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鲜花丛中,九龙聚首,凤凰于飞。一块龙风石屹立在花园中,相传古时被玉皇大帝打入凡间的九个天神化为九条神龙,喜逢被贬到人间化作凤凰的仙女,在他们相遇相戏相约的时候,被张国老骑驴巧遇,举木仗做法将九龙戏风的影象留刻在开天辟地巨石,此石就称谓“九龙戏风石”,但见石头上九龙盘绕,凤凰于飞,龙绕藏龙,气象万千。真有呼风唤雨,蓬勃向上的气势。此石竟然在上清路小学的校园见到,是否是典故中的原始暂且不表,只是不由地感慨世间缘分:上清,上清,竟然与崂山上清宫同字同音,也许,这里就是神奇的“龙风石”的归宿吧!我默默地祷告:让这块灵石佑护着上清学子腾飞,实现那未来之梦吧!
在欢迎大厅,我们被孩子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和孩子们一起畅谈心中的中国梦,作家代表吴宝泉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谈到春天的梦,鼓励学生激情追赶科学梦、文学梦、航天梦、航海梦。而后我们和学生、老师一起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很有激情的声音在校园激荡。
我们在红领巾的呵护下,跟着学校的老师,参观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和现代化的学校操场。
在教学楼教室,我们看到了数字化教学模板,洁净,卫生,和摆满先进设备的实验室。每个班级的教室都有一个小板报,总标题是“做最好的自己”,正是孩子们有这个口号,这个要求,这样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氛围,才能让无数的童心正能量得到发挥,得到不断成长。也促成了上清路小学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是在同类学校中始终名列前矛的正能量吧!
我们深切感到:作家进校园,虽然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校教育、加快实现祖国现代化的梦想。但是,我们看到:上清路小学在新一代校领导的带领下,已经开始腾飞,全体师生已经“放飞书的梦想”,向着明天,向着未来,在蓝天展翅翱翔。
我坚信:青岛上清路小学的明天更辉煌!
话说芙蓉山小学
芙蓉山小学的前身是“全圣观”,你知道吗?在1954年,台东区教育局增添了一个芙蓉山小学,由于当时经费紧张,直接把明代建造的“全圣观”改为学校,芙蓉山小学当时仅有教室四间,教师在庙宇的偏厦里办公。近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非但旧貌变新颜,并且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校风,锤炼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教育教学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据城市档案记载:”全圣观”当时的住持叫曾明本,曾明本系清代中后期的封疆大吏曾国藩的嫡孙,清末曾任肃亲王善耆的幕僚,是拥护帝制反对共和的顽固分子,辛亥革命后曾明本曾任复辟组织宗社党秘书长一职,在采取了多次复辟行动失败后,曾明本也与许多前清的王公贵族一样,在1913年逃往德国人管辖下的青岛寻求庇护。他去过崂山,但是又不甘心那诵经念佛的日子,只想返回那帝王官宦的时代,所以,他没有留在崂山。经崂山太平宫的住持张道林介绍,购买了浮山朝阳庵在的芙蓉山的庙产,经过整修和增建,这个几近倾圮的庙宇又焕然一新。也许曾明本仍然想还俗复辟的原因,曾明本仍然把这个庙叫做“全圣观”,在这里,曾明本每天诵经读书,前眺沧海,后枕青山,倾听晨鼓暮钟,相伴海泊河的清幽之处开始了深居浅出的隐士生活,很少与人打交道。
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说法值得研究:1914年夏秋,在日本围攻青岛期间,曾明本主动为日军带路,从山的后侧包抄德军设立于浮山山顶的前哨基地。使日军终于拿下了这一在青岛攻防战中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冲,后来,日本人占领了青岛。
许多评论认为:曾明本为什么帮助日本人?原因是希望能够获得日本人的好感与帮助,来完成他图谋复辟帝制的梦想。可是日本人只是为了即得利益,并不想得罪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因此,曾明本的这个复辟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而这种逆历史潮流的行为,也使得曾明本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复辟妄想的彻底破灭后,让从来就不甘寂寞的曾明本心灰意冷,终于开始了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有附近的山民回忆说,他们去山里砍柴时,常能看到曾明本在“全圣观”外神情凝重的远眺大海,无语,无言,但谁也无法猜测到他正在思索什么?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还有人称在山中见到过曾明本,此时他应已有近百岁的高龄,再后来曾明本便彻底的消失在历史岁月的重重迷雾之中了。谁也不知道他的究竟去了哪里。
芙蓉山“全圣观”后来的住持是一个叫做曾陶旃的道长,但我们没有找到关于曾陶旃的其他记载,他是否也是曾国藩的后人?以及其与曾明本是什么的关系,我们同样没有答案。
1954年,政府利用“全圣观”的殿舍,建立了芙蓉山小学,“全圣观”作为一个宗教场所的历史就此完结。“全圣观”主持曾道长的后人,后来成为了守庙人,执著的在这里生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才依依不舍地搬离。”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一些老人的回忆: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座道观也受到了冲击,庙中的神像需要拆除,但是学校的老师员工出于对传统文化中孔子,老子等神明贤哲的敬畏,没人敢去搬动大殿内神坛上的泥塑,最后在1967年区教育局派工宣队进校,才安排带领前来的红卫兵采取行动才将殿内的神像清除。大殿也成为了小学的礼堂,厢房则成为老师们的办公场所。根据当时采访周遍老人后的报道:“那时候穷啊,老师们都把桌子和房柱绑在一起,如果不这样,一转眼的功夫就会被附近的人偷去作了劈柴”确实如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民的吃喝都是问题,那生存则是第一重要的。在“全圣观”北面有一块荒凉的山坡,这里从1940——1950年代初曾经是枪毙犯人的临时刑场。它和旁边德国人留下的海岸堡垒5号炮台,给许多居民留下了更为深刻记忆。时过境迁,位于学校内的芙蓉山山顶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铲平,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海岸堡垒也在几年前的房地产开发中拆毁了。
现在的芙蓉山,已经是高楼林立,没有了过去的荒凉,也没有了大庙的痕迹,芙蓉山小学现在已经发展有教职工40人,学校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备了全套教育教学设施,安装了卫星接收器,配备了网络中心,教学设备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落实“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实事求是;学会学习—勤奋多思;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学会创造—开拓进取)为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全校师生积极奋进,创先争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社会声誉和家长的评价越来越高。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优秀等级;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北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市北区特色学校;精神文明单位;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被教体局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四年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项工作均获优秀等级。
几十年的变迁,引发我们的许多感慨,看看芙蓉山小学周围的繁华景象,那过去的荒凉,那过去的大庙,那过去的记忆,却还留在青岛老一代人的脑海里!
在青岛职工大学上学的日子
我们这一代,命运注定和正规大学无缘,虽然在海大附中读完中学,却又赶上文化大革命,整个耽搁了3年,再去插队农村几年,那任何正规大学都无法进入了。
虽然没能如愿走进大学校门,其后我选择了业余大学,业大就成了我学生时代最后一个阶段。那些日子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希冀和欣慰,因为那是懂得了失去之后的珍惜与追求,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台东业大在郭口路2号,当时叫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我当时住在西镇,距离我家得乘9站路,幸亏我的工作单位刚调到台东,我在下班的时候直接到学校就可以了,上学的那些日子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希冀和欣慰,因为那是懂得了失去之后的珍惜与追求,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那时我们一周五个晚上和星期日半天上课,是纯粹的业余学习,而且当时还没实行双休日,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星期日也不休息。我当时在企业中负责商场,3个门市部,60多节柜台,整天是进货,盘点,接待合作者,纷纷杂杂,一天下来,已经脑满神疲,下班后一点也不敢耽搁就匆匆赶往学校,在台东三路的小饭馆吃碗拉面什么的,如遇饭馆中人多,等不及,干脆就个火烧边走边吃,放学时自然已是满天星斗,有时候没有车了,只得在单位(旅馆)找个床铺住一宿,明天继续上班、上课,回想那些日子,真是实实在在的寒窗苦读。
读业大的日子,我重新置身于学习的氛围,感受最深的是危机与压力。既然读业大,就要应付考试,拿文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等文化基础课,还有很多专业课程:液压传动、机械制图、电工基础、土木建筑、焊工工艺、车工切削等,我们许多同学通过读业大,学习了专业知识,在企业当上了厂长。
读业大的日子,我初次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我们班同学有好多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也有刚高中毕业的,小的20来岁,大的30多岁,参差不齐。我自然算年龄大的,虽然其间相差不过十来岁,但感觉却大不相同,最突出的差异就是记忆力。大量的记忆问题让我大吃苦头,后来我拼却全力,在补考前一天晚上还在复习,最后总算及格通过了,拿到了文凭。终于长舒一口气。
读夜大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多年,我们当年学习的台东业大也发生了许多体制方面的变化,1999年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青岛职工大学,2000年青岛职工大学升格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青岛教育学院并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学院人员编制1080人,其中专职教师800人。学院内设院系及业务机构23个,主要有:国际合作学院、海尔家电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管理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系、外语系、生物化工系、文史系、数理系、教育心理系、基础课教学部、实训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青岛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中心办公室、青岛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办公室;学院现开设各类专业59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七大学科门类。在校生1329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5968人、成人本科生1665人、成人大专生5446人)。
每当我走到台东郭口路,当年学习工作的情景就会展现在眼前,也许,那也是人生的一次机遇,缘分和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