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联合主办的首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上海市作协党组副书记臧建民以及周立民、贺桂梅、刘志荣、李云雷、刘复生、梁鸿、刘春、霍俊明、李遇春、杨庆祥、陆梅、黄平、李丹梦、李静、张念、金理、王迅、何述强、聂伟、杨俊蕾、甫跃辉、李云、李一、张勐、夏伟、木叶、茱萸、汪雨萌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70后”评论家参加了论坛。会上,青年批评家们围绕“全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时间:2010年10月23日下午
地点:上海作家协会文学会馆
主持人:李云雷
李云雷: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讨论梁鸿的《梁庄》,大家也都看过了,这个作品的重要性我想大家也都有所了解,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个批评家写的调查报告式的“非虚构文本”。在个人的知识和生活之间怎么建立起一种联系?这是我们的知识分子今天所面临的一种困境,我们的知识与生活有没有关系,如何建立其一种更加有机的联系?这是我们所应该面对和思考的,我觉得,梁鸿是在对当前知识生产的方式不太满意的时候,用这种非虚构的方式重新建立起了与世界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评论家突破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以这本书为个案,展开讨论。这本书涉及到很多问题,包括我们怎么来认识现在的农村,怎么认识这个时代和世界,怎么来看现在的文学,我们需要怎么把文学跟生活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联系?梁鸿通过这个作品,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希望各位能围绕这个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
读梁鸿的《梁庄》,让人既感动又惊讶,这部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当前农村的场景,那些人物、故事与画面是如此真实,又如此残酷,让人们不得不正视。梁鸿将人们习焉不察的农村及其20年来的变迁,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农村中存在的诸种问题,以及人们在情感、精神、内心深处的变化,读之令人触目惊心,也可以启发人们更为深广的思考。
尽管面向作品的意图批评(intention criticism)受到作者终结论(the removal of the Author)[1]的拆解,但是关于《梁庄》的读解仍然不能悬隔写作动机,《梁庄》缘起于知识分子对都市生活状态的自我怀疑。以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批评家梁鸿“完全生于乡土,长于乡土,而学于学院,成于学院”[2]。她怀疑“高谈阔论的教书”和“言不及意的文章”与大地没有关系,而“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3],所以要“真正回到乡村,回到自己的村庄”。[4]从怀疑出发的写作动机决定了叙述的旨向,在非虚构文体方式下表现出寻绎/ 复归乡土家园的执着精神。文本中交织多重复调的叙述,构成多断点的片段化单篇实录组合。
“全媒时代”这个词,我没搞清楚,也没有特意向张燕玲老师请教。没搞清楚就没搞清楚吧,说点题外话。我想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文学能打动我的,始终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这个可以和媒体有关系,也可以说没有多大关系。我想试着理理这个东西,那么题外话就是正题也说不定。
我的主业是报纸编辑,写诗和做评论都是业余爱好。不过,作为一个媒体人,正好可以谈一下全媒体时代某些评论和评论家的印象。
刚才李敬泽老师说,一些作家对批评家不满,他们觉得批评家没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前的文学批评界的确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做研究不够严谨和严肃,喜欢玩概念,喜欢炒作,等等。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文学饱受诟病,所谓“垃圾论”、“缺钙说”……不绝于耳。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表面的热闹与繁华的背后,掩盖着种种积重难返的病灶。有人乐观地以为,文学死了,文学批评还活着,说这是一个批评的时代,批评就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而悲观者则无奈地指出,当下的文学批评正在和文学一道死去,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已经永远定格在了美好的记忆中。
“全媒时代的文学批评”这个题目似乎隐含着这一问题:在阅读媒介从纸质扩展到网络、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各种移动终端,阅读行为无时无处不可以发生因而也日趋即时化和功用化的时代,文学批评当如何从事?
时下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和批评生态随着新媒体力量的崛起以及全媒时代的到来其开放性、繁复性、娱乐性和无序性似乎已经达到了空前阶段。甚至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大胆的评价,当下的诗歌写作已经进入了全民写作的“跃进”时代、无序时代和传统诗歌批评话语的“失范”年代。任何个体都可以借住网络等新媒体进行 “写作”和“批评”,阅读和写作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审美的日常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但是这种媒介批评的话语方式显然同样问题重重。
对我来说,参加今天这样的以“70以后批评家”为主题的会议,是一次新鲜的体验。一方面,我的专业虽然是中国当代文学,但我近些年主要从事的大致是文学史、思想史研究以及当代文化现象批评,比较少参与当代文学批评,所以参加这方面的讨论也不多。另一方面,参与会议的都是70年代出生(包括比我们更小的 80后)的同龄人,这种会议对我也是第一次。
论“全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并以梁鸿的《梁庄》为例。
由上海市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联合主办的首届“今日批评家”论坛—70以后在上海作协文学会馆举行,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70以后”评论家参加了论坛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