他对传媒行业的人始终保持尊重。他在现场引用了黑格尔、本雅明、巴赫金、阿甘本等理论家的相关论述,讨论了该如何处理写作与时代的关系。

乔叶通过分享自己创作《宝水》的经过,谈到文学的“圈”和“界”貌似无形,实则就藏在人的心中。她喜欢“潜伏”在生活中,“跑村”“泡村”体验生活,从而看到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生活真貌。在人民身上,她既感受到文学之小,也感受到文学之大。文学很小,有“圈”有“界”;但文学又无处不在,弹幕、短视频等都鲜活地提醒我们文学性的存在。“文学有隐性的形式,在圈外和界外,很多人都不自知他们身上有文学性。”为此,她建议青年学子多读经典,并尝试写作,这是“对生活非常好的事情”。

来自浙江台州的陈人杰在援藏满三届九年后,选择留在了雪域高原,成为名副其实的雪域诗人。他从在西藏种树之难出发,讲述了西藏生活对他的人生产生的影响。“不长树的地方‘长’精神,‘长’传说。”他表示,人类无法征服所有土地,要用心灵之小融入土地之大,接通大自然的神经。“人太渺小,脚步太快,时间太短,雄心太大,人类似乎忘了感恩之心。”他勉励青年学子专注自己,这比跟随时代更加重要。

活动现场,李晓东代表受邀作家向浙江传媒学院赠送图书。文学院学生还朗诵了受邀作家的代表作品片段,其中陈人杰亲自朗诵的诗《我曾长久地仰望蓝天》,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刘鹏波)

2023-11-27 杨克、李洱、陈人杰、乔叶走进浙江传媒学院 1 1 文艺报 content72559.html 1 在人民身上感受到文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