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卢姆日”来到南京
6月18日,“2022年南京布卢姆日活动”在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的支持下举行,这是爱尔兰重要节日“布卢姆日”的活动第一次登陆南京,延续了南京和都柏林同为世界文学之都的缘分。
-
后殖民语境下《半轮黄日》的成长书写
作为后殖民成长小说,奇玛曼达·阿迪契的 《半轮黄日》 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国族建构的双重使命。
ZUO JIA YIN XIANG
01在文学与艺术中互放光彩的姐妹
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人生历程和文学观点常被人提及,但对她的姐姐凡妮莎却知之甚少。凡妮莎师从萨金特,以后印象派绘画而闻名,也参与了伍尔芙的书籍设计。姐妹俩还经常在书信往来中讨论艺术文学各种议题。伍尔芙尽管没有直接参加姐姐的艺术创作活动,但对其设计理念趋于赞同欣赏。
02格林兄弟:语言作为“共同体的存在”
19世纪德国著名人文学者格林兄弟不仅以《格林童话》闻名世界,他们还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学术史角度来说,格林兄弟被公认为是日耳曼学的奠基人。
03毛姆的文学“滑铁卢”
英国作家毛姆在成为作家的道路上,曾遭遇一次重大挫折。而正是这次意外,医学界少了一名航海医生,世界文学史却多出一位著名作家。
04莫里哀诞辰400周年:四个世纪的洗礼
法国17世纪的戏剧家莫里哀大名鼎鼎,但对他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或者极不确切。他离世后,女儿将其信札全部烧毁,没有留下任何书面印记,甚至没有一份作品手稿。后人对他真实的个人日常生活一无所知,关于他的档案全部遗失,流传开来的轶闻多为传说,后世甚至不知道他确切的生辰。
《纽约巨像》:都市漫游与城市速写
《纽约巨像》的文本样貌,可谓河网密布,分岔流动。“这里是整个世界的河流”,预示“谈论纽约就是在谈论世界”。这并非一种轻漫的中心主义,而是说明一切世界性感知,总是据于自己的生存位置。你当然也可以说,“谈论北京就是在谈论世界”,这是可被任意套用的句子。
来源:文艺报|俞耕耘 2022/7/8
《西比尔,或两个国度》:“盛世哀歌”
恩格斯本人显然注意到了他和迪斯雷利的相似之处——他在1892年德文版中加入一则注解:“大家知道,狄思累利在他的长篇小说《神巫,或两种民族》中,几乎和我同时说出了大工业把英国人分为两种不同的民族的见解。”
来源:澎湃新闻|杨靖 2022/7/1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之梦
在《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里,虚实相生的手法、意象衍生出的文字、亦真亦幻的场景、不断转换的叙述角度,使得整个小说扑朔迷离,我却始终如在一条保有阳光的路上。
来源:文汇报|胡丹娃 2022/6/28
像佩雷克这样的文学“玩火者”
佩雷克是破坏力极强的作家,就像孩子的创造性,往往源于破坏欲。破坏是动手能力,是实践,也是生命能量的消耗。《庭院深处》把原本一句话能说清的故事要素,活生生写成一本小说,依赖的正是过剩精力。
来源:文艺报|俞耕耘2022/6/22
一个书痴,为什么舍得拿书盖房子?
“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博尔赫斯在《虚构集》中如此写道。某种程度上,《纸房子》可以算作“元小说”,或者更准确点讲,是一部有着“元意识”的小说。故事的发展、推进,是以康拉德的《阴影线》这本书做驱动中枢的。
来源:大益文学(微信公众号)|李二板 2022/6/5
古尔纳《赞赏沉默》:多重叙事策略与主题意蕴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第五部小说《赞赏沉默》讲述了一位桑给巴尔难民在英国流亡20年后得以返乡但随即又回到英国的故事。作品将故事情节置于20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桑给巴尔与英国之间不断切换、相互交织的叙事时空中,借助双重叙事、嵌套叙事、沉默等多重叙事策略,在言说与沉默之间以及作为受述者的人物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并借此表达了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批判、对后殖民社会黑暗面的抨击、对移民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的同情与反思等丰富的主题意蕴。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张峰 2022/5/26
费兰特的态度:埋头写作不问前途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的那个譬喻: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可一旦接触了费兰特那些充满激情、富有魅力的文字之后,我们难免会思忖:这么激动人心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啊?尤其是正在探索的写作者,对于费兰特的创作和工作状态一定很好奇。关于这点,她在访谈录《碎片》中谈了很多,最近出版的《偶然的创造》,文字短小精悍,又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另一种语气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本小书和之前的作品还有一个差别: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富有想象力的插图,色彩优美而高雅,让阅读有了双重享受。
来源:北京青年报|陈英2022/5/20
女性作家为什么擅长写恐怖小说?
女性作家为什么擅长写恐怖小说?也许是因为恐怖是一种越界的类型。它把读者推到不舒服的地方,并迫使我们面对想要避免的事情。女性总是被告知该做什么、该成为谁,被教导要保持甜美、要养育孩子、要留在她们的位置上。写故事可以成为一种反抗和夺回权力的形式。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宁天虹 张蕾2022/5/13
《论安慰》:有希望,安慰才有可能
2017年,乌得勒支合唱节,四支合唱团演唱全部150首《诗篇》,学者叶礼庭受邀在演出间歇做一场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关于正义的,但和观众在一起看唱诗班的演出,让他发现了另一个主题,那就是“安慰”。接下来的几年,他把“安慰”当作一个项目,2020年3月,COVID-19让世界陷入巨大的困境,叶礼庭出版了他的书《论安慰》,讲述了那些能给人带来安慰的艺术作品,包括阿赫玛托娃的诗、加缪的小说、马勒的音乐和格列柯的画作。
来源:北京青年报| 苗炜 2022/5/7
古尔纳新作《来世》中的历史书写
在历史的过程层面,古尔纳注重其特殊和复杂性,用空间化的历史去映照个体的身份困境和选择的矛盾;在历史的叙述层面,古尔纳结合“大”“小”历史并进的叙述方式,用战争的残酷去反衬群体生存的力量;在历史的认识层面,与欧洲中心主义话语的进步史观不同,《来世》体现了一种循环的历史观。
来源:《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余静远2022/4/24
女性的“欢喜”为何总被污名化?
通往“欢喜”的路途坦荡又自然,女权主义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清除传统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缚、贬损和污名。“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最糟糕的事情,恰恰就是迎合男性的思想,欣然且虚荣地将自己看作一个被追求的猎物,一样被渴求的物件,一份需要保卫的财产。”(analogon)。
来源:中国作家网|刘鹏波 2022/3/29
《柏青哥》:在日朝鲜人的家与恨
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是悲情与厚重的。苦难压弯了这片土地,却也将人间世相的风云变幻与善恶妍媸演绎到了极致。而在日朝鲜人的历史,无疑被迫地承载与延续了这片土地的眼泪与怨恨。
揭秘《雪国》的诞生真相
在早期日本学者所撰写的川端传记中,这部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作者在冬季前往日本新潟地区采风后的产物。闪耀着光芒的白雪、层叠交错的云海、穿梭在雪原中的蒸汽火车,处处是令人惊艳的美景,足以成为川端康成笔下细腻而唯美的长句。
太空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视觉
《2001太空漫游》和《索拉里斯》这两部太空电影不仅从去人类中心化的角度来重新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且大胆地弃用或反用了“缝合体系”所标识的古典叙事电影的成规惯例,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幻觉的后人类主义视觉。
《倚马而息》:感受爱尔兰文学魅力
7月17日,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联合欢喜首映APP在朵云书院·戏剧店举办《倚马而息》读书观影会。策划人彭伦和同济大学教授汤惟杰在现场与观众分享了科林·巴雷特的小说原著与电影的改编。
《无罪之最》与悬疑小说家哈兰·科本
《无罪之最》是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继《看不见的客人》之后的悬疑新作,这部八集的迷你剧一经推出便收获大量好评,成为今年5月榜单上的热剧——优秀的悬疑叙事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原著作者:美国知名悬疑小说家哈兰·科本(Harlan C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