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 88岁
林 白 89岁
孟 波 97岁
苏 菲 92岁
王 昆 87岁
王 琦 94岁
于 蓝 91岁
于 敏 98岁
曾 艺 102岁
周巍峙 96岁
1935年深秋,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大批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
以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为目标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也应运而生。
毛泽东不但出席了在延安大礼堂举行的鲁艺开学典礼,而且来到鲁艺校园亲自讲课。在延安,毛泽东明确提出把鲁迅作为党领导的文化战线的旗手,团结大批进步文化人。革命圣地延安同时也成为革命和进步文化的中心,崛起在中国的西北角,掀起轰轰烈烈的文艺活动,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文化的堡垒。
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创办的鲁艺,汇集了延安半数以上的文艺家和大批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成为延安文艺运动中最活跃的地方。
1938年11月,曾经留学法国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应邀到鲁艺任教,担任音乐系主任。受到延安浓烈气氛的感染,冼星海很快就和诗人光未然合作完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公演,把延安的文化活动推向高潮。
1939年,鲁艺从延安北门外搬到环境幽静的桥儿沟大教堂一带。
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过着战时共产主义集体生活的文艺青年学子,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学习,各种文艺社团、墙报、展览、诗会十分活跃,延河边的鲁艺校园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鲁艺迎来了办学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940年初,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
在倡导民主自由的环境中,鲁艺大力吸引文艺界精英人物前来任教,着手制定了趋向正规和专业的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
茅盾的《中国市民文学概论》,周立波的《名著选读》,周扬的《新文艺运动史》,何其芳主持的文艺沙龙和诗歌朗诵会,音乐系主办的全院音乐欣赏会,曹禺《日出》的公演都让人难以忘怀。
鲁艺在实行专门化、正规化办学的同时,鲁艺实验剧团和鲁艺木刻工作团长期在敌后开展工作,配合八路军和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1941年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最困难的局面,不仅面临着日寇的蚕食、封锁,还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共摩擦。
此时,鲁艺仍旧坚持“正规化”、“专门化”的教学思想。音乐系排练了学院派十足的音乐会,戏剧系连续不断的舞台大戏,受到一些前线同志和老百姓的批评和不满。延安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争论也引起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关注。
1942年春天,毛泽东广泛邀请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还与鲁艺党员教师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毛泽东以他和凯丰的名义向数十位文艺界人士发出参加文艺座谈会的请柬。
从5月2日到23日,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在中央办公厅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上文艺家们畅所欲言,有激烈的争论,也有轻松愉快的时刻,会议期间充满了轻松民主的气氛。毛泽东在5月23日晚做了总结发言,也就是此后发表的《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把文艺的问题归结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他的讲话形象生动、条分缕析,文艺家们经过学习逐渐统一了思想。
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几天后,毛泽东来到鲁艺,做了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演讲,号召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生活,为最广大的工农兵服务。
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鲁艺宣传队,向民间文艺学习,在桥儿沟村秧歌“把式”、“头行人”的帮助下,创作出《兄妹开荒》和《南泥湾》等表现根据地生活的“鲁艺家”秧歌。
以古元、彦涵、力群等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创作充分吸收民间年画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广受欢迎的作品,并在重庆木刻展上引起轰动。
1943年岁末,以张庚为团长的鲁艺工作团再次在绥德整理创作出《东方红》、《十绣金匾》等民歌和多幕秧歌剧《周子山》。
1944年5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带回“白毛仙姑”的故事,鲁艺为此成立了集体创作组,经过大半年的创作排练,大型歌剧《白毛女》在“七大”召开之际举行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抗战胜利后,鲁艺师生打点行装,分成华北和东北两个工作团奔赴前方。
在晋察冀参加土改工作的丁玲,在辗转之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以鲁艺师生为主的东北工作团在1946年6月在佳木斯组成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为配合土地改革,中共中央东北局把 鲁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院改为4个鲁艺文工团和一个音乐工作团,分赴各地参加土改运动,支援解放战争。
1948年底,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恢复办学。1953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分别并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完成了它光荣的使命。
鲁艺师生先后随解放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从事文艺的组织领导、艺术教育和创作,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大军胜利会师。这次大会把《讲话》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纲领。
几十年来,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以及延安时期创作的许多文艺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七十年峥嵘岁月 八万里笔墨春秋
百位耄耋老人真情讲述 珍贵历史影像精彩呈现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开创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在《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完成创作,将于5月19日至5月23日在央视科教频道隆重推出。该片数易其稿,艰辛创作,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亲历者在荧屏上讲述了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该片被史学界、影视界专家评价为近十年来反映延安文艺最全面、最深刻、最丰富的一部精品力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详细]
特殊的武器 特别的片头
随着一把刻刀划破黑暗,一道光明骤然透出,众多艺术大家的静态版画作品和鲁艺时代的人物、图片资料,经过分层和动态穿越等技术处理,组成了一道生动的延安生活画卷,快速地展开在观众面前……这就是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的片头,凌厉的感觉、鲜明的风格,内容清晰、丰满而饱含着寓意,让人过目难忘,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三易其稿,版画风格确定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个特别制作的片头不能不说是《大鲁艺》创作上的一大亮色,总编导闫东表示,虽然创作人员曾打造过纪录片《旗帜》绝佳的片头效果,但这一次,片头的创意并非一蹴而就,创新依旧是最基本的要求……[详细]
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亲历者,在屏幕上讲述了7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权威地理清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前因后果,应该说,这是一部关于《讲话》的少有的精品力作,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艺作品不应是文艺家个人感情的自然主义的宣泄,也不应是文艺家的顾影自怜。不管是否公开宣称,文艺作品拿出来就是要给人看的,用它来影响人、感染人。那么,文艺家的创作就不能不首先问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
延安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在贫困的山沟里创办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也是一个传奇。听百余位曾经的鲁艺人讲述难以忘怀的经历,通过一连串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也得以重返历史现场,进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74年前,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诞生。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划时代的重要讲话。从此,中国革命文艺在这里奠基,在这里发展,从这里走向全国的各个战场,从这里走向新中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卢沟桥挑起的战火,掀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幕。众多热血青年不畏艰难困苦,纷纷跋山涉水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延安当时也聚集了许多文艺家和热爱文艺的青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倡议,1938年春天在延安创办了以鲁迅命名的、专门培养抗战文艺人才的高等文艺学府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