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是中国作协进一步加强团结、联系、服务广大作家的创新举措,旨在让港澳作家感受文学大家庭的亲切氛围……[详细]
港澳作家回家 | 这些年,内地与港澳都做了哪些文学交流?来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3位作家、诗人、剧作家、文化界人士将通过名家座谈、对话、参观、故事分享等多种方式与内地作家……[详细]
“香港的这些作家都非常的杰出和了不起。”莫言说。“我当过香港文学双年奖的评委,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一批香港年轻作家的作品,感觉他们确实与内地的年轻作家写得很不一样,处处可以看到由小见大的一种气概,处处可以看到一种海洋性的文化、海岛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回忆起与金庸、潘耀明、西西等香港作家的文学交往,莫言表示,紧促的生活空间不会影响杰出的作家,反而更能使其迸发出创造力,“作品与作者的反差越大,作家在创作中的潜能就越大”……[详细]
施战军表示,中国作协历来重视港澳文学,本次“港澳作家回家”活动正是同港澳作家加强联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他从“地方性”“区位性”“总体性”三方面谈到了港澳文学、大湾区文学和中华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回忆起何冀平、葛亮、姚京明(姚风)、袁绍珊等港澳作家与《人民文学》的诸多往事,也期待在座的港澳作家能够再接再厉,以更多佳作充实港澳文学的版图……[详细]
“在今天,我们都有责任回到语言本身,真正认识我们的语言。汉语还有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挖掘,无论是汉语自身的内部奥秘,还是与其他语言、文化交流时碰撞出的火花。”吉狄马加说,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到写作实践上,“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创造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使汉语这种文字变得更有张力、更为丰富、更具魅力”……[详细]
贝钧奇、郑剑锋、陈雨润作为嘉宾代表先后发言,分享他们心中的“新时代港澳故事”。作为香港体育界的知名人士和此次“港澳作家回家”活动香港作家代表团的代表,贝钧奇感念文学在他年轻的时候给予他的滋养。当年“跑船”,他因偶然机遇给商报写稿,从而养成每日读书、写作的习惯。“文学培养了我,改变了我,假如没有在船上读书、写稿的历练,我可能会很懒惰。”郑剑锋以许多经典香港电影都由文学作品改编为例,说明香港与内地合作改编文学作品具有的巨大潜力和市场前景……[详细]
香港女作家协会副主席禾素清晰地记得清晨踏入故宫时的那种细微的感受:“一大早我们来到故宫,各种花都开放着。春暖花开,微风轻袭,这种感觉特别美好。”这次参观也启发她,故宫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专门来这里汲取那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能给我的散文创作注入更多的灵感和厚重感。”她说……[详细]
与导演陈可辛多次合作过的剧作家张翼切身感受到香港电影文化对内地的影响。“2012年,我第一次走进陈可辛导演的剧组,惊奇地发现现场的场工都在跑着干活,那时候在内地的剧组里是很少见的。但现在我看到内地剧组里的场工也在跑。”张冀还发现,近年来由纯文学、严肃文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数量在上升。“现在许多主流电影奖项在大力推动编剧奖的改革,想要把编剧奖分为原创剧作奖和改编剧作奖,我希望年轻的影视创作者能多多改编文学作品。”……[详细]
冯骥才先生全程亲自带着大家参观了这座凝结了他二十年心血的研究院。在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雕塑厅介绍他收藏的从秦汉至明清的历代雕塑珍品,在北洋美术馆讲述他在理工科大学营建一块人文绿地的用心,在大树画馆回首他的文学、绘画作品背后的往事。大树画馆里有一个展柜专门陈列了一些香港、澳门和其他华语地区的语文课本,其中收录了冯先生的文章作为课文,这让港澳作家们感到尤为亲切……[详细]
活动启幕现场
欢迎仪式现场
吴志良代表澳门作家领取入藏证书
潘耀明代表香港作家领取入藏证书
郑剑锋发言
陈雨润发言
贝钧奇发言
天津交流现场
诗歌散文组研讨
港澳作家观看文学展览
港澳作家参观展览
港澳作家参观现代文学馆
港澳作家参观梁启超纪念馆
港澳作家参观李叔同故居
港澳文学畅谈会
畅谈会现场
“文学新天地”活动现场
“津生津世”天津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