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网络文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近两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跟网络文学发生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地改编自网络小说。但迅速壮大的网络文学似乎仍然没能进入主流学术研究的视野。到底如何看待这个庞然之物?网络文学“疯长”的奥秘究竟是什么?网络文学还是文学吗?4月4日起,人民日报文艺部与中国作协创研部联合开辟“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邀约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文学现状及其走向。

  • 李敬泽:网络文学 文学自觉和文化自觉
  •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我们在谈论什么?你常常会发现大家谈论的对象各不相同,有的从媒介革命的角度,把网络文学视为纸质文学的未来;有的认为, 网上出现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照此说来,《红楼梦》上了网也是网络文学;有的从生产机制着眼,认为在网上创作和发表的作品是网络文学,包括帖 子、微博、微信,等等;有的把实验性的、探索网络可能性的文本视为网络文学,如赛博文本、超文本。大家说的常常不是一件事。[详细]
  • 黄发有:释放网络文学新的可能性
  • 在全媒体传播的格局下,网络文学被纳入到“网络发表—付费阅读—印刷出版—在线游戏—影视剧本—动漫改编”的产业链条之中,影响力日益增强。自从盛大文学在2012年第一季度首次扭亏为盈,腾讯、百度、网易和新浪等互联网巨头都加快了向网络文学产业进军的步伐。在“粉丝经济”的推动下,大多数文学网站和网络作者都以受众的趣味为导向,趋时应变,针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量身定制。对娱乐性的追求给网络文学带来了活力,产量急剧膨胀,使得读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得文学生态变得更为丰富。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和遵照工业化流程的类型化写作,使得文学网站大同小异,网络文学作品在总体上缺乏原创性,同质化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陷入了繁而不荣的尴尬境地。[详细]
  • 夏烈:影响网络文学的力量
  • 网络文学在过去的15年中,并非一成不变,恰恰相反,追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它的面孔一直悄悄地在改变。
      当我们回眸和梳理网络文学史及其代表作家、作品的时候,已经可以一目了然地比较出15年里文本的位移和差异,也可以看到萌芽于原初的各种创作形态怎样随着它的基础平台(文学网站)的变迁,有的壮大、有的迁徙、有的退出。[详细]
  • 马识途:要善于引导,也要宽容一点——网络文学一议
  • 中国作协和人民日报联合开辟“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我认为这个做法很好。十年前,我就提出要特别注意网络文学、儿童文学、通俗文学。当时,文学界“三俗”现象相当严重,大家都很关心如何提高作家作品的品位、格调。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似乎依然存在,而且比较突出地体现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详细]
  • 黄鸣奋:精神能量与价值弘扬
  •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应用。与传统叙事相比,网络文学呈现出从原子叙事到比特(bit,指0和1组成的计算机二进制数位)叙事、从文字叙事到多媒体叙事、从精英叙事到草根叙事、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变化。有些研究者用视觉化、游戏化、平面化、欲望化等术语概括网络文学叙事的特征,突出它不同于传统文学叙事的“另类”一面。不可否认,在这些叙事因素的作用下,网络文学确实有一定的消极色彩,如追逐时尚、白日梦色彩过重、沉溺于幻想游戏等。但是,它的积极一面也不容忽视。不论是军事小说中的英雄气概,还是武侠小说中的人文思想,不论是历史穿越小说中的民族图强意识,还是科幻冒险小说中的勇敢探索精神,不论是爱情诗篇中的纯真自然,还是职场描写中的敬业态度,不论是博客微博中的成长叙事,还是短信微信中的励志格言,都有激励上进、丰富人生的作用。即使是那些完全架空的玄幻作品,也不是没有正义感、责任感等积极因素在内。[详细]
  • 何平:对话和协商的“新批评”
  • 如果把批评活动作为文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意识到媒介的日新月异必然会改变批评的观念、对象、方式、修辞以及文体,当然也包括批评者的人员构成。因此,谈论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要搞清楚网络上发生的文学活动与传统的文学活动的差异。网络写作的每日更新表面看和传统纸媒的连载没有区别,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优秀小说,比如《阿Q正传》等一开始都是在报刊上连载的,但在报刊连载的状态下,要对已经刊发的部分进行及时的批评是难以实现的,而这个“时间差”正是网络批评的优势和魅力所在。[详细]
  • 马季: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
  • 20世纪末以来,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信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且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世纪文学的空前变化,从表面看似乎源自网络文学的蓬勃兴起,本质上却是信息革命引发的文化价值系统的转型和重组。在这次变革中,网络文学的潜在商业价值成为资本关注的目标,在其追踪下,经过15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范式,确立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这一范式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建立在传播方式基础上的大众性,建立在文化消费基础上的娱乐性,建立在文化产业基础上的跨界性。上述三者,分别是网络文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驱动力和深层次文化需求。[详细]
  • 欧阳友权: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 网络文学热度不减,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学关注度的上升和网络文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对这一新的文学形态有了更高的期待,同时也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文学在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同时,是否应该重视自身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详细]
  • 黄平:网络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场”
  • 我多次参加网络文学方面的会议,往往一边坐着文学批评界的各位优秀批评家,另一边坐着几位著名的网络作家。批评家这一边的桌签“高大上”:北京大学某某教授、复旦大学某某教授……而另一边的网络文学作家面前的桌签,真是五花八门,土豆、西红柿……眼睛一花,很容易以为这是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但这里的“土豆”和“西红柿”不再是瓜果蔬菜,而是网络文学界的著名写手,他们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读者。[详细]
  • 邵燕君:媒介新变与“网络性”
  • 从媒介革命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对网络文学做一个更狭窄的定义。严格来说,网络文学并不是指一切在网络发表的文学,而是在网络中生产的文学,也 就是说,网络不是一个发表平台,而是一个生产空间。在这里,“网络性”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性”的生产过程中,粉丝的欲望占据最核心的位置。网站经营很 大程度上利用了“粉丝经济”,有人称之为“有爱的经济学”。粉丝既是“过度的消费者”,又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者。他们不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也是智囊团和亲 友团,和作者形成一个“情感共同体”。[详细]
  • 胡平:网络文学的来路与去向
  • 网络文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近两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跟网络文学发生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地改编自网络小说。但迅速壮大的网络文学似乎仍然没能进入主流学术研究的视野。到底如何看待这个庞然之物?网络文学“疯长”的奥秘究竟是什么?网络文学还是文学吗?今日起,人民日报文艺部与中国作协创研部联合开辟“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邀约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文学现状及其走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