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曾经让我惊讶的柳湾彩陶是以抽象的线条显示某种舞蹈姿势的,而上述两个彩陶盆则以具象和明确无误的肢体语言,展示了青海高原上先人的舞蹈姿势,而且是集体舞蹈。考证认为,这两幅舞蹈纹图,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成形舞蹈图案,那是几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舞蹈盆的一再出土,说明当时高原上的人们,已经用集体舞蹈的形式,抒发情感或者表现某种愿望了,这样的场面发生在猎获归来,还是一次祭祀活动时,不得而知了。考古学家们最有兴趣、争议最大的是,大通出土舞蹈盆中的“尾饰”究竟为何物?有的认为是先民装饰的尾巴,是对人类从猿进化而来之后失去“尾巴”的怀旧。另有专家认为这是舞者的“男根”外延,夸张、性感,是男人的裸体舞,代表着原始生殖崇拜。
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彩陶器,成为中国彩陶文化中格外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纹饰繁复,构图巧妙,风格独特,是华夏大地上新石器时代的奇珍瑰宝。规整的器形,精心设计的彩绘图案,对衬协调的讲究,即使以今人的眼光视之,审美旨趣已经非同一般。作为历史的证物,说明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的漫长岁月里,青海、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生地、发展地之一,绝非夸大。尤其是彩陶,很有可能已经站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的制高点上。仅仅从纹饰而言,彩陶上的蛙纹、平行纹、圆点纹、弧边三角形、波浪纹、S形旋涡纹等等,不能不使人想起中国古代玉器上美妙绝伦的谷纹、云纹、水涡纹、菱形纹、S龙纹等,包括战国时出现的玉舞人,那源头就在甘、青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器物制作上纹饰的描绘与演化,看似无声无息,其实惊心动魄,它以损耗心智换取了心智和大脑的发达,它美妙地展示了史前人类生活最富有艺术性的一面,在中国古文字出现之前,便承担着文化的传播与教化作用。尤其是以玉器为代表的中国玉文化,几千年来从未断裂,这就是我们至今仍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
青海高原为什么高远辽阔?因为它富有信仰;青海高原为什么神奇迷人?因为它饱经沧桑;青藏高原之所以让多少人梦魂牵挂,因为它是独特的、艺术的。“瞿昙寺”这块历经600多年的明代匾额,是朱元璋亲赐的,现在仍悬挂于佛堂内檐门额上方。当年,朱元璋为了表彰一位名叫三罗的曾协助明军西进的喇嘛,修建了这座寺院,始建、增修形成规模,历时36年,先后经略其事的有永乐皇帝、宣德皇帝等。由五块皇帝御碑记载着这一段在中国大西北绝无仅有的功德盛举。
瞿昙寺的格局,是明代宫殿式汉传佛教寺院,院落布局严谨规范,讲求协调对称统一的递进关系。室内的门窗、主柱、梁枋等局部,吸收了藏传佛教的装饰艺术。寺院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及两侧的长廊,依照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前身即明朝的奉天殿为蓝本。除瞿昙寺的建筑有“西北小故宫”之称外,其壁画、彩画、石雕素称三绝,绘制于宣统二年的隆国殿内墙壁画富丽堂皇,巨幅佛像色彩艳丽,大气磅礴。
大钟楼南部和大鼓楼南部的壁画,内容为佛本生故事;北廊的壁画是清代作品,出自甘肃凉州民间艺人的手笔,有意思的是这个聪明的画者,利用画中的屏风巧妙地留下了自己的姓名。
曾经有学者为瞿昙寺感叹:“前有敦煌,后有瞿昙。”
流经贵德的黄河水清澈秀美,涛声不绝。
贵德玉皇阁,显然是为了让那些远离故土屯垦青海的移民和兵丁心有皈依而建,同时也宣扬大明皇权威加四海。玉皇阁有文庙供奉孔子,武庙供奉关羽、岳飞,此外还供玉皇大帝等各路神仙,思乡者来到玉皇阁,触景生情,是愁上加愁呢?还是稍得安慰?
当600年前,来自江浙的大量移民安家落户后,江浙文化也随之生根发芽,其中的能工巧匠与藏传佛教艺人相结合,形成了声名远播的五屯艺术,也叫热贡艺术。明清之际青海同仁地区的热贡艺术流派为世人瞩目,因为其艺术家多出自同仁的五屯,是有五屯艺术之称。五屯艺术的核心是敬佛、礼佛,绘制佛像的独特表现艺术,1940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惊叹于吐蕃时期藏族画家的笔墨,跋山涉水从敦煌到青海朝拜塔尔寺,请教壁画的绘画技巧。正值18岁的夏吾才让也在塔尔寺绘制唐卡,此时,巧遇国画大师张大千,便接受张大千的邀请,与其一起到敦煌临摹壁画。在临摹的两年中,夏吾才让受益匪浅,随后又到西藏、印度、尼泊尔观摩作画。
唐卡,精描细绘,浓色重彩,银钩铁画似的线条则是中国画工中工笔的底蕴。唐卡的创作,内容多以佛教传说故事为主,早年多出自寺院僧人之手,是僧人们的一门必修课。
青藏高原,雪白,天蓝,在崇山峻岭之中点缀着美丽的寺院,出家的僧人们,身着红艳艳的袈裟,为神秘的高原雪域,更增添了浓艳的色彩。寺院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佛教艺术的创作者,大多也在喇嘛中产生。
夏吾才让少年时曾在家乡的五屯寺,出家为阿卡,阿卡就是喇嘛。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经幡飘啊飘,经轮转啊转,不知飘了多少年,不知转了多少圈。几十年冬去春来,几十年风霜雨雪,几十年人事全非,几十年夏吾老人初衷未变。他每天的生活就是烧香、敬佛、祈平安,教弟子作唐卡。
普通唐卡约为75厘米长,50厘米宽,大多装饰在藏区寺院经堂和百姓家中的墙壁和梁柱之上。在北京雍和宫及承德避暑山庄也有其真品,而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的一幅唐卡,高约56米,宽约46米,可谓唐卡中的极品。
作为享誉中外的唐卡艺术,如今已不再是寺院僧人的专利,为了弘扬唐卡艺术,夏吾老人已在自己家中办起了艺术学校,有不少弟子,拜在老人门下学艺。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文明,藏民族还是一个善于用画笔来记载历史和表达情感的民族。自古以来,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民族的历史,信仰和宗教,画在墙壁上、石岩上、布上。画师在藏民族中,也是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职业。藏族人以学画为荣,许多人酷爱绘画。生长在青海藏区的宗者拉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想制作一幅记录藏民族文化历史的唐卡。
藏族的绘画流派多种多样,各有独到之处,宗者拉杰联合藏区所有的画派,共同创作这一巨幅唐卡,使这幅唐卡,名副其实地成为集藏族绘画之大成的作品。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宗者拉杰到藏区拜访高僧学者,寻访各派唐卡画师,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期间,走遍所有藏区,搜集第一手资料,旅途达30多万公里。1996年5月,大型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在藏族艺术之乡热贡地区,正式绘制成功,其画作之精美、画面之恢宏,可谓极一时之盛。
藏族的唐卡画,有它特殊的工序和绘制方法。绘制唐卡之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画布,把四边绷在一个画框中。唐卡是画在布上的,画布必须要经过特殊处理,首先在画布上涂一层薄薄的水作为底色晒干;然后再涂一层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在平坦的地方,反复摩擦,直到看不见布纹为止。处理画布是一件既仔细又烦琐的事,对于彩绘大师来说,仅处理600多米长的画布,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绘制唐卡时先要画出定位线和轮廓线,再用碳笔画素描草图,然后勾墨;勾墨之后根据画的内容涂上颜色,每次只能上一种颜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制彩绘大观,是一项精细活。参与这幅巨作绘制的画师一共有300多名,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只有13岁。他们来自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等藏区,有藏、蒙、土、汉等民族。这幅巨作绘制期间,平均每天有80至100名画师,最多时有200多名画师在同时绘制,如果让一个画师昼夜不停地画,完成这一巨作需要500多年的时间。
藏族唐卡画的绘制颜料,大部分取材于纯天然的矿物和植物。像这些珍贵的珊瑚、珍珠、玛瑙等宝石,都是上等的绘画原料,画师们将这些珍贵材料细心地进行打磨,然后调色绘画。用这些原料绘制出的画,只要保存合适,可以永不褪色。黄金在唐卡画中使用比较广,为了加工便利,一般使用金箔。因为黄金比较昂贵,所以加工起来也格外仔细,以避免浪费。加工好的金子,多半用来勾勒画中的线条,使画面显得流光溢彩,有时也用金子来作画。画面的含金量高达90%,在这幅巨著中,这样的画就有好多幅,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大者大矣!小者小矣!这一巨幅唐卡中有大量的微型图案,像这几只活蹦乱跳的狮子,在整个画面中,只是几个小点,而在放大镜下,甚至可以看到它们的眼神。这幅画画面不足1平方米,而在画面上绘有300多个人物和30多间宫殿,每个人物神形兼备,每间宫殿造型各异。这幅作品是以一根毫为笔尖的画笔绘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