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 >> 正文

饭塚容:如何为日本读者“解读中国故事”

//m.zimplifyit.com 2014年08月26日11:5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饭塚容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言

  能够连续三次受邀参加“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前两次会议上,我先后介绍了现当代中国文学在日本的翻译出版情况。这次,我想着重谈一谈日本的两部年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介绍。

  一部是由日本文艺家协会编纂的《文艺年鉴》,它创刊于1923年,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对日本人来说,它是具有权威性的文化大事年鉴。《文艺年鉴》在创刊之初以记录日本文学艺术大事为主,不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增设了“海外文学概观”栏,开始介绍海外文学,在该栏目中开设了“中国文学的现况和翻译研究”一项,专门介绍中国文学的动向。50-60年代担任编辑工作的是竹内实(原京都大学教授)和相浦昊(原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这两位老前辈现在都已经过世了。70年代主要由牧田英二(原早稻田大学教授)和吉田富夫(原佛教大学教授)担任。不过,由于文革给中国文学界带来的混乱,编辑工作曾经数次中断。

  文革结束以后,《文艺年鉴》对中国文学的介绍再也没有间断过。而且,参与编辑工作的学者越来越多,平均每两年换一位。80-90年代的执笔者主要是松井博光(原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已故)、高岛俊男(原冈山大学教授)、丸山昇(原东京大学教授,已故)、吉田富夫、藤井省三(东京大学教授)和长堀祐造(庆应大学教授)。

  我这次为大家带来的一个资料是该年鉴2000年以后的编辑者名单以及他们介绍的作品清单,请参阅“资料1”。

  张竞(明治大学教授)编纂的重要事项包括高行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以及部分网络文学等等。他具体介绍的作品有王安忆的《富萍》、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严歌苓的《也是亚当,也是夏娃》、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莫言的《檀香刑》。

  藤井省三编纂的事项包括海外文学、台湾文学在大陆的流行、文艺刊物的衰退趋势和内容的变化等等。他介绍的作品有莫言的《四十一炮》、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杨绛的《我们仨》。最新的2012年度和2013年度也是由藤井省三执笔的,其中主要谈及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当代》长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中国作家富豪排名榜以及钓鱼岛问题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等等。

  2004、05年和2011、12年这四个年度由我本人编写。我最关注的是当时刚刚离世的几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包括巴金、刘宾雁、史铁生。同时,也对几个官方和民间的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做了介绍。不仅如此,我还介绍了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等新生代作家。介绍的作品包括成君忆的《水煮三国》、姜戎的《狼图腾》、余华的《兄弟》、阿来的《空山》。

  近藤直子(日本大学教授)主要介绍了残雪的作品。她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当中残雪是最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近藤直子对当代中国文学回归传统的现象提出了比较严厉的批评。她高度评价的残雪的《暗夜》和阎连科的《丁庄梦》在日本出版后受到了好评。

  山口守(日本大学教授)也是一位目光犀利、要求比较“苛刻”的评论家。他与德国汉学家顾彬持同样的观点,认为当代的中国文学正在呈现出质量下滑的倾向。同时,他也谈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面临的分散化、边缘化、商品化等各种危机。他介绍的莫言的《蛙》和苏童的《河岸》在日本出版时都获得了好评。

  另一种年鉴是由中国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年鉴》,它是对中国进行全方位介绍的权威性年鉴,自1955年创刊以来一直设有介绍中国文化、艺术、文学的专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由牧田英二、上野惠司(原筑波大学教授)、安本实(原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刈间文俊(东京大学教授)负责编写。80年代到90年代,由萩野脩二(原关西大学教授)、阿赖耶顺宏(原追手门学院大学教授,已故)、吉田富夫、山田敬三(原神户大学教授)、千野拓政(早稻田大学教授)撰写。

  我为大家带来的另一个资料就是《中国年鉴》2000年以后的编辑者名单以及他们介绍的作品清单,请参阅“资料2”。

  2001、02两个年度由南云智(原东京都立大学教授)撰稿。他回顾了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概况,分析了当前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其中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在他列举诸多问题中,道德伦理的沦丧、信息社会与个人尊严的对立、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创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农村问题等等对日本人了解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本人担任了2003-07年五个年度的执笔工作。我在这里介绍的80后作家的创作活动和几种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与《文艺年鉴》也有重叠的部分,不过,在此基础上新增加了一些事项,例如底层文学的流行、中国作协的改革、顾彬的“中国文学垃圾论”、对新时期文学的重新评价等等。列举的作品包括韩东的《扎根》、刘震云的《手机》、须一瓜的《蛇宫》、铁凝的《逃跑》、魏微的《化妆》、潘向黎的《白水青菜》、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第三地晚餐》、苏童的《西瓜船》和《碧奴》、莫言的《生死疲劳》。

  2008-11的四个年度由小川利康(早稻田大学教授)撰稿。他着重介绍了各种文学研讨会。不仅包括各国汉学家参加的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也有已故作家的追思会和纪念出版等活动。他所介绍的信息中不仅有当代文学,也有关于现代文学方面的重要信息。他介绍的作品包括铁凝的《伊琳娜的礼帽》和苏童的《香草营》等等。

  2012年以后由谷川毅(名古屋经济大学教授)撰稿。他列举的事项包括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钓鱼岛问题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组建、王安忆获法国骑士奖、日本女作家青山七惠访华与中国读者交流等等。他介绍的作品数量很多,其中余华的《第七天》已经与日本读者见面了。

  对日本读者来说,如何“解读中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而帮助读者克服文化差异首先就是要对中国文学做以整体的介绍。如果一个日本读者在阅读一部中国文学作品之前对中国文学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或者对该作品在中国文学界占有的位置和意义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他的阅读一定会是更顺利、更愉快的。多年以来,《文艺年鉴》和《中国年鉴》介绍中国文坛每年发生的大事和主要作品,它们所起到的就是这样一种作用。两部年鉴是一般日本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学整体情况的重要窗口。不仅如此,参看“资料1”和“资料2”的作品清单中标有“※”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两部年鉴介绍的作品大部分在日本翻译出版。这足以说明,多年以来日本汉学家们在这两部年鉴中对中国文学的介绍已经成为日本出版界在选择作品时的重要参考指针。

  最后,我想就如何帮助日本读者克服中日间的文化差异来谈一谈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我在翻译和推出一部作品的时候始终坚持为作品撰写“解说”或“后记”。另外,我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邀请“圈外人”来写书评。

  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质量固然重要,但是,通过“解说”或“后记”的形式为读者介绍作者的经历、作品的背景和国内外的反响等等,这些信息会进一步提升读者对作品的了解和理解。

  我在写“译者后记”的时候,考虑到这部作品的读者可能会比较年轻,或者对中国、特别是以往的中国了解比较少,所以要按具体情况增加一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比如在《许三观卖血记》的“后记”中,我把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和美国的卖血的情况补充进去。因为现在的年轻读者对这些“历史”几乎一无所知。我想让他们了解,靠卖血抚养子女、维持生计不是现代中国特有的,这种现象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都曾经是很普遍的。我想只有了解了这样的大背景,许三观的故事才更能引起日本读者的共鸣。另外,我在韩东的《扎根》的日语版“解说”中把原作附录的“小词典”补充了进去,因为《扎根》是一部讲述文革的作品,如果日本读者不知道“扎根”“下放”“知青”“成分”“土改”“五一六”这些词汇的含义,他们就很难解读这个故事。同时,《扎根》也是一部反映“父子之情”的作品,所以,我在“解说”中特意介绍了韩东的父亲方之的经历。

  我所说的书评要请“圈外人”来写,是指希望由中国文学领域以外的人来写。因为“圈内人”很难始终坚持客观的立场,关系过密有时也难免美化吹捧。

  2012年我们编译出版10卷本《中国当代小说选集》,当时邀请的书评撰稿人当中有两位“圈外人”。一位是著名学者桥爪大三郎(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他以一个宗教社会学者的眼光对阿来的《空山》作出了独到深刻的评价,他指出这部作品对我们了解藏族充满苦难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位是德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松永美穗(早稻田大学教授),她为迟子建的《第三地晚餐》写书评。她从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角度对迟子建的文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她在书评中说,“虽然现在中日两国关系因领土问题而降至冰点,但是,人与人的共鸣和国家之间的问题是无关的”,松永美穗以一个“中立者”的姿态指出了文学对沟通两个不同国家的重要作用。

  以上两个都是很成功的范例。从出版后的反响来看,这些来自圈外的评价为作品开拓了新的读者层。他们的评价客观、公正,而且,在某些专业性层面上他们超越了圈内人的知识结构,其评价也就更具说服力。对我个人来说,来自非中国文学领域的评价是最大的鼓励,也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资料1】  《文艺年鉴》(日本文艺家协会编)

  “中国文学的现况和翻译研究”

年度
执笔
评议事项 列举作品
※ 为后被翻译出版的
2000年
张竞
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5届茅盾文学奖
网络文学的流行
蒋子龙《人气》
王蒙《狂欢的季节》
贾平凹《怀念狼》 王安忆《富萍》※
卫慧《上海宝贝》※  棉棉《糖》※
毕飞宇《青衣》
严歌苓《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冯骥才《俗世奇人》※
2001年
张竞
文学的通俗化、市场化
历史小说热
恐怖小说的出现
第2届鲁迅文学奖
第9届百花奖
阎真《沧浪之水》  宁肯《蒙面之城》
朱文颖《高跟鞋》 莫言《檀香刑》※
红柯《西去的骑手》
叶兆言《马文的战争》 万方《幸福派》
夏天敏《好大一对羊》
刘庆邦《幸福票》
2002年
藤井省三
出版的兴盛与文艺刊物的衰退
翻译文学和台湾文学的流行
张洁《无字》  张抗抗《作女》
池莉《水与火的缠绵》 九丹《女人床》
陈丹燕《鱼和它的自行车》
韩少功《暗示》  莫言《良心作证》
苏童《蛇为什么会飞》※
2003年
藤井省三
“图画书”和“小品文”热潮
文艺刊物的“底层化”“短篇化”以及“多媒体组合”现象
张爱玲的版权问题
北岛的回国
莫言《四十一炮》※
叶兆言《我们的心多么顽固》
杨绛《我们仨》※
《王蒙自述 我的人生哲学》
2004年
饭塚容
“少年作家”的活动
手机小说的出现
韩国文学热
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韩寒《长安乱》
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
千夫长《城外》
成君忆《水煮三国》※
《孙悟空是好员工》
姜戎《狼图腾》※ 莫言《我们的荆轲》
2005年
饭塚容
《当代》长篇小说奖
巴金、刘宾雁离世
新版《鲁迅全集》出版
“底层文学”的流行
贾平凹《秦腔》  杨志军《藏獒》
余华《兄弟》※  阿来《空山》※
毕飞宇《平原》  东西《后悔录》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2006年
近藤直子
网络文学的流行
缺乏批评现实精神的作家们
安妮宝贝《莲花》
胡发云《如焉@sars.com》
阎连科《丁庄梦》※ 残雪《暗夜》※
《王蒙自传 第一部 半生多事》
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
2007年
近藤直子
《残雪文学观》的出版
中国文学回归传统的现象
残雪《边疆》
艾米《山楂树之恋》  池莉《所以┅》
李锐、蒋韵《人间 重述白蛇传》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2008年
山口守
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的质量下滑倾向
严歌苓《义妹多鹤》
阎连科《风雅颂》
阿来《空山》第6卷
2009年
山口守
文学的分散化、边缘化、商品化
“80后”作家的活动
网络文学的极限
藏族、维吾尔族文学
“打工文学”的局限性
莫言《蛙》※
苏童《河岸》※
2010年
饭塚容
《当代》长篇小说奖
第5届鲁迅文学奖
郭敬明《最漫画》、韩寒《独唱团》的创刊
史铁生离世
迟子建《白雪乌鸦》 李师江《中文系》
宁肯《天藏》  张炜《你在高原》
杨争光《张冲少年》
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2011年
饭塚容
第8届茅盾文学奖
《当代》长篇小说奖
鲁迅诞生130周年
铁凝再次当选为作家协会主席
安妮宝贝《大方》的创刊
王安忆《天香》  贾平凹《古炉》
格非《春尽江南》 严歌苓《陆犯焉识》
刘慈欣《三体3:死神永生》
韩寒《青春》
2012年
藤井省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当代》长篇小说奖
中国作家富豪排名榜
钓鱼岛问题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
周大新《安魂》  格非《隐身衣》
叶广芩《状元媒》
马原《牛鬼蛇神》

  【资料2】  《中国年鉴》(中国研究所编)

  “动向・文化・文学”

年度
执笔
评议事项 列举作品
※为后被翻译出版的
2000年
千野拓政
高兴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网络文学的流行
海外华人作家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的开设
卫慧《上海宝贝》※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
王瑞芸《戈登医生》
阿来《鱼》※
2001年
南云智
回顾100年来的中国文学
道德・伦理・婚姻的崩溃
关注历史、离不开政治的文学
文学与“三农”问题
文学的日常化、多样化
中日女作家会议
陈家桥《夫妻记》  蒋子龙《空洞》
陈忠实《日子》
王世孝《出租屋里的磨刀声》
刘玉栋《跟你说说话》
韩少功《老狼阿毛》
迟子建《疯人院的小磨盘》
2002年
南云智
日本文学报告会
信息社会与人的孤独
市场经济的影响
“底层文学”的流行
刘震云《一腔废话》 贾平凹《饺子馆》
谈歌《都市传说》
铁凝《谁能让我害羞》
罗洪《孤岛岁月》  张洁《无字》
2003年
饭塚容
巴金诞生100周年
非典的蔓延与作家的活动
民间文学奖项(鼎钧双年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韩东《扎根》※ 莫言《四十一炮》※
刘震云《手机》※ 须一瓜《蛇宫》※
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麦家《让蒙面人说话》《刀尖上行走》
北北《寻找妻子古菜花》
铁凝《逃跑》※  王安忆《发廊情话》
魏微《化妆》※  戴来《茄子》
杨绛《我们仨》※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2004年
饭塚容
活跃的“80后”作家
第3届鲁迅文学奖
第6届茅盾文学奖
第3届老舍文学奖
第2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第3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韩寒《长安乱》阎连科《受活》
春树《抬头望见北斗星》
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
格非《人面桃花》  王蒙《青狐》
姜戎《狼图腾》※
陈应松《马嘶岭血案》
映川《我困了,我醒了》
晓航《师兄的透镜》  刘庆邦《刷牙》
苏童《堂兄弟》
潘向黎《白水青菜》※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余秋雨《借我一生》
2005年
饭塚容
巴金、刘宾雁、陆文夫离世
关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争论
“底层文学”、“打工文学”
作家的博客
东西《后悔录》  余华《兄弟》※
贾平凹《秦腔》  毕飞宇《平原》
阿来《空山》※  杨志军《藏獒》
罗伟章《我们的路》《大嫂谣》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张翎《空巢》 方方《中北路空无一人》
陈应松《太平狗》 苏童《西瓜船》※
叶弥《郎情妾意》  艾伟《田园童话》
潘向黎《永远的谢秋娘》
老鬼《母亲杨沫》
2006年
饭塚容
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赵树理诞生100周年
回顾“新时期文学”
韩寒和白烨的争论
铁凝《笨花》  莫言《生死疲劳》※
苏童《碧奴》※ 阎连科《丁庄梦》※
迟子建《第三地晚餐》※
胡学文《命案高悬》 蒋韵《心爱的树》
聂鑫森《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温亚军《成人礼》
范小青《谁住在我们的墓地里》
金仁顺《酒醉的探戈》
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
《王蒙自传 第一部 半生多事》
2007年
饭塚容
第4届鲁迅文学奖
第6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顾彬“中国文学垃圾论”的反响
《收获》创刊50周年
贾平凹《高兴》 孙惠芬《吉宽的马车》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王安忆《启蒙时代》 格非《山河入梦》
曹征路《豆选事件》  刘继明《小米》
刘庆邦《哑炮》  鲁敏《逝者的恩泽》
陈忠实《李十三推磨》
裘山山《野草疯长》
毕飞宇《相爱的日子》
徐则臣《还乡记》
王朔《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
2008年
小川利康
回顾改革开放30年
张颐武《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
各种全集、选集、回忆录的出版
浩然、林默涵、贾植芳的去世
网络文学的发展
《当代》长篇小说奖
毕飞宇《推拿》  严歌苓《义妹多鹤》
王安忆《骄傲的皮匠》
北村《自以为是的人》
央歌儿《大战》  祁又一《失踪女》
葛亮《阿霞》  刘庆邦《美满家庭》
王祥夫《桥》  乔叶《家常话》
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
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
2009年
小川利康
第2届世界汉学大会
100名中国作家参加法兰克书展
张爱玲《小团圆》
季羡林、杨宪益、林斤澜离世
《周作人散文全集》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
《季羡林全集》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张翎《金山》  莫言《蛙》※
阿来《格萨尔王》  苏童《河岸》※
周述恒《中国式民工》
钟正林《鹰无泪》 縢肖澜《倾国倾城》
叶广芩《大登殿》  哲贵《责任人》
王蒙《岑寂的花园》
铁凝《伊琳娜的礼帽》※
韩少功《生气》 女真《祝你生日快乐》
赵瑜《寻找巴金的黛莉》
2010年
小川利康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
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意义国际研讨会
史铁生离世
第5届鲁迅文学奖
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创刊
杨争光《张冲少年》
迟子建《白雪乌鸦》  宁肯《天藏》
潘向黎《穿心莲》  李师江《中文系》
张炜《你在高原》
薛舒《世上最美的脸》
弋铧《葛仙米》  胡学文《牙齿》
苏童《香草营》※ 黄惊涛《花与舌头》
张玉清《地下室的猫》
范小青《我们都在服务区》
梁鸿《中国在梁庄》
慕容雪村《中国少了一味药》
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
2011年
小川利康
辛亥革命100周年
鲁迅诞生130周年
第8届茅盾文学奖
第6届中国作家富豪排名榜
方方《武昌城》  海飞《向延安》
贾平凹《古炉》  格非《春尽江南》
刘慈欣《三体3:死神永生》
邵丽《刘万福案件》  须一瓜《蔦萝》
余一鸣《入流》《放下》
乔叶《盖楼记》《拆楼记》
李娟《我的阿勒泰》
张志浩《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塞壬《托儿所手记》
阎连科、张学昕《我的现实,我的主义:阎连科文学对话录》
2012年
谷川毅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钓鱼岛问题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中国作家在国外
在日本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选集》
《收获》创刊55周年
韩寒的“代笔”问题
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一个人的三条河》《丈量书与笔的距离》
鲁敏《六人晚餐》  周大新《安魂》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
盛可以《时间少女》  蒋一谈《栖》
马原《牛鬼蛇神》
金于澄《繁花》  笛安《南音》
2013年
谷川毅
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王安忆获得法国文化艺术勋章骑士奖
青山七惠访华与中国读者交流
郭敬明执导电影《小时代》
《钱江晚报》的“2013年好书60”
阎连科《炸裂志》 余华《第七天》※
韩少功《日夜书》  苏童《黄雀记》
贾平凹《带灯》  林白《北去来辞》
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一谈《透明》《故乡》
郭敬明《愿风裁尘》
阿来《瞻对 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饭塚容(Iizuka Yutori)

  现任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戏剧研究家、翻译家。2011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主要翻译作品有铁凝的《大浴女》、《伊琳娜的礼帽》,余华的《活着》、《偶然事件》、《许三观卖血记》、《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第七天》,李冯的《另一个孙悟空》、《另一种声音》,王安忆的《天仙配》、《富萍》,朱文的《食指》,陈染的《空心人诞生》,苏童的《碧奴》、《河岸》,韩东的《扎根》,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曹禺的《雷雨》、《原野》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