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现在的青岛十三中仍然坐落在青岛市北区大连路18号,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校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两座教学楼和实验办公综合楼,有200米跑道的操场,足球场,篮球场的设备都属于青岛一流。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教育理念,以“科研促发展,质量求生存”为办学思路,建立以“分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经“责任意识”教育为载体的德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素养、丰富个性和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
我的母校——吉林路小学
很早就想写一下我的母校,可是老是没有时间去学校看看,现在我的母校怎样了,恰巧,我的知青战友高汜宽老师也是吉林路小学毕业的校友,借编辑“记忆中市北第二集”需要文章的机会,让高汜宽老师对母校做了新的采访并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在此,应该感谢我的老校友高汜宽和现在学校的校长耿汇蓬女士,老校长徐清先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详细的资料。
吉林路小学的前身是“四保国民小学”,是由日本大庙的一部分改造成的学校,在1949年6月2日更名为吉林路小学,历经沧桑。虽然学校面积仅仅3556平米,校舍48间。但是她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在这里入学,在这里毕业的学生,我们的邻居,童年游戏的伙伴都是在这里入学,在这里毕业的学生。甚至连我的侄子侄女,外甥也是在这里入学,在这里毕业的学生。看到高汜宽老师做的采访,不由的回忆起那学生时代的许多故事和最近发生的几件小事。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一年纪老师姓李,是一个很严肃的中年妇女,她讲课的时候不允许学生说话,她的粉笔头扔的很准,谁要说话,她的粉笔头会毫不客气的打在你头上,所以我们上课都不敢说话,最可怕的是她的教鞭,如果你作业没有完成或着犯错误,一定会挨到他的教鞭,所以,在我的印象当中,她是最可怕的“老虎”,可惜她仅仅教了几年学就病了。
二年纪的女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好,她是当时国棉厂支援教育的工人,因为在五十年代,教师的力量严重不足,从工业抽调来许多年轻的教师,她姓邱,很会讲课,我们同学都喜欢她,她从来不打骂和体罚学生。记得1958年开始大炼钢铁,我们学校要在对面空地建设一座高炉,不知道那位老师联系到13中学有一部分修建高炉剩下的砖头,没有车运输,校长让邱老师带领我们学生去搬砖,从13中学到吉林路表面不算远,但是我们哪个时候仅仅9岁,就搬着两块砖头,老师搬四块,女生搬一块,累的我们休息了好多次才搬回操场,路上,邱老师看我个子小,又替我搬了一块,就是我搬那一块,我也是用肚子帮助胳膊搬回来的,那一座高炉的砖头,我们学生搬了好多天。在哪个大跃进年代,是不允许多讲话的。高炉修建起来了,炼出许多不合格的钢铁,后来,高炉停了,被推倒了,我们开始了平整操场,那些我们搬的砖垒成的高炉残体被埋在我们挖的土和面拉来的垃圾的下面,一直到小学四年纪,我们的操场才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修好。
三年纪我们的老师印象最深刻,他也姓李,每天端着半尺长的大烟袋上课,袅袅烟圈在教室上空飘荡,很象那封建时代教私塾的先生。
我印象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的曹剑秋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严肃、认真、从来不打骂学生,和我们叫朋友,教学方面他每周布置一篇作文,第二天讲评,好的文章全班宣读,老师评点,应该是我们班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这也许是我们班有我们4个能考上2中、2个同学考上9中的原因之一吧!
记得我们学校有一个音乐老师姓汪,是个基督徒,他的嗓子很好,钢琴也弹的很好,教学很认真。听说他一生没有结婚,他把一生全部献给了教学事业。
我看过一篇文章,是张宗岱老师写吉林路小学的体育在历年来取得骄人的成绩,1975,1977,1979年连续获得青岛市劳模,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1980年张宗岱老师获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的称号。
1982年吉林路小学获全国小足球赛青岛赛区的冠军,国家体委,教委,团中央颁发了奖状,同年吉林路小学被省命名为体育传统学校。1985年吉林路小学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
感谢我的母校为祖国培养出许多的人才,感谢我们的老师为培养学生而做出的许多牺牲。在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和母校的领导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我在辽宁路电子信息城有个姓张的朋友,四川人,他和妻子在电子信息城开了个小店经营电脑显示器,有两个女儿,由于孩子在四川上学,家中没有人照料,很想把孩子接到青岛上学,当然吉林路小学是首选,没有熟人,谁能帮助联系联系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为了朋友,也因为母校的原因,我找了当时吉林路小学的张校长和教导主任。当他们知道我是学校的学生时候,很热情的答应帮忙,突然的成功,连我都感到意外,这件事情,使我很感动。因为吉林路小学和辽宁路电子信息城太近,外地打工子女要来上学的太多,不需要任何报酬帮助外地的张先生解决了如此大的困难。怎么能不让人感动,
现在我们的学校变了,电教化校舍,舒适的,宽大明亮的窗户,玻璃后面漂亮的的天蓝色窗帘,还有墙面悬挂的一台台空调外机,使人想象得到它的洁净高雅、舒适,人性化。现代化管理已经进入了我的母校。我很赞成高老师的意见:“母校历史不算悠久,仅有半个多世纪,而青岛市的百年名校很多;我的母校不算大,更大面积,更多班级和师生的小学校不在少数。可是,在市北区吉林路上的这所学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着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新城区兴起,老城区的人员结构发生变化,在近20年内,附近泰山路一小、泰山路二小、宝山路小学等七所小学相继撤销,吉林路小学仍然默默地在大山的脚下站立着,以大山般坚韧的臂膀和大海样宽阔的胸怀,拥抱每一个背着书包走近她的孩子,这怎能不使人感佩她内在的巨大力量呢。”祝福我的母校在前进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走进上清路小学的感慨:
应上清路小学校领导的邀请,我们青岛市作家协会的几位作家朋友走进一所现代化小学上清路小学校大门,参加“让书放飞梦想”作家进校园的正能量活动。
看到上清路小学高大明亮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由的想起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看到的上清路。那时侯,这里属于崂山大院旁边的南临字小区的荒芜山坡,那时没有学校,满山坡杂草丛生,一条条大沟从山上直通延安路,遇到下雨天,到处是黄泥地,路上没有办法行走。大沟里的雨水,沿着山沟,流经延安路,道口路,进入昌乐路河道流向大海。
每逢周日,这里也是南山礼拜集的一部分,各地的居民和外地的商人都在这里出售家中积压的物资和商品,周围垃圾遍地,荒草满山坡,据周边居民讲:在五十年代,这里经常出现过狼的踪影和被人扔掉的婴儿的尸体。
六十年代开始,周边工厂开始建设,这里的住房也开始增加,居民的不断增多,周边迫切需要一所小学满足周围居民子弟增多上学的需求,为此、青岛市政府直拨资金建设上清路小学,学校建设起来,由于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也有困难,没有资金设备怎么办?校园绿化怎么办?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他们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所有的修缮,挖坡、填沟、修路、操场、盖食堂、种树等工作全部靠师生的义务劳动解决,校领导带领全体师生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作好教育工作的同时,直到把学校建设成为青岛市花园式单位,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对外开放学校。多少年来,上清路小学一直成为全市学校学习的榜样,据统计,有30多个国家,上千名外国人参观学校,全国有三千余人来校参观访问,其中还接待了包括台湾在内的教育访问团。市委书记、人大主任、市长多次陪同外宾来校访问,国务院、教育部的专家学者也多次来校考察调研给予好评。全国人大常委兼文卫主任张承先参观后题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走进校园,教学楼矗立,电教化教室设备先进令人惊叹。在绿色的校园,有两块巨石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一块写有大红的“爱”字,名为爱心石,让学生进校后就感受到爱心的永恒,春风送暖,春意盎然,我们在爱心石前面合影,为学校的组织者、领导者育人的苦心感动。联想到许多学校的老师在公休日带领孩子去繁华马路义卖报纸,去养老院做好事,帮助残疾人等等各项活动,不都是爱心所使吗?有爱才有家,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学校,家长放心,孩子放心,国家也放心,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