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花见证这份诗意般的美好——港澳作家创作研讨会侧记之二
玉兰花见证这份诗意般的美好
——“文学之梦,海阔天空”港澳作家创作研讨会(诗歌散文组)侧记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节。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大家也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玉兰花,为了迎接大家,经过了认真的准备,这两天开得很灿烂,也很热烈。”3月29日下午,“文学之梦,海阔天空”港澳作家创作研讨会(诗歌散文组)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主持研讨会,对港澳作家回家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作主题演讲,19位港澳作家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情况和文学观念。广东作协主席蒋述卓、中国社科院台港澳文学研究室主任张重岗、《散文》海外版原主编甘以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以及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五届高研班的18位同学参加交流。
继承优秀传统,丰富汉语写作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作主题演讲
“作为使用汉语写作的群体,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吉狄马加认为,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历史上的经典诗人和作品,如屈原和他的《楚辞》,还有李白、杜甫的诗,虽然年代久远,但他们的精神与我们今天的写作者息息相通。古典传统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与技巧上,更体现在它们所反映的中国人固有的美学观、自然观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这些传统元素实际上延续了中国人的生命密码,对我们当下的创作依然富有启示意义。
“在今天,我们都有责任回到语言本身,真正认识我们的语言。汉语还有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挖掘,无论是汉语自身的内部奥秘,还是与其他语言、文化交流时碰撞出的火花。”吉狄马加说,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到写作实践上,“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创造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使汉语这种文字变得更有张力、更为丰富、更具魅力”。
邱婷婷、陈雨润、周瀚发言
香港作家邱婷婷说,香港在重视英文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有利于让年轻人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守住自己的根和源。“我们的根和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香港作家和内地作家深化交流,共同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
澳门出版协会理事长陈雨润谈到,近些年来,我们似乎很难看到那种经典、有分量、能够振奋人心的新诗作品。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根基不够扎实。如果新诗创作割断与传统的国学、诗学的联系,就会像一些画家只追求“龙飞凤舞的所谓‘大写意’”,而忽视了素描的基础,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会显得空洞、没有底蕴。
香港作家周瀚说,她既写新诗也写古诗,新诗如何与传统相结合、古体诗如何与现实相结合,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新诗不必过于排斥押韵或特定的格式,“我主张新诗有新格律,但并不要求过于严格”。古体诗既要反映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也要反映摩天大楼、地铁电车、港珠澳大桥等现代意象。
发展大湾区文学,讲好中国故事
吴志良、朱寿桐、姚风发言
“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其的传承,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说。谈到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吴志良认为,不应该忽视海外华人华侨作家这一庞大的群体。与此同时,很多外国人也在书写中国故事,他们的作品可能在国外读者更多,更有说服力。因此,这需要我们强化与他们的联系,让他们来到中国,亲身体验我们丰富的文化,催生更多真实反映中国发展状况的文学作品。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寿桐说,在探讨中国文学时,我们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处理海外汉语作家、汉语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有些专家提出,这些作家作品应被视为所属国的少数族裔文学。但是,从汉语这一维度来看,他们又与中国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应该从“汉语新文学史”的视野去观照这些文学实践,将各个区域的汉语写作视为一个整体。这彰显了一种宽广胸怀和包容心态。
澳门大学葡文戏教授,诗人、翻译家姚风说,“讲好中国故事”,这个行动的主体,除了“我们”——中国的作家,还包括“他们”——那些诚心诚意喜欢中国、了解中国的外国友人。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两条路径并行,一是我们自身的努力,二是借助外国友人的力量。建立设立一些奖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行动。
林玉凤、罗光萍、蒋述卓、袁绍珊发言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主任、作家林玉凤认为,进入21世纪,我们要推广诗歌,可以运用科技的力量,同时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如何将汉语诗歌的精髓完整地翻译出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精通汉语、精通外语的人进行合作,共同打磨翻译文本,确保中华文化的精髓、汉语诗歌的精华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作家罗光萍说,长期以来,在香港从事创作,总觉得自己很孤独。中国作协举办的这次活动,让众多的文学写作者聚在一起,“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坚持写作”。现在香港从政府到民间都别特别重视文化、文学的发展与推广。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港澳作家与内地作家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双向奔赴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还能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
蒋述卓说,建设人文湾区,需要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作家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此,广东省作协也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大湾区文学的交流与发展。比如,计划向港澳作家征集反映大湾区历史与建设成就的作品,为入选作家提供出版机会;在广东文学馆设立港澳作家专区,展示他们的作品与成就;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中为港澳作家设立专栏,推动他们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诗人袁绍珊说,虽然有“澳门文学丛书”的推出,但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平台来向内地推介澳门的作家作品。读者认识一个作家,往往不是通过单篇作品,而是通过著作。所以,希望能让澳门的文学作品更多地走进内地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澳门文学的魅力。
共同记录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变迁
舒非、禾素、何佳霖、周江明、吴燕青发言
“如果说,怎么让玉兰花在这几天内盛开,这是一篇小说;那么,但花开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首诗。这次作家回家活动,让我们回到作家之家,这本身就是一首美好的诗。”香港作家联会常务理事、作家舒非说,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我们的汉字,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本身就是一首首美妙的诗歌。正是因为诗歌,我们得以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份美好。
香港女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禾素谈到,参加这次“回家之旅”,才知道自己加入中国作协已经整整1031天。在这些年的创作中,得到了中国作协的关心和培养。特别是在鲁院参加高研班培训时,很多老师的鼓励,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坚持写作的重要动力。现在的文化产品多了,但文学的读者依然无处不在。作为作家,我们应该创作出更有温度、有生命、有价值的作品,不负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虽然外面的枝头尚未披上深浓的绿意,但我们心中的花朵已然绚烂绽放。”香港女作家协会主席、诗人何佳霖说,她过去20多年,经常在祖国大地上行走,切实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脉动。正是祖国的强大,让我们能够得以在文学的天地里自由挥洒才华,“希望我们能共同记录下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变迁”。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秘书长、作家周江明说,文学创作,有时会像烧制瓷器一样,虽然努力追求完美,但事后回顾自己的作品,总会发现许多处理不够细腻之处。这也成为了他今后在文学创作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香港诗人吴燕青,作为医生,经常面对很多的生命残酷,而写作提供了一种缓解内心情绪的方式,“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治愈。每当我回想起那些用真诚与纯粹的心写下的文字,它们都是我在孤独、挣扎与崩溃之后的真实表达,我便觉得它们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彭洁明、穆欣欣、王燕婷、于浣君、马莹莹、张重岗、甘以雯、丛治辰发言
彭洁明、穆欣欣、王燕婷、于浣君、马莹莹等港澳作家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和工作情况。张重岗、甘以雯、丛治辰分别谈了对香港、澳门文学的看法,希望港澳与内地深化文学交流,共同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研讨会现场
摄影:冯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