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3年12月总第十九期,让我们一道走进杨志军的《雪山大地》。
雪山始终以母性的伟大力量滋养着大地上的生灵。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杨志军,深情回望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着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心路。小说既有强烈的面对草原问题的忧患意识,更有在真实反映草原人民解决问题、建设新草原的文字里难掩的激情和乐观。诗性的语言形成独具个性的叙事风格,作品既真实呈现草原生活的严酷,又具盎然的诗意。 [详细]
杨志军:书写青藏高原牧民的变迁史《雪山大地》获奖的消息传来时,我已从山东的青岛来到了青海。我的计划一大堆,主要是一如往年地去草原上走一走,看看相识的山川地貌,访访旧有的人文风情,最关注的当然还是其中的变化。[详细]
“我知道此生的文学义务,就是建树关于人的理想”《雪山大地》这部作品便是从苍茫记忆中抽取而出的山的一石、水的一浪、地的一角。我想用父辈们的荣光唤醒我们的理想,用拓荒者的篝火映亮今天的夜空,用历史的脚印延伸时代的步伐,以此来观照人性的丰饶与光芒。[详细]
“就好比不是你在攫取生活,而是生活在攫取你,让你成为它的一部分,再随着你的心愿流淌而出。”的确,只要是用情感和时间积淀过的生活,就不会成为同质化的写作而被别人重复,或者你去重复别人。[详细]
“雪山、草原、河流是从内心深处长出来的”写作有很深沉的宿命感,当命中注定我要写《雪山大地》时,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父亲因高原反应而过早去世前的情形,他那时已经离休,每天中午吃着鸡蛋面糊糊、面包和豆腐乳,兴致勃勃地讲他和他的同龄人的故事。[详细]
2023年夏天,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将我的视线引到了西部高原。先是到陕北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从鄂尔多斯机场返京,途经伊金霍洛镇,在成吉思汗陵最高处眺望沙漠的辽阔雄浑。几天之后,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高原上的雄鹰、牦牛近距离接触,并在泽库县观看赛马,一路上听朋友介绍高原的云和雨、高原的风和沙、高原的人和事。也知道了,黄河本来不姓黄,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涓涓细流清澈如碧绿的翡翠。在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我们看见河岸耸立的赭红色山壁,经过岁月的风化出现了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的蝌蚪形状洞痕,一眼望去,就像密密麻麻的经文,在高天碧水之间讲述着这方土地的故事。此后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是这些雕琢了千年万年的洞痕启发了藏文,还是藏族文字的特殊形态被岁月之手镌刻在陡峭的石壁上?没有答案。 这些观感,实际上成了我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准备。在这个夏天北京连降滂沱大雨的日子里,我被封闭在北京以北的山里,连续数日读书,读得最细、阅读时间最长的是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详细]
小说的品质和力量,来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父亲是作品中下了最大功夫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似乎已经超越了我们所理解的感恩与回报、尊重与情感,他和藏区藏人之间有一种很难描述的天然的生命联系,有一种来自骨子里血脉中的爱。他显然比任何一个汉人都知道,只有成为藏人、成为牧人,才能感知这片土地上的雪山、河流、牧草、树林、蓝天、白云,才能听得见草原上牛羊马之间的说话,才能真正融入沁多草原,才能得到雪山大地自然之神的真正佑护。他不仅使自己融入藏民的生活,也使自己融入藏民的文化。他学会了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学会了他们的情感方式和宗教方式。这样的汉人,能够从藏人的角度和精神层面进行思考,才真正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这片大地和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 如果把父亲的形象与州委书记王石做一点比较,就可以看出,他对藏族人民的感情要比王石更加深沉、更加宽广,也更加融入这片土地。王石一生都在这里工作,一开始他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一度想调回西宁,但最后坚持下来了。他是一位党的优秀干部,是一个对藏族人民有很深感情、一心为藏族人民真心服务的共产党人。 [详细]
在过去的四年间,新中国度过了七十华诞,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征程。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优秀的作家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担当,以他们的如椽之笔,创作出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史的长篇佳作。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便是其中的代表,它以真诚动人的情感、质朴又饱含诗意的文字,书写半个多世纪里几代草原建设者艰苦奋斗的历程,以雄浑厚重的美学风格,生动反映了青海藏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沧桑巨变,表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等重大主题。 《雪山大地》是一部洋溢着理想信念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叙事开启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延续到新时代,生活在沁多草原上的牧民由传统游牧部落过渡到社会主义公社,改革开放后,又开启了牛羊贸易,发展商品经济;在牧民生活得以逐步改善后,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沁多县被重新规划设计成一座生态城市,牧民离开草原,进入城市生活,同时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原草原生态环境。小说以理想之光照亮现实,故而在书写草原时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更在反映草原人民解决问题、建设新草原的文字中难掩激情和乐观。[详细]
在作家杨志军的作品谱系中,《雪山大地》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擅长的现实主义写法。尤其在现实主义不断分层,充满了革命性或批判性后,杨志军能够丰富现实主义的涵义,在大面积的解构之外,自觉继承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为当代小说作真诚与良善的全面式建构,不仅表明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也回答了当代小说是否还有建构美好能力的疑问。而这种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写法,在八十年代初汪曾祺等人的“人间送小温”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消失不见的。 人物的生活处在一个充满日期的时光空间内,这是巴尔扎克留给小说的遗产。那些奋斗了半个世纪的父兄一辈,留下的不止是改善的物质生活和丰盈的精神世界。正如“远去的不一定是必然会消失的,我们能看得见,无论有多远,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看得见”,半个世纪的情感共同体,模糊了身份上的外来者和本地人,每一个站在雪山大地的子孙,都沐浴在雪域高原的天光里,受到雪山大地的祈福和庇佑。那些将青春奉献给这里的建设者们,他们值得树碑立传。这便是《雪山大地》的人文主义立场。小说对自然与生命的关切,对先辈宝贵的精神遗产,对实地生活与未来的期待,既充满了历史自豪感,也有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 [详细]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杨志军的书写惊人的真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海有一大批父亲母亲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他们满怀激情充满信念,毫不作伪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原则。对于他们而言,生命和使命是一体的,责任与担当是交融的,勇气与奉献是不需要理由的,他们纯真、热情、诚朴、厚道,良心是指导他们生活与工作的天然指针,无需认证,他们便领有雪山大地的情怀与胸襟。也许在今天看来,父亲母亲忘我的工作投入有些不可思议,那一群人的生活是“理想化”的回望,但在那片大地上有过相同经历的几代人,会有深刻的心灵认同和刻骨的灵魂记忆。父辈们就是以那种理想主义的姿态种植着希望的种子,实践着他们自觉承担的使命与创造。他们蓬勃的生命激情在一个新的时代如新鲜的日出,照亮每一个在他们的生命中路过的生命。当然他们的忘我也意味着对家庭子女的疏于照顾,这也同时带给子一代多重情境的生命感受。一部分子女成为杨志军这样的新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锻造了与父辈气息相同、灵魂契合的精神品格;另一些子女则在与父母的疏离中有着难以抹去的伤痕,只有当子一代也历经世事之后,才真正理解了父辈博大、宽阔、深沉的爱。[详细]
青藏高原是杨志军的血脉故乡和精神宿地。数十年间,他孜孜不倦地开掘青藏高原的文学故事,描绘这里的历史风采和审美情致,使之自成一片小说天地。这份守望与坚持,实在令人敬重。 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作家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小说以父亲20世纪50年代深入沁多草原、调查牧民生活为主线,情节几乎贯穿了雪域高原上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一系列内容,巨细靡遗地记载了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描摹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同时,全景式展现了一部边疆地区的发展史、一部牧民生活的变迁史、一部雪域高原建设者的精神史。 小说中,父亲偶然结识了角巴德吉、桑杰等藏族牧民,他们身上具有藏族人特有的康健与洒脱,性格热情却有些执拗,为人善良而不失智慧。此后,三人驰马穿梭在大地原野,携手踏上了建设草原的漫长征程。父亲为报答桑杰妻子的救命之恩,将她患聋哑病的儿子才让接到市里治疗,让新一代草原儿女们健康成长起来。种种因缘际会下,“我们家”成为一个汉藏交融、上下三代的大家庭,彼此间凝聚了情同手足、骨肉相连的情谊。 作为第一代草原建设者,“我”的父母是“难得消停的人”。[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