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大美唐布拉》(51)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17日16: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六

  蒙古人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燃灯节、麦尔节、鲁班节等。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人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这一信奉萨满教时的祭扫仪式,现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蒙古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还有的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

  鲁班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抬着,敲锣打鼓,游走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七

  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男子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鼻烟盒等物品。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人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有的蒙古人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有的男戴披肩帽,女戴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饰富丽华贵。蒙古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男子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梢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八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人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蒙古族的乐器还有蒙古筝、口弦、四胡、科库尔等。

  蒙古是喜爱歌舞的民族。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人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新疆蒙古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人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安代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在场院里表演,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帝国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蒙古族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二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

  筷子舞是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

  盅子舞是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角斗是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时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势(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呈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蒙古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人的三大历史巨著。《蒙古秘史》作者不详,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是蒙古民族第一部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和文学巨著,是研究蒙古人早期历史、社会、风俗、语言文学的宝贵资料。《蒙古黄金史》是蒙古族编年史,蒙古族学者罗卜藏丹津著,成书于明末清初,是一部承上启下较为完整的古代蒙古史。《蒙古源流》是蒙古编年史,清康熙元年(1662)由鄂尔多斯部蒙古族学者萨囊彻辰用蒙文著成,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学、宗教,特别是明清蒙古族历史的重要文献。

  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元朝时,蒙古人实现了亚欧大陆历史上最大范围的统一,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版图空前辽阔。多民族统一的元帝国形成在世界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生活在新疆尼勒克县的蒙古族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特色。在节日里,蒙古族群众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生活在乡镇或是县城里,蒙古族也很注意将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现在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了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

  著名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在歌曲《蒙古人》里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蒙古族深厚诚挚的感情: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无边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