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2014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 >> 正文
“都是舒婷惹的祸”,会上有人在提起“朦胧诗”时开了这个玩笑,到场的舒婷也说自己是“来受教育”的。圈内有种说法,“闽派批评”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谢冕、孙绍振等闽籍文论家挺身为遭到当头棒喝的“朦胧诗”辩护,给当代文学史留下辉煌一页。
1980年5月,谢冕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劝告那些“看不懂”的反对者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这篇文章连同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成为当年“朦胧诗”论争中三篇最重要的理论文献,日后被概括为当代文学史的“三个崛起”。“闽派批评”三居其二,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何谓“闽派批评”?
福建老作家许怀中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省际概念,闽籍评论家的文艺观也各有差异,但开放性是一致的。“闽派批评”只要坚持文化创新的理念,以开放的眼光来推动创作,就能在研究领域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赛马场、咖啡厅、西餐馆……在会上,谢冕教授用诗化的语言忆起儿时的福州南台岛,其所受到域外另一种或多种文明的广泛熏陶,“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同样深刻影响了我们并成为我们内心积淀的一部分”。当然,“更深刻的影响来自于我们的前辈”,在他看来,历史上福建人的“下南洋”犹如北方人的“走西口”“闯关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包容、开放、不排斥新物的文化心态。
林则徐、林纾、严复、陈季同、林语堂……谢冕教授历数先贤的大名,神往于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开放的心态”。他的这番即兴发言,和平日写文章一样极富感染力,难怪当代一位学者会说:王国维曾将世界划分为“可信”之世界与“可爱”之世界,提出两者是人生的二律背反,而谢冕先生为文与为人“皆能化解‘可信’与‘可爱’的矛盾”。
作为“闽派批评”的一位“中坚代”人物,曾在国内文论界开启后现代思潮的“理论先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也认为,“追新求异,不惧弄潮”“自由天性,包容并蓄”都是“闽派批评”的文化性格,这种“能理解对方,不束缚对方”的内在气质,往往会得到人们的认同。
(记者:谢海潮、吴旭涛、树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