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大力推荐优秀作品的考虑,中国作家网特开设“十号会议室”栏目,聚焦那些或受到广泛关注的,或仍未被充分重视的文学新作,约请中青年作家、评论家参与评点,集特约评论、新闻动态、作品访谈、创作心路等相关信息,与读者共同展开阅读与探讨,力求以丰富的角度全面呈现作品的魅力。2021年9月总第一期,我们为大家推荐罗伟章长篇小说《谁在敲门》,让我们一起思考,面对传统与时代的敲门声,个人该如何应对与选择?(本期主持人:周茉)
小说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采用定向爆破的叙事方式,将子女们的内心世界逐一炸裂,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详细]
创作谈 | 罗伟章:每个时代下的人们,骨髓里都敲打着古歌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是沿着河流而来的——如罗伟章所言,人类和存续于人类的文明,如同河水,流动既是河水的体态,也是河水的使命。以小说的方式,他让奔腾而峻急的家乡河流慢下来……[详细]
分享会上,罗伟章也就自己对痛苦的体验进行了分享。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读巴金的《寒夜》时的经历。“当时字都还认不完。但读完《寒夜》仍然让我觉得心胸开阔、被解放了。因为它使我明白,我不是天下最痛苦的人,不是唯一痛苦的人。世界上的痛苦有很多种形态。”罗伟章认为,“读书的好处就是把一个人撑开,你从中读到自己,读到两个人、三个人乃至千万人。当你心中装有千万人时……[详细]
《谁在敲门》全书大约63万字,它以一个家庭为故事主线,其中的叙述者“我”,是父亲的三儿子,春明。“我”还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弟弟、妹妹六个兄弟姐妹。因为要给父亲过生日,“我”从省城跑回了乡镇。过完生日之后,父亲病了,没过多久便告别人世。家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也悉数登场。如果说罗伟章的《饥饿百年》写尽“父亲”身为农民卑微坎坷、坚韧不屈的前半生……[详细]
《谁在敲门》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涉及内容众多,教育、医疗、拆迁、扫黑除恶、扶贫、城市化浪潮等很多现实问题都有所体现。人物与风物构成了写作的主体,延续了其底层写作的风格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从选择放弃治疗时的迫不得已,到直面父亲去世时的追悔莫及,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罗伟章是一个关注现实、注重日常生活书写的作家,这其实和“底层书写”接续了起来……[详细]
除去人物,小说的叙事节奏也很值得玩味,由极慢而极快,令读者也卷入巨变的洪流中。前五章的节奏非常缓慢,在主线之外,拥有众多人物的辅助线,信息浓度很高,逼得读者睁开眼睛去留意那些极易流失的细节,仅仅是几下敲门声,都别有洞天——“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详细]
时间是单向、匀速流动着的,这导致了处在其中的生命必然衰朽、死亡的命运,也造成了人类对于生命天然的悲剧感。这不止是《谁在敲门》的谚语,也是历史和现实的隐喻。通过对告别的强调和书写,一方面反映了生命的真实,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作家对尝试摆脱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探索。了解死亡、面向死亡、接受死亡,作为人类极为重要的心理机能,已不再是纯粹的心理学概念,而是被赋予了更高层级的救赎功能……[详细]
大概是因为《谁在敲门》这个名字,读小说的时候,脑子里会不时生出疑问,究竟是谁在敲门?开始敲门的是小弟,他带父亲到大姐家,一家人准备为父亲过生日。家人慢慢聚在一起,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跟父亲交流着,热热闹闹、喧喧腾腾,看起来是熙熙攘攘的日子。可不知为什么,这热闹里却含着一丝悲音,让人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即将衰败。显而易见是父亲,濒临失控的身体和子女面前的唯诺,把衰老表现得淋漓尽致。孙辈出现,子女们不禁意识到,“父亲老了,我们也在老的路上”。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代挤着一代。一代人是另一代人的收割机”……[详细]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从父亲生日的前一天写起,亲友陆续归来,写到父亲出殡,亲友散去,前后不到一个月。再写自己回到省城后故土的变迁,前后两三年。整部小说厚如砖头,在今天这个“速度就是效率”的时代,显然有些逆向而动与读者为难了。尤其前一个月,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体量,笔力集中于兄弟姊妹之间的那点小心思,小势利,小自私,都是一地鸡毛,情节破碎,少有起伏和跌宕。但读者兴致不减,这动能究竟从哪里来……[详细]
作者在《后记》中也曾提到,“《饥饿百年》是山的文明,《谁在敲门》是河的文明”。山与河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描写的是传统文明,后者是现代文明,两者之间是骨肉联系。在《饥饿百年》中,“父亲”及爷爷的一辈,乃至祖上一代代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小说更多的是反映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传统文明,土地对人的束缚是深刻的。到了《谁在敲门》,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对人的束缚已走向瓦解,依附在土地之上的乡村伦理道德也走向瓦解与重构。大时代的洗礼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在道德与欲望之间如何坚守与自持?每个人在时代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将指证他们不一样的命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