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明德学校被日本当局查封。中国收回青岛后学校复校,1923年又发生与美国学校学生械斗事件,再次被关闭。1926年,其原址新办了胶东中学,著名音乐家,中国电影音乐创始人之一的王云阶等曾是这所学校学生。1928年停办。1929年又在原址建崇德中学。与市中、女中、文德、礼贤、圣功是青岛有名的“老六校”(三所男子中学、三所女子中学)。崇德中学是男子中学,因为有这所明德——胶东——崇德中学,人们才知道阳信路的崇德中学自“五四”运动始就有革命传统。
1932年,共产党员乔天华在学校任美术教师,做地下党工作,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青岛“左联”党团书记,主持党的“文委”。他一边教学,一边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推荐辅导进步学生读一些宣传马列主义的普及读物和左翼作家的进步书刊,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参加革命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考察,把向往革命的进步青年孙长江、李启英、罗训书等六人发展为中共党员。这一个时期,青岛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在全国也很突出。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二次占领青岛,进一步激发了岛城爱国学生的抗日热潮。1939年,崇德中学的学们秘密组织成立了比“团结同学,共同抗日”为宗旨的“大众解放中国抗日先锋纵队”,徐文洵为书记,成员有陈翼、于峻笙、聂希文、安茂仁等10多名爱国学生。他们发动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编演进步剧目,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此时,共产党人李继仁化名曲华来到了崇德中学,他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要“大胆向各级的工人、雇农、城市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层官兵开门”的批示精神,首先在崇德中学发展了进步学生方勋、尹华、莫易、张辽为中共党员,并于1940年6月建立了中共崇德中学党支部。这些新党员又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工厂中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了市立中学(现一中)党支部及颐中烟草公司党支部。在此同时,该校党支部还在进步学生中组织抗日救国团体“青岛市青年抗战先锋团”,并组织进步学生徐文洵、聂希文、左毅等秘密建立地下图书馆,筹集进步书刊,在学校的党员和进步学生中秘密传阅,通过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中共抗日取得的胜利,鼓励发动爱国学生到解放区参加抗大学习,从而与日寇、国民党争夺青年一代,秘密发展革命力量。
校长王文坦因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被敌人逮捕,关在李村监狱,被抗日武装劫狱救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伪当局没收了崇德中学,改名为青岛市立二中,派来日本顾问。1939年,崇德中学地下党员组织“民先”还成立了地下党支部。 抗战胜利后,恢复崇德中学,一代美术大师陈大羽当时来校为美术教师,音乐教师有音乐家邓余鸿。
与崇德中学一墙之隔,同属长老会的是文德女子中学。1920年,长老会在胶州创办坤英女子中学,1924年,迁来青岛改称文德女子中学。著名作家孟超曾在校任教,而他的女儿是他班上的学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校同样为敌伪接管,改称青岛第二女子中学。抗战胜利后恢复原校名。
该校教师费筱芝被反动军队枪杀引发了青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生运动上万学生包围了市政府。解放后的1952年,崇德中学改为青岛十一中。该校毕业生任质斌,曾先后任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现在,原胶东中学的旧校舍已拆除了,建了新的教学大楼。文德女子中学改为青岛第八中学,专门招收女生,文革后开始招收男生,从女子中学改为男女合校,1986年又改为青岛女子职业学校。
追溯青岛百年历史,青岛十一中学不愧为红色中学,青岛百年革命斗争的摇篮、发源地。每当我走到这个拥有红色历史的学校,眼前总是浮现出那无数先烈的英雄形象,这也许是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永远前进的力量吧!
青岛明珠国学学校参观记
周六接到朋友的邀请,去参观青岛明珠国学专修学校,这是一个很新奇的旅行,我们青岛作协的七位作家朋友顶着高温酷暑赶到了青岛明珠国学专修学校。
青岛明珠国学专修学校是一个具有138亩地校园的国学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圣人孔子的巨石雕像在院门前高高矗立,学校的张瑞琴董事长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她和员工必恭必敬的站在门口行拜着大礼迎接着前来学习参观的我们,院子内一片片果园,一片片有机菜地,刚刚盖好的教学大楼都让我们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耳目一新,“弘扬中华文化,力行弟子规,共享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创办学校者的心愿,这里真诚地希望成为您和所有学友幸福人生的交流平台,找到幸福人生的钥匙,回归自己的心灵家园。”这是学校的宗旨和办学的方向。
我们被邀请坐在宽敞的教室,悉心聆听着年约50多岁的侯风校长介绍她们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方向,不由地陷入沉思。不学科技无以强国,不学文化足以灭种。学习儒家文化就是学做中国人,这关系到民族存亡,关系到民族自信,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世界太平。眼看社会矛盾加深,冲突加剧,天灾人祸不断,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该扪心自问,面对社会出现的那些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现状,我们做了什么?唯有教育可以挽回人心,唯有教育可以净化心灵。
学校年迈的张瑞琴董事长原来是建筑设计工程师,退休后,她把全部家产用于办学,用于推崇民族文化,她用生命的最强音向我们发出呐喊:“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就应该从恭恭敬敬地学习中华民族已经流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开始,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啊!老老实实学习《弟子规》,一条一条力行落实《弟子规》,就是从儒家文化的根基着手,就是学做中国人。”
秋天的风景也美丽,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菊花,丰收的田野,还有那农民的笑脸,而我们的张瑞琴董事长的秋天人生却为我们的社会献出了一份美丽的图画,一颗红色的爱心。
我们看到:“许多前来学习的儿童,经过学习,学会了照顾自己,洗衣服,作饭,也学会了农活,认识了地里蔬菜的生长规律,认识了粮食的生长过程,懂得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这里的老师不管您原来地位多高,都非常谦和的在这里做义工老师,以身作则,去感化学生和教育前来学习的每一个人!”
我们听到:“许多孩子在家里不听话,来这里学习了仅仅一个月,就懂得了孝顺父母,还学习了许多生存技能!”
我们还听到:“年迈的张瑞琴董事长为了办教育,吃,住全部在学校,她的全部家产,储蓄都投入到学校,投入到培育祖国后代的教育事业。听后,我们只有感动,泪水满眼眶。”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好象在黎明中看到了曙光,祖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这里得到重视,推广,发扬,也许在明天,它将走向世界,再创辉煌!
青岛的书店传奇
从小喜欢读书,在学生时代就成了新华书店的忠实读者。经历过知青插队回城就工由于从事服务性工作,流动性比较大,对于青岛市各个区的新华书店都是比较熟悉的,包括他们的营业员和经理也是非常喜欢我这个读者的光顾。甚至在午休关门时间也让我到他们的办公室阅读图书,在哪个图书禁锢的年代,在新华书店的后台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方面的好书,确实得到了不少知识。
青岛最早的书店应该是“成文堂 ”,在清朝光绪年间,山东招远人刘寿楠,挑着一担图书在胶县走街串巷或路旁摆摊,出售经籍,颇有些赢利,于是在胶县西门外太平街北盖了四间平房,开了一家书店,叫“成文堂”。像许多书店一样,从刻书、印书到卖书,仍然生意很好,进行了扩建。临街为二层楼房,后有28间房屋。那是青岛最早的书店和出版社的雏形。1913年,成文堂青岛分店于天津路26号开业,注册资金2000元,经理刘星海。到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有三个门市部———成文堂书局(原天津路13号),成文堂肇记(原高密路40号),成文堂泉记(原高密路22号)。
我的海洋学院附设中学的中学时代的书法老师宁推之曾经讲过他们在青岛办荒岛书店的故事:那时在1932年,孙乐文和张智忠找到中国学院的同学宁推之,宁推之的父亲是青岛大资本家,他被称为宁大少爷。研究开一家卖新书的书店卖书,当时青岛虽有十几家书店,有的卖古籍,有的卖会计、法律等实用书,有的卖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惟独没有卖新文学书刊的书店。宁推之出资金500元,孙乐文、张智忠也各自筹措了100元,商定叫荒岛书店,当时龙口路东方市场刚落成,在市场北门旁租了店址,楼下为门市部,楼上为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