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长篇纪实文学《主义之花》
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7月16日,王旭烽长篇纪实文学《主义之花》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共同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海娟,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李浙杭,宁波市鄞州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剑波出席研讨会。《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主持会议。

  王旭烽。女。江苏铜山人。民进成员。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历任浙江《工人日报》记者、副刊部副主任,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人员,浙江省文联影视创作所副所长,专业作家。浙江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浙江省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长篇小说《姑娘山速写》、《不夜之侯》,《王旭烽中短篇小说集》,随笔集《饮茶说茶》、《南山陵园》、《绝色杭州》等。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获1995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浙江省鲁迅文学奖、1998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我本不愿意离开你》获1993—1995年中篇小说奖,随笔集《看北极》获1997年冰心文学奖,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序言:且随我遍访湖山芳魂

家在西子湖,常于湖畔徜徉,遍访湖山芳魂。西泠桥北是吟诵过“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的苏小小,西泠桥南是“鉴湖女侠”秋瑾。独立桥中,左右顾盼,此一对浙江女儿,如湖上双璧,滋养我心。[详细]

后记:她们在哪里

西子湖畔,玉兰花开过了,茶花开过了,紫藤花开过了,桃花开过了,月季花开过了,而杜鹃花此刻正在孤山脚下的秋瑾墓前盛放。[详细]

阎晶明主持会议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主持会议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主持会议

  会议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协创研部,还有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中共宁波市鄞州区位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海娟;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李浙杭;宁波市鄞州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剑波。出席我们今天研讨会的还有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张胜友,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评论家吴秉杰,评论家何西来,评论家包明德,评论家崔道怡,评论家汪守德,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朱向前,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胡殷红,评论家牛玉秋等。

研讨会发言

何建明:主义就是一种信念
何建明:主义就是一种信念

王旭烽在我印象当中是优秀的小说家。作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认识不够,所以我这次非常认真看了她这本书,证明旭烽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
  在建党90年之际,《主义之花》的出版无疑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这份礼物很厚重,也很珍贵。中国共产党从50多个人组成的小党发展成今天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上第一大党,而且有90年的历史,这一切都是因为参加这个政党的人员具有崇高的信念,以及他们追随共产主义信念来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共产主义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中国和人类的历史。因为这个主义让我们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了方向,这个主义让我们今天享受着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在这个主义的旗帜下才拥有了今天我们所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旭烽的这本《主义之花》,有些“主义之花”有些是我们熟悉的,也有些是我们没有听说过的,她们都是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畏。这些女革命主义,有些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也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国的一个革命主义的诞生,秋瑾为营造了中国革命新环境是起到积极的作用。[详细]

李敬泽:一部惊天地泣鬼神之作
李敬泽:一部惊天地泣鬼神之作

首先祝贺《主义之花》的出版,今年是建党90周年,出了很多有关我们党90年来的革命历程的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主义之花》和《忠诚与背叛》都是咱们在90周年看到的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特别是要提到,在90周年的时候,我们看到浙江的文学是唱响了非常高亢的主旋律。既有《主义之花》这样一个作品,又有《建党伟业》这样的作品,由此看出我们整个浙江的文学,主旋律非常鲜明,而且是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去唱响、弘扬主旋律,我觉得这一点上,我们也要向我们浙江的作家朋友们学习。
  这样一本书她是献给主义的,也是献给女性的。献给主义,就是说让我们看到在信念、信仰的支持下,我们的这样一批女性,一百多年来前仆后继,她们在我们中华民族解放的过程中的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看一看这些女性的命运,看一看她们在她们的信仰支持下所付出的一切,我觉得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详细]

王海娟:出好作品、出好人才
王海娟:出好作品、出好人才

尊敬的何主席、李书记、各位评论家,非常感谢各位专家、领导、老师能够参加今天的研讨会,今天是周末,大家也都工作非常繁忙。我们有王旭烽老师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主义之花》,实际上是我们经过一年多时间,作为宁波文艺界向建党90周年大庆,实际上是一个献礼作品,这期间都得到了浙江省委宣传部、省作协,这次更是得到了中国文艺报,中国作协创研部的大力支持,能够今天在这里召开这个研讨会,在此,我也代表宁波市委宣传部对我们各方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更是对今天能够百忙当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我们今天研讨会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这个作品的创作源起是2010年年初,我们组织策划是作为红色题材向90周年献礼的作品。王旭烽跟我们宁波比较有渊源,妈妈是宁波人,也是从宁波走向革命的。所以在两年之前,写了一个以鄞州区里边的四大家族为素材的家谱书,这部作品实际上也是以鄞州的四大家族为素材,王老师以她非常精深的对历史思想的把握,把我们宁波本土题材的作品真正是用文学的样式创作了一个爱国主义、或者是乡土文化非常好的教材。[详细]

胡平:一个有思想的、文笔老道的作家
胡平:一个有思想的、文笔老道的作家

读这本书的时候由衷地感觉到作者自己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现在这样的作者其实也不是特别多,胸中真有信仰的人,这样的作家是岌岌可危。现在的作家有很多已经写不出这样的长篇作品了,这个也是一个创作中的大问题,我们一年生产长篇小说两三千部,这里面震撼人心的比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作者没有信仰。这本书读起来,大家都感觉到比较振奋,也是跟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如今,现代人都不是“主义之花”了,都是要“利益之花”的比较多。比如说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拍了很多红色经典的电视剧和电影,为什么都赶不过那个老的黑白片呢?我就点一个现代的《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和黑白片吴琼花的眼神,我觉得这两个演员的眼神就是信仰和没信仰的区别。吴琼花那个演员,她确实当时拍《红色娘子军》从导演到道具都有信仰,所以它那个东西能打动人、震撼人,现在的这些演员有点像偶像的,青春偶像一类的。比如说我们《建党伟业》这个电影,我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我也很失望,其中就谈到大牌的演员都是外国籍,然后回来庆祝主义,庆祝信仰,他们为了什么呢?还是为了利益,利益之花盛开。[详细]

张胜友:一部很凄美的艺术文学作品
张胜友:一部很凄美的艺术文学作品

我还非常认真地看了。第一,从文学角度来讲,的确是一部,刚才台上几位领导也说了,很有品位的书,我个人认为还是一部很凄美的艺术文学作品,她选取用女性革命者这个角度,本来就非常取巧,我们不说讨巧,非常取巧。而且用陈修良这样一位女革命者来串联,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用心良苦,这中间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女作家的细腻跟豪气。
  刚才大家都谈到女性革命者不叛变,我就这样想,女性她对信仰的忠贞,如果一旦她有信仰的话,她对信仰的忠贞几乎跟对爱情的忠贞是同等的,这一点确实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以前我们所有的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表现跟这方面的挖掘都是不够的。刚才讲到朱枫、朱陈芝,这段时间最大的新闻,第一就是60年之后她回归故里,她的骨灰被送回来的。另外就是宁波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欢迎英雄回归故里的仪式,这个中央电视台都有报道。我一看了朱枫的故事之后我就马上想到了电视连续剧《东方》,这部电视剧几乎是把朱枫的故事全部搬上去了,只做了一点艺术处理,处理在重庆解放前的事情。[详细]

柳建伟:把主义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柳建伟:把主义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再过一周就是我们党在第一次在代表大会真正开会的那一天,7月23日,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时候,正好还有一个周,也是周六,所以今天早上过来的时候我觉得很感慨,觉得旭烽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作出来的,这里面应该是咱们宁波市委宣传部和作家共同打造的这样一本,我觉得在最近这几个月出版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几本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作品,一个是《主义之花》,一个是何建明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
  还有一个,《建党伟业》,中央文献编的,那个里面一个姓张的研究员,那个编得也很有看头,这三本书是我最近看到最有价值的作品,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主义之花》这里面,刚才讲了这个主义多么重要,这个已经讲了。那么我就只有借助于毛主席在1943年5月份在凯峰,说要给他祝贺的报告上面做的批示,凯峰说提毛泽东主义,毛泽东说我没有什么主义,主义是多么高的一个事儿,我只不过是有点思想而已,祝寿就不要祝寿了,我没有什么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没有毛泽东主义,所以后来就成为毛泽东思想,[详细]

白烨:题材很独特,意义很多重
白烨:题材很独特,意义很多重

我简单谈几点感想。我觉得王旭烽这些年的作品,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她的写作是有时候起来了,有时候沉下去了,沉下去有时候是悄无声息,起来的时候动静都很大。《主义之花》首先是题材很独特,意义很多重,它这个题材你可以说是红色,也可以说是女性,它是“红色的女性”题材,我觉得这个题材很独特。就像刚才柳建伟讲的,有很多女革命家,我们其实都不知道,比如像杨志桦、张秋琴,确实没有注意她们的籍贯,经过她这么一梳理,全是浙江人,中国的半部革命史全在浙江,所以这个也很让人震惊。我觉得这部作品的题材是独特的,意义是多重的,这个多重可以说是现代革命史,也可以说革命文学史,也可以说是妇女运动史,它的意义是多重和多方面的,是不单一的。还有一个感觉是,它的文本其实也是独特的,这个文本,现在拿纪实文学的说法来说我觉得是勉为其难的一个说法,这个作品里面,你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散文,它可以说既是散文,也是采访实录,也包括了一些读史笔记在里面,所以我觉得它是多种文体的综合,这个文体是很独特。[详细]

胡殷红:女革命者的大情大爱
胡殷红:女革命者的大情大爱

和旭烽认识这么多年来,我都算不出来我们俩第一次通信是什么时候了。
  这次看这个的时候,我就想到当时我采访曾志,等于旭烽的这部作品解开了我这么多年的一个疑惑,在采访曾志的时候,她的三任丈夫,她和她每任丈夫之间迅速升温的东西,比如她和别人之间,她在两个假扮夫妻,一个月之后感情升温,当时曾志给我解释,那个时候我们有今天没明天,我们没有时间卿卿我我,我们是大情大爱,我真的理解不了。但是现在看朱枫的这个,朱枫的资料我们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其中写到了这些女烈士,我们也多多少少有知道的,但是你这个立足在挖掘她们的感情,女的革命者她也是有感情的,而且这样的女革命者,其实她感情的炽烈程度,我觉得像我们现在这些人理解不了的,朱枫她和她侄子辈的那段爱情网上披露得也并不多,现在回过头来看和曾志的感情,我觉得女的革命者她们爱得更热烈,她们爱得更直接,她们的爱和她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连作一起,我觉得特别感动。[详细]

吴秉杰:人类理想之花永远绽放
吴秉杰:人类理想之花永远绽放

31种花比喻、注解了31位革命的女性。把花譬作女人,譬作青春,譬作美好的世界都是常见的,但表征那些牺牲的革命烈女,以及她们惊涛骇浪般的生涯、坎坷不平的人生,则是罕见的。虽说在历史舞台上,“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真正的美依然留存了下来。王旭烽在这部面目独异的长篇纪实文学中,纪念这些革命先烈,所提出的不仅是一种“主义之花”,同时也是更具普遍性的信仰之花、理想之花。
  《主义之花》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写起,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辛亥革命前的19世纪初,写到新中国的成立,当然还有一些人生的延续,大体构成了一个时间的系列。“主义”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它需要时间即历史的培育。当然,也需要历史的检验。主义是信仰,是追求。是不是女性在理想追求中表现得比男性更为强烈及忠贞不渝?这也是王旭烽在序言和一些篇章中探讨的问题。我注意到这本书中为革命而献身的女子,多数也并不是出身贫寒。这表现了她们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利他的的追求。而这样的理想、信仰正是当今时代匮乏和真正所需要的。[详细]

李炳银:她走向纪实、走向历史、走向文化
李炳银:她走向纪实、走向历史、走向文化

我首先要向王旭烽表示祝贺,同时也要向她表示感谢,她走向纪实、走向历史、走向文化,其实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一些作品。我觉得浙江应该给王旭烽记功,由于王旭烽的创作,使人们对浙江文化历史,历史的浙江、文化的浙江和革命的浙江有了很多的了解。这本《主义之花》,今年是建国90周年,我们看影视上、舞台上、出版物等,出了那么多的作品,但是说老实话,真正有个性的,富有新颖价值的,富有开掘性的,富有震撼力的作品并不多,但是王旭烽的《主义之花》,她通过自己大量的采访,对历史的梳理,对历史人物的追寻,她写了这批女性在对革命信仰追求过程当中的无私无畏,所以非常令人感动。
  过去西方有一种“情境说”,人在一定的情境下会做出新的选择,就像过去讲压迫太厉害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个情境说,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起来造反,走投无路的时候杀人,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批女性她们在中国当时那种环境下,依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放弃了家境很安适的生活走向革命,而且义无反顾,而且不惜流血牺牲,所以他们这种东西也是当时那种情境所影响的,所产生的追求进步、追求理想的一种现象。[详细]

何西来:花即人,花即魂,花也是信仰和理想
何西来:花即人,花即魂,花也是信仰和理想

王旭烽的纪实书写,总能找到自己独有的特殊着眼点,着力处。《主义之花》所书所写,主要是一批浙籍的女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情爱人生,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书题是从那位“有着天使般灵魂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叶天底就义前在狱中写下的遗书中转借过来的。虽然在王旭烽看来,主义是超越性别的,但她还是愿意用花,而不是秋瑾手里的剑,来表征她笔下的女杰们的革命人生。革命需要流血牺牲,需要刚烈决绝、义无反顾的前躯,更需要临危不惧、慷慨赴死的强毅,但是在女性作家王旭烽的眼里,女性们走向革命,又有其与性别禀赋紧密相连的感性的表达方式。她甚至认为,在充满血与火的革命抗争中,由于女性们参加,构成了主义的钢铁意志之间柔韧的连接,从而使主义和阶级的决战、使革命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阴柔的美感。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花来形容女性之美,什么“花容月貌”,“云想衣裳花想容”,“芙蓉如面柳如眉”之类,小孩的起名,也多用花,然而用“主义之花”名书,还是让人感到奇谲、新颖、亮丽。[详细]

崔道怡:《主义之花》一枝独秀,特异新奇,夺目亮丽
崔道怡:《主义之花》一枝独秀,特异新奇,夺目亮丽

纪念建党90周年文学作品中,《主义之花》一枝独秀,特异新奇,夺目亮丽。
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别开生面、专心致志为女革命家树碑立传的纪实文学,从1907年点燃星火的异国女神蔡特金,到2010年自台湾魂归大陆的潜伏者朱枫,女作家王旭烽运用其生花妙笔,深切缅怀了33位女革命家壮烈瑰丽、伟大雄奇的品性和生平。她们是挡不住的主义一往无前的体现,是开不败的鲜花香远益清的化身,是最激烈的真理与最温柔的美丽合二而一、水乳交融凝铸的精神丰碑。
此前,未曾从性别角度思考过革命家的事迹,只觉得刘胡兰、江竹筠为革命牺牲尤其令人钦敬。最近,看到《文艺报》对何建明新著《忠诚与背叛》的解读,得知在渣滓洞的残酷磨难中,有些男性地下工作者叛变,女共产党人一个个忠诚坚贞——女人无叛徒。这次,捧读《主义之花》,遍访湖山芳魂,感受“秋风秋雨愁煞人”,明确“花儿为什这样红”,就更信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卢森堡的格言——“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详细]

王必胜:一个是“魂”,一个是“花”
王必胜:一个是“魂”,一个是“花”

我就结合他们前面谈的说一点我的感受,其实我这个话白说虽然是白说,我的好多感受已经被前面的人说了,作家的创作特色等等都说了,我都很赞成。我想补充的一个,就是刚才他们前面两位先生说的,我为什么要接着说?我觉得他们两个已经找到了两个关键字,一个是“魂”,一个是“花”,魂代表它的主题和思想内涵;花代表它的文本,一种表述方式,这是很难得的。革命、信仰、崇高,这些东西都可以在主义的“魂”的里面去体现。“花”就是它里面的一种特殊表述方式,在中国文学里面,我觉得她是在文学之花里面寻找的对应的东西,我们曾经读过很多花,这里作家用花来表现革命者的对应的一种物像,我觉得这是她的高明之处。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对浙江革命者的群体形象有了一个了解,王旭烽作为一个小说家,我觉得她这个小说家的特色就在于她的细腻,这里有两个人物是我印象很深的,而且也是在她写作当中表现方式上很有特色,一个是王慧吾,一个是陈学钊,对陈学钊的思想评价我觉得很到位,他是一个在革命和自由状态下的游走者,这个评价我觉得也很新颖,所以像这一类的细节,包括她的几次婚姻,包括她杀回延安等等,都很有文学的色彩,我觉得都很好。[详细]

包明德:激昂的诗情和灵魂的火焰
包明德:激昂的诗情和灵魂的火焰

我读王旭烽老师的这个作品《主义之花》,谈两点感受,也谈两点值得推敲的地方。我觉得这部作品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有历史学方面的,还有文学方面的。它是既有信仰方面的张扬,又对女性的讴歌。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这是鲁迅的话,指示着将来的命运,正确地描写历史,使过去的事情复活起来,王旭烽作为历史学者,是尽到了责任,这部《主义之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开掘了很多为人不知道的史料,可以说是浙江革命女性,从辛亥革命到新世纪的一个历史,有珍贵的史学价值。而作品又以作家的眼光,激昂的诗情和灵魂的火焰,张扬了隐含在被尘封中的正气,而且她是从人性和精神的层面,诗意地表现了30位革命先烈优秀妇女的情感经历,整个写得是非常深刻的、是动人的、是文才飞扬的,通篇洋溢着抒情诗的韵味,充溢着丰富的人性内容。而且她这个作品中经常游刃有余地引用文学艺术的形象,她既是对文学艺术形象的一种解读,一种新的结队、联想、体验和比喻,所以它形成了理想在现实的互补、互动。[详细]

汪守德:一种精神价值留给未来的中国的人
汪守德:一种精神价值留给未来的中国的人

说四点,第一点就是对这种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虽然我不熟悉王旭烽,但是我当兵,有五年时间是在宁波,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四明山,我起码去过一百次,什么鄞州等等这些地方,太熟悉了,所以看到王旭烽写的这里面的女性的先烈,说实话,我看得比较仔细,这里面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当时我们在当兵的时候怎么不知道这些女性呢?如果知道的话,我相信我会对那边的土地有更加深的情感。所以第一,读这本书和其它书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第二个意思,这本书的重要意义。我看这本书,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这个作品,我觉得我们今天已经迈进21世纪,我们在总结收藏20世纪,这本书就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我更认为20世纪在中国的历史上,它有个特别重要的意义,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就是20世纪包含了太多的反复,太多的曲折,太多的故事,我觉得我们这些年来对20世纪虽然是有所总结、有所回顾,但是我觉得真的不太够,起码那个高度不够、深度不够,没有很好地总结20世纪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起码是20世纪的红与黑、是与非,没有客观的精确分析,我们起码要把20世纪梳理清楚,…[详细]

彭程:她们是主义的内质与鲜花的形器合二为一
彭程:她们是主义的内质与鲜花的形器合二为一

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时都会从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年轻的共产党员夏明翰被国民党军阀杀害前写下的那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读王旭烽新作《主义之花》的过程中,这首诗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书中那些女革命者为神圣的信仰而百折不挠、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亦在所不辞的壮举,又一次在心中激起了感动的波澜。同时,因了作者独辟蹊径的表达方式,也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沉浸。
  读这部作品,首先会感知到其结构上的鲜明特点。它以女革命家陈修良及其家族的革命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了浙江近现代历史上三十多位女革命者出生入死、纵横捭阖的生命轨迹及革命经历,展现了她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浙江革命女儿的群像。在不同篇章中,陈修良有时是主角,有时是引出其他人物的客串者,有时又作为背景隐隐绰绰地显现和存在。这种堪称精巧的构思,连同质朴流畅的文字表达,很有效地增加了这部作品的可读性。[详细]

何向阳:女性在信仰的基石上她是更坚决、更纯粹、更无私的
何向阳:女性在信仰的基石上她是更坚决、更纯粹、更无私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烈士的传播,《史记》、《游侠传》让我们见识了这一传统的由头,这个传统直到清末明初仍是激烈而无消歇的。《主义之花》虽写近现代到当代,但续写了这一传统。这部书全景式展现了以江南、浙江为中心,它是一种花瓣式结构,虽然是各种各样的花,但是组成了一个大的主义之花,作者王旭烽老师她是把芳魂组成了一个大的信仰之花。另外在结构上也有她的创新之处,当然我们刚才都谈到卢森堡那句名言,大街上只有一个革命者的时候,她是女性,也谈到红岩当中女性没出一个叛徒,那么女性在信仰的基石上她是更坚决、更纯粹、更无私的,我觉得她是点出了一个答题。第三,女性成长面临各种问题的今天,这部书的人文价值更为凸显,她写了“大女人”,也就是在大事件中女人的一种选择,她写了秋瑾,写了小凤仙,写了徐自华,当然这里面有当时社会各种各层的人物,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在风云际会之中,她们有自己的牺牲,她们或者是陪伴营救英雄,不惜身价性命的弱女子,包括小凤仙,或者与革命伴侣,完美地体现爱情至高之境的,比如杨自华。这样一些人还原在了女性最具体的个性当中,我觉得在这个《主义之花》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详细]

牛玉秋:她们为革命,付出了生命和鲜血
牛玉秋:她们为革命,付出了生命和鲜血

我觉得王旭烽的这本新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方面我觉得它是一本可以多层面、多角度进行解读的这样一本书,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主义和信仰这个方面来解读,我们看到了30几位女性,她们为革命,用生命、用鲜血做出了付出。我们就很容易会想到,这些女子们,她们所付出的生命、鲜血,以及她们那些奋斗,到我们今天,我们或者会说,我们今天的现实是她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但是她们当时想用他们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我们今天的这些东西吗?我刚刚从网上看到了,我们铁道部一个副总工程师他自己在银行里有多少亿的存款,然后他的妻子在美国还有三栋豪宅,这是这些先烈们,当初她们抛头露洒热血要换来的一切吗?所以这个东西我觉得确实我们就可以想象,一方面我们从她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我们有效的时候,所受到的那种纯净的革命教育,我们对于理想,对于共产主义,对于共产党,我们那个时候所理解的,所接受的一切。另外一方面,它会引起我们对现实的很多思考,这是一个方面。[详细]

贺绍俊:革命信念可以开出绚丽的浪漫之花
贺绍俊:革命信念可以开出绚丽的浪漫之花

的确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书,它是一本传记文学,但是它是一本特殊的传记文学,同时我觉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文学,用革命学术话语去阐述植物属性的植物学,所以她这样一种艺术构思非常好,会把一般的传记文学写得很有特点,这是从艺术形式上说,但是显然我更看中的不是这种艺术形式,而是它提供了一些新的想法。当然这可以说是一种革命叙述的载体,在建党90周年之际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它还有共同的主题,这一点它也是相吻合的。比如说它对革命信念的这样一种挖掘、阐释。
  但是我更看中的是它的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传递了一种独到的想法,首先我觉得它告诉我们革命是平等的,所以她用了这样一种方式,她写浙江籍的30 个革命先驱,她们有的是很有传奇性,有的一生并没有那么有传奇性,有的就是迸发了一下她的生命火花,有的可能很有成就,甚至在革命史中我们必须要谈到她,比方说像秋瑾,但是有很多很普通的人,比方说有名字都不知道的,有的像崇薇珍,王旭烽再去挖掘她的史料的时候甚至都感到很难挖掘她的史料,有的只能透过她亲密的人让我们去想像这个革命者,实际上她不在乎这个人成就的多少,…[详细]

施战军:故人与今人之间感情的沟通
施战军:故人与今人之间感情的沟通

这个书确实是一本吸引人的书,读起来确实每一章都有很多感想。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如下两个问题,给我印象非常深的。
  一个是《主义之花》从女性的角度切入,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主义男”,这个是特别有意思的对照阅读的东西,但是无论是主义男还是主义女,他们的信仰专一,但是婚姻多变,这是他们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婚姻生活都是处在一个变数里,这里面好多女性都是这样,比如张琴秋,还有其他的都是,她们个人的家庭生活有很多的变故,就包括阿金,这是我们熟悉的,原来小平同志的夫人,类似这样的,这是一个,我觉得她没有避讳这一条,而且非常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当中出现问题的中举,而且这里面渗透了作者非常浓厚的感情,这是写历史、写纪实这一类文学作品当中我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种探索,因为很多的纪实文学往往把自己放在一个貌似纯客观的这样一个角度上去,把自己慢慢隐藏起来,或者隐藏在一个宏大的观念的背后,而王旭烽在这里面她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作者的形象在里面不断地参与。[详细]

吴义勤:每一个革命者都可以单独成为一朵花
吴义勤:每一个革命者都可以单独成为一朵花

这个书说到我这已经没有什么新的观点来讲了,但是我就讲一点,这本书确实是旭烽老师在处理这些革命女性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好的关系,她把历史革命的英雄进行一个人文化的、精神化的处理,这里面感觉到是英雄人物,但是她呈现的是一种很细腻的东西,这些人物,有的传记很短,但是它不单薄,她很注意挖掘人性情感的,包括婚姻方面等等,在革命崇高背后那些很规矩性的因素,我觉得它在这一个方面产生一种张力。因此我看了之后也确实是感动,确实刚才战军说的,它是一个处处见我的文本,因为报告文学通常的写法,写的崇高的主题,可能“我”的这种形象都是一种很激情的形象,文字画面和激昂的,但是她这种就是很细腻的文字,我想这一点确实能抓住我们的感情。我想她是用一种报告文学的题材,但实际上是很多具体细节方面处理都是小说的写法,因此我觉得它的文学性是非常强的,这是我的一个很简单的印象。
  另外,她从这个安排上,人与花关系的写法,刚才包老师说有一些有点牵强,但是她的这种创意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详细]

王旭烽: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关注生态文学
王旭烽: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关注生态文学

谢谢各位老师,今天在这儿开这个会还是非常有感慨,因为2006年春天我就决定离开作协,去高校工作,其实我那时候是经历一次很深刻的精神危机,我就是对文学这种生活,我曾经说我像吸毒一样地热爱文学,对这样一个东西发生了本质的怀疑,最后选择了去高校。从2006年到现在,足足算下来已经有6年了,其实像子潮我是今天才见到,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文学界的朋友了,因为我想我必须要有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我必须去真正的生活,我觉得真正的生活把比这种生活表达出来更有本质的意义。但是客观上你也不可能真正跟文学告别,大家今天看到我这个作品好像觉得我写的这个作品,远远超出了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其实这么多年我是一直在做学术,因为创建了中国,也是国际上的第一所,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所茶文化学院,包括到现在我一直在做生态文学的研究,在做生态文化,生态文学,我的很多工作就变成学术了,这个学术是我很重要的一块,茶文化。[详细]

图片集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