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 >> 正文
二十世纪末以来,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信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且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世纪文学由此产生的空前变量,从表面看似乎源自网络文学的蓬勃兴起,本质上却是信息革命引发的文化价值系统的转型和重组。在这次变革中,网络文学的潜在商业价值成为资本关注的目标,在其追踪下,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范式,确立了文学性与商业性双重身份的有机结合。这一范式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在传播方式基础上的大众性;二是建立在文化消费基础上的娱乐性;三是建立在文化产业基础上的跨界性。上述三者,分别是网络文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驱动力和深层次文化需求。
网络文学的特质
关于网络文学的属性,曾有过若干观点不一的争论,在我看来,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文学,但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新的特质。文学网站从1998年开始,花了五、六年时间磨合,终于在2004年,由起点中文网确立了在线付费阅读模式。这一模式令热衷于开发“电子商务”的美国商界都感到新奇,国内学界却对其比较漠然,原因是它的“商业”烙印不大符合文学的高雅身份。但我们必须承认,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商业性与生俱来,其消费特征不言而喻。
我们必须看到,大众性是网络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特质,即大众共同参与写作与阅读,这与传统的纸媒写作有明显的不同。在日更新将近2亿汉字文学作品的网络中,不具备大众性的文本,根本无法存活。也就是说,为大众所喜爱是网络文学的前提条件,一部人气不足的作品,在急速更新的网络上会迅速被淹没、被遗忘,即便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也只能遭遇中途夭折的命运。网络文学的这一特质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是吸引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硬件”。于是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和资本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作用,加速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这就不难解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为什么存在差异,网络文学为什么在赢得读者的同时却遭到诟病。因此,真正需要分析和讨论的是,具有文化产业大众性特质的网络文学,其从属于文学的那一部分,是否有具有经典化的可能,如何才能出现精品。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互联网文化作为整个产业链中的一匹黑马,其增长速度之快,消化能力之强,包容性之大,完全切合了时代需求,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大众对新兴文化产品需求的强度与广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网络文学的蓬勃兴起正好是对这一需求的呼应。同时,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立足不稳,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文化产品的商业特征势必就比较明显,艺术特征则相对较弱。研究网络文学自然不能回避这些重要因素,但直面它并不等于简单认同它,只有对它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才能对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判。
网络文学的存续方式
每日更新是网络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每一章约为3000字,一般情况网络作家每天更新两到三章。在更新过程中,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即时互动,形成了新型读写关系。这一关系是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存续方式和审美范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传统作家如同在录音棚里制作音乐,可以反复推敲、打磨;网络作家则是在现场即兴表演,与观众的互动即是表演的一部分。
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过程处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表面上看,一方是生产者,另一方是消费者,但他们除了“供求”关系,还存在“共生”关系。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形成对应的三角关系,所达成的是创作者、阅读者和虚构事实之间的相互妥协和平衡,消费过程完成于这一动态系统当中。
当下社会,由于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生活在都市里的青年男女,尤其是漂一族和打工族,在忙碌一天之后,渴望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精神放松,娱乐自然成为他们网络阅读的首选。网络文学读者一般会采用订阅、点击、留言,甚至是打赏等方式表达他们对一部作品的态度。无论你是不是知名作家,创作哪种类型的作品,在读写关系的塑造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网络文学的“游戏规则”:让你的读者的开心。
网络超长篇小说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调研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拿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为例,这部长期位列移动阅读基地畅销榜的榜首的作品,长达五百三十多万字,读者之所以钟爱这部小说,就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能够把读者的碎片时间有效串联起来。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之外,网络小说成为了众多读者业余生活的主线,在这样强大的时间消费中,阅读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欣赏,更多的是心理需求。一位网络作家很直白的告诉我,吸引读者眼球,满足大众心理、乃至生理需求是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功能,做不到这一点,就别去写网络小说。
有人指出网络文学过度娱乐的危害性,针对作家而言,最主要的是创作主体性的丧失,这当然是值得网络作家引起重视的问题。每个希望保有长期写作能量的作家都不能忽视这一点,然而,如果具备清醒的意识和足够的警惕,网络作家或将由此得到一种历练,你的作品除了能够娱乐读者,是否还能引导读者?是否能否经受时间的检验?对于网络作家来说,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就此,我曾经跟网络作家孑与2做过交流,他是2013年起点中文网历史类小说新人王。他告诉我,在动笔创作历史长篇小说《唐砖》时,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历史资料,结果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光辉而痛苦,几乎尝遍了人生中所有的悲剧。于是,被历史感染的孑与2决定把自己带入到那个时代,和读者一起经历和感悟波澜壮阔的贞观之治。孑与2的这种创作手法在网络十分流行,它既保留了作者本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对应了读者的情感和娱乐需求。
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无线阅读风生水起,网络文学的蛋糕越做越大,腾讯、百度、亚马逊等IT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众声喧哗的领域。目前,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内容细分时代,无论作者还是读者,无论作品本身还是营销渠道,都进行了区域划分,确立了自己的坐标。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作品类型化、读者分众化(男频与女频)、运营区间化(在线与无线)、平台共享化、版权集约化和产业规模化,由此可见,网络文学所涉及的范畴已经不能用既有的文学概念来概括,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商业模式。当然,网络文学并未停止在文学上的探索,如猫腻、江南、酒徒、燕垒生、阿越、方想等一批作家,正在努力向经典化方向迈出了自己的步伐,但数字化阅读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对文学经典化的认知和解释,也将有所变化,其实我们对当代西方文学已经确立了新的判断和评价体系,将《指环王》《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作品归入了经典行列。
网络文学对文学疆域的拓展,还体现在它的跨界性上,这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一位知名网络作家告诉我,圈内衡量网络作家的影响力,主要看他的作品版权覆盖状况,包括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各类游戏、动画、漫画、简体书、繁体书、在线阅读、无线阅读和有声读物等在内,单部作品有效出售五种版权以上的网络作家,才称得上大神。上述前六种均属于文学的跨界区域,由此可见,在资本的推动下,网络文学正朝向文化产业所期望的跨界性方向发展。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将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衍生出多种艺术产品。
2013年岁末,盛大文学与唐家三少在北京宣布,双方合作成立唐家三少工作室“唐studio”,不久后,盛大文学专门为唐家三少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唐门盛宴”。很显然,盛大文学对唐家三少采用了一系列明星化的包装策略,试图把唐家三少塑造成网络作家的偶像式人物。但同时,有更多的网络作家对自己的写作前景感到困惑,他们挣扎在文学和商业的拔河绳两端,之所以无法做出选择,是因为他们不想放弃文学,一缕文学的神光依旧在他们的头顶闪耀。
同样的问题,不只针对网络文学,而是针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文学的商业性?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当代文学释放了丰富多元的能量,唯独商业能量未能得到有效释放,文学和商业之间似乎存在一堵无形的墙。比如我们对金庸的评价前后就有很大的差异,至今对畅销书的评价也不具有建设性。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文本和现象,使文学的商业性话题直接推到了眼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岂能无动于衷。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在时间节点上,网络文学获得了最大的成长红利,同时,现代科技也为网络文学的成本最低化提供了几乎是免费的午餐。或许,当代文学可以就此发现一种新的可能,一种新的成长模式:文学性与商业性相互制约、共存共生。商业性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市场、消费和阅读趣味等元素的综合性指标,以促使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丰富而健康,网络文学创作焕发新的能量。(摄影:刘晓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