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一份出自杭州23岁汽轮机工人之手的“总理遗言”曾以油印、手抄的方式传遍全国并引发牵涉数千人的政治大案。作为此事当事人之一,《江南》杂志主编、出版人袁敏所著详述“总理遗言”案来龙去脉的《重返1976》前不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

作者简介

女。浙江上虞人。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编,编审。浙江省作协理事、小说创委会副主任、杭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

档案 更多>>

总理遗言主要当事人小档案


蛐蛐儿:遗言制造者。其时23岁,杭州汽轮机厂学徒工。1976年5月5日在杭州被抓,后押送北京。1977年11月出狱,两年后平反。先后出任杭州汽轮机厂团委书记、浙江日报文艺部主任、《东方青年》总编。1989年生病吐血,脑颅开刀,手术不成功,之后又多次手术,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从此基本失语,卧床至今。
瓜子:总理遗言案重要当事人,其时23岁,杭州半山发电厂工人。曾被公安部门认定:“总理遗言”是“瓜子的脑袋,蛐蛐儿的笔”。1976年5月9日在上海被抓,后与蛐蛐儿同车押送北京,并与蛐蛐儿一起在1977年11月出狱,两年后平反。1989年与蛐蛐儿几乎同时得病,肝肾综合症,几度病危抢救,前后住院六年,九死一生。1994年终于战胜病魔,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班至今。
阿斗:总理遗言案主要当事人,和蛐蛐儿、瓜子系中学同学。1976年5月13日在浙江江山717军工厂被抓,与蛐蛐儿、瓜子等七人同车押送北京。1977年春节前被先期释放。现为浙江省发改委干部。
晨光:总理遗言案主要当事人,被公安部门定性为“总理遗言反革命预谋会议”的“狗肉聚会”参加者中年龄最小的成员。1976年5月7日在其当工人的浙江省机科所实验工厂被抓。粉碎“四人帮”后被释放。现为浙江省某局的干部。大耳朵:总理遗言案主要当事人,“狗肉聚会”的始作俑者。1976年在浙江萧山某电力安装公司任管理员。先被两次传讯,5月7日在浙江临安新溪坑被抓,与晨光、毛宁一起先关在杭州市公安局,后关押在天目山留椿屋。粉碎“四人帮”后释放,现为杭州某公司技术人员。
毛宁:总理遗言主要当事人,其时31岁,杭州江城中学体育老师。1976年5月26日在抱着两岁的女儿去医院看望父亲回家的路上被抓。后关押在留椿屋。粉碎“四人帮”后释放。现已退休。
蛐蛐儿爸爸:杭州市第一医院院长,因此案牵连被抓,关押北京。现已去世。
阿斗爸爸:老干部,因此案牵连被抓,关押北京,现已去世。
瓜子爸爸:老干部,因此案牵连被抓,关押北京,现88岁高龄,离休在家。

研讨会 更多>>

潘凯雄:这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非常感谢和欢迎大家冒着严寒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重返1976》新书座谈会。我们选择在这个会议室,也没有找酒店,不搞那些排场,就想实实在在的,大家有一个深入的交流。

王旭烽:袁敏有这个历史责任

刚才社长已经对这本书做了特别重要的评价,我还是谈一点感受吧。“总理遗言”这个事发生时,我们还很年轻,当时在杭州简直就是一个惊天大案,特别大的事。

李洁非:历史记忆的修复

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还不到16岁,在我们那个年纪的还不大谈论这样的话题。我知道这事是在很多年以后,通过香港一个作家写了《邓小平传》,看到有关这一段的叙述。

钟红明:比虚构的小说更震撼人

我第一次看到袁敏的《重返1976》,是我们开了一个关于文革的专栏,它是我们那个专栏里非常有分量的东西。之前我们听说过袁敏一家人被牵扯进“总理遗言案”的事情

高洪波:幸运的袁敏把一个不幸的事件展示给我们

看了旭烽的写给袁敏的信,我觉得已经讲得非常透彻了。在我看来这部书里有三个“史”:第一,是后文革的时代史,1970年以后是后文革,我们都记得前文革,

朱海:讲述那代人的精神面貌

我跟李君旭共事了八年,我们两个同一天从杭州汽轮机厂调出去的,但是他比我早进厂。本来都忘了很多事,看了袁敏的书就都想起来了。

夏烈:一种思想的方法

面对袁敏的《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我犹豫着不知道从何落笔。从2006年第一次读到它的开篇《我所经历的1976》——那种好奇

贺绍俊:对一个历史航标年份的去中心化叙述

历史是一条长河,有些年份因其发生的重要事件而被赋予了历史意义,成为了这条长河上的航标。1976年,对于中国现代史来说,就是一座非常重要的航标。

孙小宁:得不到真相依旧是一种真相

在这时读《重返1976》,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我还是读了进去。不是因为我天性喜欢沉重,而是我需要一些与生命更贴近的真切的东西

袁敏:让这个记忆对当下有所关照,有所认识

关于这本书我想讲的前言、后记当中都已经说了,大家看完书,我想说的东西都在里面了。刚才潘社长也介绍了,我自己也是一个出版人,这本书我是一个作者,

傅小平与袁敏的对话:寂寞而宁静地和历史重逢

看完全书,感觉挺震撼的。我觉得这种震撼,与其说来自你讲述的“总理遗言案”本身,倒不如说来自于你藉由这一事件引发开去的对时代、人性和命运等深层命题的感悟和反思;与其说是你完成了对这一事件的追溯,倒不如说你追踪记录了那一重要时刻,及其在当事人心灵和命运中投下的光和影。

袁敏答记者提问

前天晚上我看到社里给我发过来的资料,我也很高兴。因为天安门事件,我当时也是热血沸腾的时候,刚刚工作。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跟我的孩子讲当年的事

简介

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33年前,一封横空出世的“总理遗言”在全国人民手中迅速传抄并被很多人默记于心。那节制而简洁的口气,让人从无怀疑那确实来自周恩来,并恰好说出了经历过十年浩劫、渴望新生的全国人民的心声。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封“总理遗言”,其实出自杭州一位23岁的汽轮机厂小工人的手笔,并由此酿成了震憾全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被牵边、投牢、审查的人达数千人。由此,一桩单纯的由年轻人游戏般起始的事件升级成国家级的重大政治事件,一场强烈的政治风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之一,现任《江南》杂志主编的袁敏在沉默了33年后,终于把整个事件付诸笔端,用文字带我们重返那个不寻常的年代。
  12月17日,袁敏带着她的新作《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四楼简朴的会议室与在京媒体见面。同时出席座谈会的还有这本书的全体“主创”:该事件的见证人、一直鼓励袁敏把这段记忆写出来的作家王旭峰,最初发表这些文字的《收获》杂志的编辑钟红明,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脚印,为这本书的最终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高洪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还有一直关注这本书的评论家李洁非。
  座谈会上,袁敏一再表示,这本书不是小说,她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在写历史。她希望通过真实还原当年的情景,唤起同时代人们的记忆。高洪波在讲话中也说到,看完这本书,感受最深的,第一就是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第二是作者写作这样一个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还在于作品所作的对那个年代的一种文学破译工作,作者通过家庭这个细胞,实际上写的是整个社会的状态,写出了当时青年人的无助和反抗。
数据标题文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