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 >> 正文

后 记

//m.zimplifyit.com 2013年09月12日14: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军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的关系研究》一书是本人继《工与悟——中国现当代戏剧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后的又一个学术“亮相”(该词英译为:“Strike a pose on the stage”)。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演员是十分注重自己的“亮相”的,它不仅是演员身段的定格或一个舞蹈动作的塑形,同时也是演员的禀赋气质、思想情感、艺术才华的展示,好的演员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场“亮相”时,就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观众见一知十,对人物有所了解和期待。应该说,本人对这本专著的“亮相”,意识上是重视的,写作上也是用心的,但能否达到良好的预期,本人不自量力。正如英美新批评派所指出的那样,作品一经诞生就具备独立的生命和价值,已与作者无关,所以,为了摒弃可能发生的“意图谬见”,我还是诚恳地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本书的写作是在本人博士论文《论老舍与北京人艺的互动关系》(指导教师:董健教授)基础上写成的。长期以来,戏剧文学研究和导表演等舞台实践研究的脱节是研究界的通病,研究戏剧作家作品的,很少延伸到舞台;研究导表演艺术及舞台风格的,则又很少涉及文本,对于戏剧这样一门以综合艺术和集体创造为本体论要素的艺术来说,这种研究的偏狭是明显的。所以本人博士论文力求打通文学与剧场的界别来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应该说,这样的研究更加接近戏剧本体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富有创新价值。2004年,本人的博士论文曾有幸荣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第五届优秀学位论文,在论文答辩时,本领域的专家曾给予一致的好评,南京大学胡星亮教授指出:“文学与剧场的关系是戏剧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陈军的论文有助于推进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的深入,并在戏剧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南京大学马俊山教授说:“从一个经典作家与国家剧院的关系,透视中国当代话剧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为话剧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向,对于中国所有的剧作家和剧院都有很强的启发性。”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则认为:“论文作者较为全面地深入地掌握了文学与戏剧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特别重视演出作为沟通文学与戏剧的桥梁,强调舞台是完成戏剧的最终表达之所在,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本身体现了避免陷入‘纯文学’或‘纯戏剧’偏途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同时,答辩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促使本人进一步的反思与修改。

  鉴于博士论文只有十万字的容量,比较单薄,本人就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扩展与延伸,写成一本专著。因为北京人艺又称自己为“郭、老、曹剧院”,所以本人有意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当代经典作家与杰出剧院的相互关系研究来反思戏剧史上文学与剧场的辩证关系,为当今戏剧创作与演出提供经典范式。这样本人又将视域扩大到郭沫若、曹禺等剧作家与北京人艺的互动,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普适性。

  关于本书的写作,我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了两条基本原则:1、不“注水”。本书的写作不是博士论文的简单的“扩充”,而是“再起炉灶”,由老舍与北京人艺的研究,转向郭沫若、曹禺与北京人艺的研究,论文不停留在一般的描述上,所有的论证都有剧本的细读基础,也有关于戏剧表演过程的实证,在此基础上梳理、比较和把握“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之间的复杂的动态关系,厘清不同风格特点的作家与剧院互动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中蕴涵的规律性,为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生动而有说服力的例证,并作出新的理解和认知。2、尽量把书当成论文来写。在写作时,我延续了当初博士论文写作的风格和要求,尽可能把书当成论文来写,不满足于内容的拼凑和材料的堆砌,而有内在的逻辑理路和间架结构,追求写作的层次感和递进性,尤其是尽量使每一个章节都是一篇论文的规制和品质,合起来是一本书,拆解开来可以分成一篇篇论文拿出去发表。全书整理成论文发表的有17篇之多,分别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社会科学》、《文艺争鸣》、《戏剧》、《戏剧艺术》、《戏剧文学》、《艺术百家》、《四川戏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丛》、《扬子江评论》、《安徽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三峡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的中文报刊杂志上。

  为了使本书的写作更加坚实可靠、真实可感,本人前后数次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档案室查阅资料。每每翻开焦菊隐、于是之等人艺艺术大师那些发黄的布满灰尘的演出日记时,我都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记录着,与这些大师进行超越时空的灵魂对话,那时的我,精神上特别愉悦和充实,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显得特别高尚和伟大,所有的人世的纷扰和名利的算计全抛在脑后,这使我常想起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生充满劳绩,但我们仍然要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这就是我——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安贫乐道的诗意生活啊!(我时常想,选择一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随之形成一定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当我决定到高校教书时,也就想好把精神上的享受和拥有看得比金钱、物质、虚荣和浮华更为重要和内在,同时构建自我的心理秩序)。但读博回来后,本人即进入繁忙的教学工作和琐屑的家庭事务中,学术时间被挤压得可怜而支离破碎,再也没有整段整段的时间来读书,思考更是难以集中、持续与深入,就这样时断时续地如鸟雀筑巢一般,又花了5年的时间,这本专著才终于完成。专著写作是艰苦、辛劳和焦灼的,但看到自己成果即将问世,那些过去的寂寞、煎熬和忧伤又算得了什么呢?连那过去痛苦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幸运的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以这本专著为题成功申报了2008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8BZW058),2009年7月该项目提前申请结项,2010年1月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鉴定,鉴定等级为:良好。

  最后,按照“后记”写作的惯例,我要感谢所有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帮助与关爱的老师、同学(同事)和亲人(恕不一一列出),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此刻,我内心盈盈的是对他们的一片感激之情。感谢本书责编* *为该书出版所付出的操劳。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扬州大学能同意把该书纳入学校“211工程·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项目”并予以资助出版,使得我们在扬州这样的地方性城市也能为破解“学术逻各斯”[1]加油出力,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和平台参与学界对话,发出一己的声音。

  本书的出版只是本人学术舞台上的一个阶段性“亮相”,对于我来说,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一定要加倍的努力和学习,希望这次“亮相”以后,还有更加精彩的“演出”,奉献给关心/关注我的观众。

2011年2月

于扬州

  [1] 本人杜撰的一个词,意指受现行学术体制的影响,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后现代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现象,学术资源、成果、利益,包括学术话语权都为少数几个中心城市所垄断和控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