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洪亮吉的“孝”,更是感天动地,一般人未必能做到。洪亮吉在外地得知母亲去世,顿时五内俱焚,昏昏沉沉,他归心似箭,急不择路,竟在桥头失足落水。他后来被人救起,醒过来以后,回到家里,昼夜号哭,痛不欲生,五天不吃不喝,经家里人多次开导,这才稍微吃点米粥。整个丧事期间,他不吃肉,不入内室,素衣白冠,和衣而卧。以后,每遇母亲忌日,洪亮吉便整天不吃不喝,三十年如一日。
洪亮吉的“义”,说起来也令人感动。洪亮吉与黄景仁是少年时代的同学和挚交。黄景仁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终身布衣。洪亮吉与黄景仁相交十八载始终不渝。黄景仁客居北京时,想把母亲妻儿接来同住,但苦于没有路费。洪亮吉设法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3年以后,黄景仁贫病交加,想让老母妻儿回常州,却没有盘缠。洪亮吉当时也是穷愁潦倒,但他还是东奔西跑,为黄景仁凑足盘缠。后来,黄景仁死在山西解州,洪亮吉借马疾驰到解州,为死去的朋友处理后事,把黄景仁灵柩托运回常州安葬。以后,黄景仁的遗稿整理,老母妻儿的安排,直至黄景仁子女的婚嫁,洪亮吉都一手承办。
洪亮吉在伊犁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伊犁的百日,无疑是洪亮吉人生轨迹中的一个亮点。
史地学者祁韵士
新疆伊犁的果子沟是个景色优美而又奇特的地方,描写果子沟美景的文章很多,有一篇十分出色。我们看作者是如何写他所看到、所感知的果子沟的:“想见林木蔚然,起叠嶂间,山半泉涌,细草如针,心甚异之。前行翘首,则满谷云树森森,不可指数,引人入胜。”“已而峰回路转。愈入愈奇木既挺秀,具干霄蔽日之势;草亦蓊郁,有苍藤翠藓之奇。”这就是他写的果子沟的树木。“流十余里,与东涧中大水合流,澎湃砰訇,出入危石峻磴间,沿岸杂树丛枝,覆水不见,但闻其声。”这就是他写的果子沟的流水。“何期万里岩疆,乃有一段仙境,奇绝、快绝。”这就是他的抒情。
以上文字出自《万里行程记》,其作者是一个“戴罪”被发配伊犁的人,他,就是清朝的史地学者祁韵士。
祁韵士是山西寿阳县人。他可以说是个“神童”,5岁可以识字、背诵绝句,6岁开始读书,10岁可以作诗,11岁可以写文章。他13岁时,父亲调到长治县任教谕,全家都跟随着也去了。到了地方,祁韵士发现那里有很多书籍,其中就有《十三经注疏》和《二十二史》等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当时才13岁的祁韵士竟然一下子钻进古书堆里,对那些枯燥的文章兴趣盎然,读起来日夜不辍,而且平常谈话也离不开谈经论史,简直就像一个学问家。祁韵士饱览群书,博闻强记,17岁参加县试考取第一名。第二年参加院试后,补附生。后来他本想到省城考举人,不幸正遇上父亲去世,他只好扶柩返回家乡。
为了家庭生活,祁韵士只好教书度日。乾隆二十四年(1777年),祁韵士被选拔为贡生,贡生就是科举制度中地方儒学生员升入国子监学习的身份,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祁韵士当年秋参加乡试中举。当时的考官之一就是翰林院编修褚延璋,此人曾参加编撰《西域同文志》,全书二十四卷,以贯通西域诸少数民族之语文为主旨,分地、山、水、人四纲。褚延璋还写了著名的《西域诗》8首,吟咏乌鲁木齐、伊犁、阿尔苏、和阗等地的风物人情。青年祁韵士对褚延璋非常敬佩,内心深处追慕学习的念头油然而生。
乾隆四十三年,祁韵士赴京会试,中第39名,后参加殿试,获殿试第二甲第47名,赐进士出身。引见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也叫庶常,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庶吉士这一储才形式,实际是经最高一级科举考试后的再学习、再选拔,大概就像现在的“博士后”吧。庶吉士在资深的翰林指导下经过3年,学习各种知识,期满后要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也有的派到各地方任官,一般是知府之类的职位。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的朝考决定。所以,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的大臣中,有就许多出自翰林庶吉士。翰林院也就成了重要的人才库。
对于一般的进士来说,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就是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祁韵士则是走上了研究西域史学之路,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学者。祁韵士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其致力于学术研究,却获得了卓著的成绩。
祁韵士进行学术研究的第一步是学习满文。他的满文师傅,先是礼部满尚书德保,接着就是英武殿大学士阿桂等人。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列二等第一名,引见授编修”,也就是说,他提前一年就拿到了“编修”的“正高级职称”。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祁韵士又受命担任国史馆纂修官。他接任后,即通核立传体制,凡是内外蒙古加上卫拉特蒙古200余旗以及西藏、新疆维吾尔王公,都应该立传。这对于当时只有32岁的祁韵士来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他对于疆域、山川、形胜、古人爵里、姓氏都很透彻,加上在翰林院刻苦学习和虚心求教,很快达到了熟练阅读和翻译满文的水平。他从满文档案入手,在满落灰尘的故纸中悉心翻阅检索,潜心理出头绪,按部落立传,对照地图,再以理藩院所存在的各部落的世谱核准订正。为了详述蒙古各部历史与现状,他又撰写出了《皇朝藩部要略》二十二卷。所以说,祁韵士编撰少数民族史地有开创之功,他的著作对后来的《清史稿》中的藩部编撰起了重要的作用。
祁韵士可谓“三十而立”之人,29岁考中进士不久,便为翰林院编修,32岁时任国史馆纂修官,编纂《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一书,历时8年。这是一部享誉国内外,很有价值的民族历史著作。嘉庆年间,他因揭露和鞭挞了官场的贪污舞弊之风,成为和珅为首的官僚们的眼中钉。所以,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直到40岁才补受右坊中允,也就是个正六品的官。一年以后改补户部主事,没有升官,还是正六品,属于“平调”。
嘉庆六年,祁韵士成了正五品的郎中,监督宝泉局。宝泉局就是铸币局,是制作铜钱的地方,内设铜库、钱库。“监督”就是宝泉局的“一把手”,官不大,权不小。按照宝泉局的惯例,交卸铜货时,只要看账本子就行了,而实际的库存,另外再定时间进行盘点。这就有了大漏洞,长此以往,必定造成亏空。祁韵士大概是个书呆子,他到了任上,不了解上述情况,因此,在与前任交接的时候,也就按惯例办理。嘉庆九年,上级来人检查铜货,发现亏铜很多。这可是大事儿,历任监督全都被逮捕法办,祁韵士当然也在其中,被定为死罪。
当时,朝中的大臣都很钦佩祁韵士的学问和品德,而且也知道他是被冤枉的,所以都向皇帝建议免除祁韵士的死罪。皇帝当然也了解祁韵士这个人,于是,就落得个爱惜人才的美名,将祁韵士遣戍伊犁3年。
祁韵士在接到圣旨的一天后就踏上了戍途。从生命的高峰一下滑落到谷底,这对祁韵士来说,当然是一次重大的失落。可他失落的只是一顶乌纱帽和由此带来的荣华富贵,他的学识,他的才华,不仅没有失落,反而因此而得到升华。祁韵士并没有悲观失望,听凭命运的摆布,遣戍新疆的经历,反而使他有了亲躬神往已久的西部大地,亲自了解西北边陲的机会。一路上,祁韵士一改“不好为诗”的习惯,几乎是“无日不作诗”,以解旅程之忧,以记沿途之见。
他在《万里行程记》篇首写道:“西戍之役,余以乙丑二月十八日自京师启行,阅时六月,至七月十七日,始抵伊江。时经一百七十余日,路经一万七百余里,所见山川城堡、名胜古迹、人物风俗及塞外烟墩沙磺,一切可异可怖之状。无不周览遍历,系于心目。每憩息旅舍,随手疏记,投行箧中,时日既久,积累遂多,亦自不置记忆矣。抵戍后,暇日无事,或愁风苦雨,独坐无聊,偶拣零缣碎片,集而省阅,以寄情怀;略加编辗,遂尔成篇。”字里行间,哪有一点发配之人的愁绪伤感,全然是一个专家学者的勤奋与刻苦。
祁韵士一进入新疆,处处感到新奇。他在鄯善连木沁见到坎儿井,就写道:“石罅中突吐一泉,稍北又有一溪从深林内涌出,汇合桥畔,淙淙振响,上有万柳阴云为之庇幂,炎天酷热,顿极清凉。时看人头嗥嗥,妇子嬉嬉,饮马捣衣,往来不绝,别有天地。”
来到炎热的吐鲁番,他记述:“所产棉花遍野,葡萄蔓地而生,不须架引,绿者无核最佳。甜瓜极妙,以皮瓤纯绿为上。”
祁韵士所记的达坂城是这样的:“逾岭迤逦出山,远见水草盈目,雪山横亘北面,数峰插天,云气缭绕于下,晨日东升,射照璀璨,烂然如银,诚大观也。”
来到乌鲁木齐,他写道:“在北路为第一富庶之区,廛舍稠密,炊烟四起,沙山林树,一望苍茫,形势扼要,一大都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