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

抢救采访史无前例 史诗记忆关照现实
七十年峥嵘岁月 八万里笔墨春秋
一代人的史诗记忆 一个民族的文化丰碑
百位耄耋老人真情讲述 珍贵历史影像精彩呈现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
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召集三次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的总结大会上做了“结论”性的发言,是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纲领性的讲话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阐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指导和推动了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了五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构成。
  该片创作历时10个月,辗转全国十余省市,采访了平均年龄在90岁的近百位鲁艺亲历者,通过口述体的创作方式,辅以珍贵的不可多得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电视化地给予呈现,全面展示、再现了鲁艺的成立、发展,以及对中国文艺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历史地位。该片主题鲜明、结构精炼、线索连贯、叙事流畅,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是一部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意义的纪录片精品力作。

贺敬之 88岁

贺敬之 88岁

林 白 89岁

林 白 89岁

孟 波 97岁

孟 波 97岁

苏 菲 92岁

苏 菲 92岁

王 昆 87岁

王 昆 87岁

王 琦 94岁

王 琦 94岁

于 蓝 91岁

于 蓝 91岁

于 敏 98岁

于 敏 98岁

曾 艺 102岁

曾 艺 102岁

周巍峙 96岁

周巍峙 96岁

  百位耄耋老人深情讲述,珍贵历史影像完整呈现。这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延安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们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创作出了一大批不朽的经典传世之作,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开拓者!黄土高坡,曾经红旗漫卷;笔墨春秋,几多燃情岁月。一部《大鲁艺》,不仅承载着无尽的历史记忆,更蕴藉着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深刻启示。历史渐远,但延安精神光芒永存。

电视系列片《大鲁艺》全集播放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电视系列片《大鲁艺》分集介绍

第一集 宝塔山下

1935年深秋,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大批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
  以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为目标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也应运而生。
  毛泽东不但出席了在延安大礼堂举行的鲁艺开学典礼,而且来到鲁艺校园亲自讲课。在延安,毛泽东明确提出把鲁迅作为党领导的文化战线的旗手,团结大批进步文化人。革命圣地延安同时也成为革命和进步文化的中心,崛起在中国的西北角,掀起轰轰烈烈的文艺活动,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文化的堡垒。
  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创办的鲁艺,汇集了延安半数以上的文艺家和大批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成为延安文艺运动中最活跃的地方。
  1938年11月,曾经留学法国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应邀到鲁艺任教,担任音乐系主任。受到延安浓烈气氛的感染,冼星海很快就和诗人光未然合作完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公演,把延安的文化活动推向高潮。

第二集 延河春晓

1939年,鲁艺从延安北门外搬到环境幽静的桥儿沟大教堂一带。
  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过着战时共产主义集体生活的文艺青年学子,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学习,各种文艺社团、墙报、展览、诗会十分活跃,延河边的鲁艺校园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鲁艺迎来了办学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940年初,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
  在倡导民主自由的环境中,鲁艺大力吸引文艺界精英人物前来任教,着手制定了趋向正规和专业的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
  茅盾的《中国市民文学概论》,周立波的《名著选读》,周扬的《新文艺运动史》,何其芳主持的文艺沙龙和诗歌朗诵会,音乐系主办的全院音乐欣赏会,曹禺《日出》的公演都让人难以忘怀。
  鲁艺在实行专门化、正规化办学的同时,鲁艺实验剧团和鲁艺木刻工作团长期在敌后开展工作,配合八路军和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第三集 五月盛会

1941年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最困难的局面,不仅面临着日寇的蚕食、封锁,还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共摩擦。
  此时,鲁艺仍旧坚持“正规化”、“专门化”的教学思想。音乐系排练了学院派十足的音乐会,戏剧系连续不断的舞台大戏,受到一些前线同志和老百姓的批评和不满。延安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争论也引起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关注。
  1942年春天,毛泽东广泛邀请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还与鲁艺党员教师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毛泽东以他和凯丰的名义向数十位文艺界人士发出参加文艺座谈会的请柬。
  从5月2日到23日,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在中央办公厅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上文艺家们畅所欲言,有激烈的争论,也有轻松愉快的时刻,会议期间充满了轻松民主的气氛。毛泽东在5月23日晚做了总结发言,也就是此后发表的《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把文艺的问题归结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他的讲话形象生动、条分缕析,文艺家们经过学习逐渐统一了思想。

第四集 植根沃土

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几天后,毛泽东来到鲁艺,做了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演讲,号召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生活,为最广大的工农兵服务。
  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鲁艺宣传队,向民间文艺学习,在桥儿沟村秧歌“把式”、“头行人”的帮助下,创作出《兄妹开荒》和《南泥湾》等表现根据地生活的“鲁艺家”秧歌。
  以古元、彦涵、力群等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创作充分吸收民间年画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广受欢迎的作品,并在重庆木刻展上引起轰动。
  1943年岁末,以张庚为团长的鲁艺工作团再次在绥德整理创作出《东方红》、《十绣金匾》等民歌和多幕秧歌剧《周子山》。
  1944年5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带回“白毛仙姑”的故事,鲁艺为此成立了集体创作组,经过大半年的创作排练,大型歌剧《白毛女》在“七大”召开之际举行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第五集 风云征程

抗战胜利后,鲁艺师生打点行装,分成华北和东北两个工作团奔赴前方。
  在晋察冀参加土改工作的丁玲,在辗转之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以鲁艺师生为主的东北工作团在1946年6月在佳木斯组成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为配合土地改革,中共中央东北局把 鲁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院改为4个鲁艺文工团和一个音乐工作团,分赴各地参加土改运动,支援解放战争。
  1948年底,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恢复办学。1953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分别并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完成了它光荣的使命。
  鲁艺师生先后随解放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从事文艺的组织领导、艺术教育和创作,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大军胜利会师。这次大会把《讲话》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纲领。
  几十年来,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以及延安时期创作的许多文艺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走进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创作幕后——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创作介绍

七十年峥嵘岁月 八万里笔墨春秋
  百位耄耋老人真情讲述 珍贵历史影像精彩呈现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开创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在《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完成创作,将于5月19日至5月23日在央视科教频道隆重推出。该片数易其稿,艰辛创作,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亲历者在荧屏上讲述了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该片被史学界、影视界专家评价为近十年来反映延安文艺最全面、最深刻、最丰富的一部精品力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详细]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片头的创作

特殊的武器 特别的片头
  随着一把刻刀划破黑暗,一道光明骤然透出,众多艺术大家的静态版画作品和鲁艺时代的人物、图片资料,经过分层和动态穿越等技术处理,组成了一道生动的延安生活画卷,快速地展开在观众面前……这就是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的片头,凌厉的感觉、鲜明的风格,内容清晰、丰满而饱含着寓意,让人过目难忘,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三易其稿,版画风格确定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个特别制作的片头不能不说是《大鲁艺》创作上的一大亮色,总编导闫东表示,虽然创作人员曾打造过纪录片《旗帜》绝佳的片头效果,但这一次,片头的创意并非一蹴而就,创新依旧是最基本的要求……[详细]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题材小组审片意见

  2012年4月25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陕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部承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五集),在北京接受了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的审看。出席审片会议的领导包括: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主任陈扬勇;中央档案馆利用部主任王绍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翟清华;中央电台副总编王宴青;中央电视台审片组专家吴金华;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原巡视员、副司长李宗达;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宣传处处长肖党荣。
  与会领导、专家对《大鲁艺》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反映主旋律的精品力作,而且具备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是首次用如此丰富的甚至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一大批老一代艺术家现身说法,展示、再现了鲁艺的成立、发展,以及它对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的重要贡献,在我们新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也是第一次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讲述清楚的电视作品。更为可贵的是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鲁艺会让人思考究竟怎么发展,怎么繁荣。是一部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意义的作品。[详细]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暨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研讨会

中央电视台举办学术研讨会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2012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在京举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暨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研讨会”。
  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于5月19日至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综艺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和陕西电视台陆续联动播出。该片以口述历史的纪录方式,对近百位平均年龄90岁的鲁艺老一辈文学艺术家进行抢救式采访拍摄,节目声情并茂,饱含实践热度、生活温度、情感深度和理论高度,全面准确地阐释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为了更好地学习《讲话》精神,研讨《讲话》对电视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与科教频道结合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的创作,邀请专家学者和电视工作者共聚一堂,共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研讨会上,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罗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央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章百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卢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冯存礼,《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苏六,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单万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渭林、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孙杰、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总导演闫东等领导、专家、学者总结了《大鲁艺》的创作特点和经验,深入探讨了口述体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是近年来反映延安文艺界最全面、最深刻、最丰富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并对当下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讨会由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科教频道主办,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解说赵忠祥担任研讨会主持人。在京的各大中央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5月23日上午
会议地点:梅地亚中心
会议内容: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暨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研讨会


  赵忠祥: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由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与科技频道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暨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研讨会。今天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的学习《讲话》精神,研讨《讲话》对电视创作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结合正在热播的大型文献记录片《大鲁艺》创作,邀请专家学者和电视工作者共聚一堂,共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现在我受主办方的委托,有幸来介绍今天到会的领导和专家: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 罗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 章百家;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庞井君;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 卢洁;《文艺报》总编辑 阎晶明;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舒东;《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彭程;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王渭林;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刘效礼;《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主编 李舫;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 冯存礼;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苏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 胡智峰;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贾磊磊;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 单万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佩琦;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 孙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主任 王晓斌;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总导演 闫东……  [详细]

研讨会议程

☆ 地 点:梅地亚第六会议室
☆ 主 题:
 1、研讨延安讲话对电视节目创作的现实启发和深远影响
 2、总结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创作特点和经验
 3、探讨口述体纪录片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 主办单位: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 与会嘉宾:
罗 明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 副台长
章百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央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
庞井君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卢 洁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
阎晶明 《文艺报》总编辑
李舒东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彭 程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王渭林 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刘效礼 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李 舫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主编
冯存礼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单万里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 杰 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
闫 东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总导演
☆ 主持人:赵忠祥
☆ 与会媒体: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电视报》、《现代传播》、《电视研究》、央视网、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晨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

相关评论

刘效礼:为《大鲁艺》喝彩

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亲历者,在屏幕上讲述了7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权威地理清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前因后果,应该说,这是一部关于《讲话》的少有的精品力作,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毛佩琦:他们曾为催生新中国而呐喊

文艺作品不应是文艺家个人感情的自然主义的宣泄,也不应是文艺家的顾影自怜。不管是否公开宣称,文艺作品拿出来就是要给人看的,用它来影响人、感染人。那么,文艺家的创作就不能不首先问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

章百家:一个时代的传神之笔

延安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在贫困的山沟里创办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也是一个传奇。听百余位曾经的鲁艺人讲述难以忘怀的经历,通过一连串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也得以重返历史现场,进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刘斌:新中国的文艺从延安走来

74年前,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诞生。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划时代的重要讲话。从此,中国革命文艺在这里奠基,在这里发展,从这里走向全国的各个战场,从这里走向新中国。

向延生:“小鲁艺”与“大鲁艺”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卢沟桥挑起的战火,掀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幕。众多热血青年不畏艰难困苦,纷纷跋山涉水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延安当时也聚集了许多文艺家和热爱文艺的青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倡议,1938年春天在延安创办了以鲁迅命名的、专门培养抗战文艺人才的高等文艺学府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纪录片《大鲁艺》编导访谈

《大鲁艺》创作访谈

  我认为作为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当中、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可能会是这么一部片子,是以口述为内容的,作为反映这段内容的,作为历史抢救内容的,你要反映七十年前的这段历史,一定是口述人七十岁以上或者是在九十岁,他们有一个清晰记忆再加上二十岁,那么有的可能年龄更高才能完成这个片子表达的主题内容,使得这片子具有权威性、可信度和亲切感。假如这个人物不具有亲切性,以往文献纪录片靠专家评点一下,然后拍一些遗址,靠这些文献档案之类的,遗址、文献、照片、录音、磁带等等一系列的手段——手记、日记、电报这一系列的东西,没错,做纪录片离不开这些东西。但我觉得最最重要的能否拍到当事人,这我觉得是第一信号,第一形象就建立起来了,然后再加深这些文献然后再拍上历史镜头就是老资料,然后再加上今天我们拍摄到的东西。我觉得今天拍画面一定有今日历史穿透的视角,我觉得这样拍出的片子才能对于反映历史,反映这样一段风云历史更有意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