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2012年10月删定
于北京一苇斋
第三辑
寻找伏羲
从历史的荒野中走来,我们总是在忘却真实的历史,匆匆忙忙地扑向被描绘的未来。
我情有独钟于这荒野。
寂寥的、无比宽阔的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是神话、传说,是石器、荒草,是散落的织物碎片,也有地穴和房基……它们退隐了并且永久地沉默,但我知道那是历史的高地,是华夏民族物质和思想的发源地,是阴阳八卦的诞生地。那些重叠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脚印、残留的尸骨和彩陶,是华夏文明的引领者。
谁说神话和传说不是历史的一部分?
寻觅、钩沉这一段距今八九千年的历史,必定要从伏羲开始,“三皇”第一位,一划开天者,天水和周口淮阳的农人说:“他是人祖爷。”伏羲就是挥之不去的洪荒记忆,他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个男人、第一个父亲、第一个王。
苍茫上古
当我的笔墨将要触摸遥远而迷离的上古年代时,首先想起的是歌德的忠告:“如果提到原始,就应该说原始的话,那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当我深入此荒芜的岩缝时,我首先羡慕诗人。”然而对于我来说,更羡慕的是田野考古者,以及他们手中最原始的工具:锄头和洛阳铲。当世界上东方和西方的政治家,对人类历史向未知的过去延伸,越来越漠不关心时,正如《考古的故事》的作者约翰·罗梅尔所言,是考古学正在并必将改变这一切,“它向我们展示了全人类最老的一些祖先,它给地球上每个民族提供了长达几千年的先前未知的一段历史”。而且,在我看来,它还会以完全崭新的叙事方式叙述其广度和深度,令人耳目一新的时间的延续和演变,并且指向“一个普遍来说始终比其他所有问题都重要、且反复出现的问题:我们的祖先是谁?究竟是什么样子?”(《考古的故事》约翰·罗梅尔)
能不能说,这便是苍茫上古?华夏民族的先人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出那天地玄黄、日月洪荒的野蛮时代的?带领他们的又是谁?
这是一个如此宽阔而又寂寥清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如此陌生而又血脉相连的时代。
人类的共同始祖是从大自然轰隆巨变中产生的非洲大裂谷开始茫然而新奇地认识地球的。因为环境的改变,不再以爬树为生存的主要技能后,双脚站地直立行走便成了最早的高瞻远瞩。面对自然博物馆里猿人的头骨化石,那些大睁着的永远不再合拢的眼睛,似乎既有茫然又有惊喜:那是大片的土地啊,其上有大山、森林、河流,还有成群结队的野兽,他们不知道所有这一切是什么,他们只是扛着木棍手执石头行走、流浪……所有的这些步履蹒跚的足迹,后来被称为史前地理大发现,也是地球人类家园的最早、最悲壮的奠基。
他们在寻找什么?他们要走向哪里?
据人类学家说,原始人大约在250万年前开始用两块石头互相碰撞,以制造简单的工具,开始了人类史前时代最原始同时又是里程碑式的技术活动。
通常认为,由此开始,古人类将要走向一个文明的新起点。但,很难想象他们曾经为此而欢欣鼓舞,他们只是行行复行行为了生存逐水草而居。最初的创造者在创造之时,从来不以创造为创造,当这个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沿着枯骨与石头向前时,怎么会没有脚印呢?怎么会没有爱抚的呻吟、生孩子的血污及痛苦呢?但,一切都已经飘逝,成为空缺、大空缺,大到“无”,大到“不以有为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在旧石器时代之末,人类蒙受的灾难和磨炼,以及迁徙和行走,大大开阔了劫后余生者的视野、生存的技能。距今18000年前的地球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使地球上1/3的陆地被冰雪覆盖。冰雪所含的水的总量约为2735.8万立方公里,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地球大陆架的相当一部分沧海变桑田,在亚太地区、黄海、东海平原与日本列岛冰雪相连,日本的北海连接起库页岛,千岛群岛连接着勘察加半岛,西伯利亚东端与美洲大陆连为一体,今日之白令海峡,是一处宽达1000公里的陆桥。这里是冰!那里是冰!原始人类与成群结队的动物,为了寻找食物而在冰与冰之间行走,从而完成了最后的地理大发现,南到火地岛,北到北冰洋沿岸,除了南极之外,地球各大洲均已为人类占领。
因为寒冷与干燥,得益于迁徙的发现,人类祖先中的一部分便集中在相对湿润、温暖的海滨、河口。中国的黄河、东海平原地区,西亚波斯湾谷地,欧、亚、非三洲交汇的地中海谷地,成为聚居地,出现了地球上人类早期文明的萌发期。
然后是地球气温回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昔日的陆地成为海洋,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传说中的“十个太阳”、“洪水漫地”的洪荒年代。居住在海滨、河口、谷地中的先民遭到了灭顶之灾,为了走避洪水从东方、东南方向西北高地迁徙。
这是旧石器时代向着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
这一时期的古气象资料说明,中国的中原及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黄河古象遗骸出土,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丛林茂密。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过渡时期,当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即将结束,当冰消雪融大地回春,人类又有了可以安居的高原、台地之后,我们的先人似乎已经预感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并且跃跃欲试。
因而,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孕育、萌芽、催生的筚路蓝缕的时代,是辉煌初创的三皇五帝时代,也就是徐旭升先生笔下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关于这一时代华夏先民的大致格局,蒙文通先生在1933年出版的《古史甄徽》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分为三族,即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徐旭升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认为,中国古代部族可以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徐旭升还认为,蒙文通所说的江汉民族“大致等于我们说的苗蛮集团”,河洛民族“大致等于我们所说的华夏集团”,海岱民族“大致等于东夷集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61页注解1)。先民们采集、狩猎,采集者一般都是妇女,在一个相当广泛的区域内,她们总是会先找到一条河,可以喝水,然后沿着河认真寻找草籽果实,抓鱼。那时世界上根本没有路,有了江河,有了逐水草而居便有了最早的在河畔踏出的小路。不同族团的人也会在河畔相遇,大家都觉得惊讶,会用简单的语言打招呼、相互询问,很少打架,但也争抢食物,争不过的一走了之。“始而相争,继而相亲,参互错综。”(徐旭升语)
在历史的苍茫荒野中,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谁?是伏羲——华夏民族的第一个男人、第一个王。唐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说:“太昊庖牺氏(庖牺即伏羲,笔者注),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生。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生庖牺于成纪。蛇首人身,有圣德。”《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为女娲。”又据《太平寰宇》记:“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
蓝田是不同反响的,蓝田有伏羲之母华胥氏的陵墓。
因为骊山的几次抬升、隆起,横岭塬也随之上升,秦岭北麓便形成了一个凹陷地带,灞河不得不西流入渭河,蓝田便成了东、西、北三面环山、避风挡寒的家园之地。加上灞河流水充沛,两岸草木丛生、阶地平坦,河中鱼鲜成群,蓝田又是采集和狩猎的好去处。多么好啊,秦岭、渭河,秦岭西接昆仑山,东西绵横;渭河以及它的支流汩汩不息,流淌在关中平原上,后来人说的八百里秦川便注定成为了一个民族、一个大国的历史发生之地,英雄出现之地。
蓝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