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延陵的佚诗《岳王墓》
墓门外流水如琴,/千年来独奏孤忠;/伤时客抚今思昔,/踏上桥怦然心忡。/抬头见士女络绎,/进和出笑语从容;/无侠客扬鞭来祭,/到门前跳落青骢。/日没后声销人静,/还只余泉水丁东,/呜咽地抱定古调,/投进入夜的怀中。
-
华铃:华人诗坛不该忘记的诗人
华铃(1915—1992),祖籍广东,生于澳门,原名冯锦钊,1936年就读上海复旦大学,后转入暨南大学外文系。20世纪30年代上海沦陷后的“孤岛时期”,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
ZUO JIA YIN XIANG
01王蒙:山林诗话
从诗人的心灵到大自然的道性与神性,从中国诗的本体与内容到诗人的个性与创造,他自然率性神思旷达的“山林诗话”,独具慧心的评论中蕴含着丰厚的学养与充沛的激情。
02《吴小如文集》(全十卷)编辑出版
2022年4月,十卷本的《吴小如文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吴小如先生的众多著述首次以文集形式与读者见面,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吴小如先生著作合集。
03曾镇南:我所看见和亲历过的“茅奖”
关于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我不但看了,还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评论。这篇论文因为篇幅太长,当时找不到刊物发表,后来收入在我的第一本评论集里,题目叫作《对一个严峻的时代的沉思》。记得我是看的作者手稿写的评论,李国文的字就跟刻蜡版似的,非常工整。
04文学史幽暗处的高晓声
文学史上虚虚实实的高峰、断崖和浪潮,要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障和泡沫方能重返像高晓声这样的作家曾经闪耀的时刻。事实上,作为文学史“知识”的高晓声与作为文学史“意义”的高晓声在 40 年之后的语境中并非是不言自明。
民间动物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我们今天说的“生态思想”是一种现代思想观念,与西方的“生态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自工业化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所导致的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来源:《书城》 | 王光东 2022/06/29
被高估了的西南联合大学
我们今天说的“生态思想”是一种现代思想观念,与西方的“生态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自工业化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所导致的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熊贤君 2022/06/28
鲁迅谦逊品格新谈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我想,鲁迅的谦逊,当然不止表现在这一句话上,还会有其他的言行。于是我翻查了鲁迅的书信集和其他关于鲁迅的资料,果真找到鲁迅好几个具有谦逊品格的例子。有些例子是鲜为人知的。
来源:北京晚报 | 李乔 2022/06/27
“后来谁与定吾文?”——张尔田的遗民关怀与世界眼光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尔田的文献收集整理颇有进展,其中《张尔田集》(黄山书社,2018)的整理出版与《张尔田全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的影印出版,为我们研究张尔田提供了很方便的史料基础,但两种文集内容重合度较高,且皆有明显疏漏,尤其是漏收了大量散落于各处的张尔田信札。
来源:澎湃新闻 | 张仲民 2022/06/24
王璞:从歌德遗产到“时代精神”
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使用化名,在上海汇山码头登上“卢山丸”,出发赴神户,由此开启了他的日本流亡时期。“离沪之前”,就在2月1日,他所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由创造社出版部印行。根据郭沫若日记体自传作品《离沪之前》……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王璞 2022/06/23
读《红楼梦》,首先你要把它当作小说
今年高考的一道作文题,提到《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为亭题“沁芳”之额,得到他父亲的默许。试题一转,让考生结合自身经验写一篇文章……据说这道试题让不少考生“懵圈”。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宗春启 2022/06/22
“情侣诗集”背后的文人交谊
书前印有一帧男女合影,右题名曰“比翼集著者:张铭慈先生游绍斌女士合影”,左落款曰“一九二四年雪冬后摄于北京中央公园”。一目了然,既曰“比翼”,即此二人(或夫妇或情侣)之诗作合集;卷上所辑为游绍斌女士诗作;卷下所辑为张铭慈先生诗作。毋庸多言,此乃一册不多见的“情侣诗集”。
来源:北京晚报 | 肖伊绯 2022/06/21
晚清民国侦探小说中的“苏州书写”
“中国文明开幕纪元四千九百五十四年(即西历一千九百八年九月十号)中秋节夜,苏州省城的中区,有一条小巷,巷之北底,有一小户人家,门前墙上,挂着一个小八卦牌。左傍一块门牌,上面写着“阔巷第一号”字样。”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战玉冰 2022/06/20
吴中杰:日常茶饮与审美品位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那时候大家都很艰难困苦,虽然我们处在浙江茶乡,但许多人家并不备茶,好像茶又并非生活必需品似的。
来源:《书城》 | 吴中杰 2022/06/17
从钱谷融关于《雷雨》的一封信读出的文学观
近日网上拍卖《文学评论》编辑部流出的部分论文的审稿意见及编者与作者的通信,涉及钱谷融、叶子铭、孙绍振等著名学者。笔者注意到其中有钱谷融给时任《文学评论》编辑陈骏涛的信,不见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钱谷融文集》书信卷,当为集外书简……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宫立 2022/06/16
中国人学外语,是从这里开始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出现在晚清。从现有文献考证,最早的高校图书馆是1862年晚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创建的京师同文馆书阁。”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韦力 2022/06/14
我所知道的散文大家杨朔
笔者有幸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杨朔同志手下做了两年的外事工作。现就我的亲历亲见亲闻,写点我所认识的杨朔同志的若干方面,以示我对他的深切缅怀。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汪东林 2022/06/13
陈喜儒:一张捐款收条引发的回忆
一张收条,上面没有公章,也没有私章,书写也不规范,不是正式的票据,可能没有什么法律效力,只是收讫证明而已。其中的巴老,是巴金,而这“貮万圆整”现金,是我从上海带来,亲手交给孙仲秀的。
来源:光明日报 | 陈喜儒 2022/06/10
为《西行漫记》而成立的一家出版社
今年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也是他的传世之作《西行漫记》诞生85周年。斯诺的一生与中国紧密相连,他是第一个到陕北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首先向世界拉开了红色中国的帷幕。
来源:解放日报 | 邢建榕 2022/06/09
蔡仪:从民族救亡烽火中走来的美学家
蔡仪的一生贯穿了20世纪中国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程。他幼年时,正值辛亥革命。青年时期,他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而后留学日本。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蔡仪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刘卓 2022/06/08
京师图书馆:从广化寺蕴出国家级大馆
国家图书馆从1909年成立至今有了百多年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里,国图馆曾几度搬迁,而它建立起的第一个馆址,就在什刹海边鸦儿胡同的广化寺内,当时的名称叫“京师图书馆”。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韦力 2022/06/07
屈原贾谊 百年回声
每逢端午节,世人都会想起屈原沉江的故事。历史上与屈原有精神共鸣者不在少数,贾谊算是其中最知名的人物之一。更耐人寻味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和贾谊合写在一篇文章中,是为《屈原贾生列传》。
来源:北京晚报 | 黄西蒙 2022/06/06
端午节不光要吃粽子 还有咸鸭蛋呀
汪曾祺先生提到了:“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在高邮,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其中鸭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邮咸蛋的蛋黄是通红的,红心咸蛋久负盛名。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邱俊霖 2022/06/03
2022年,他们的旅途走向下一程
2022上半年,我们目送许多文艺界的前辈与朋友踏上远行之路,郑敏、闻黎明、张洁、易丽君、曹景行、罗新璋、欧阳文彬、段晴、张灏、黄蜀芹、吴周文、秦怡、林建法、张祥龙、蓝天野、任鸣、乔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6/29文史漫谈 | 南明往事:亡于权力分配
“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挤出了镜框以外,成了道地的哈哈镜。”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5/07文史漫谈 | “女人何故属男人”
聂绀弩坚信“人类的愚昧不会是永久的”,“未来的女性将不再柔弱,我们的女同胞的受难与死亡也许是最后一次”。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3/08文史漫谈 | 侧近政治与精神阉寺
沈从文先生有意提醒我们,精神阉寺并没有随着古典的终结长久缄默,它的间歇性发覆要求人类对避免成为文明的齿轮保持警醒。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2/25重读《阿Q正传》:用哪只手打?
阿Q这个人物形象,早已具有了超时代甚至超民族的意义。《阿Q正传》的确表现了中国人的某种“国民性”。
来源:《文艺争鸣》 | 王彬彬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