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帅:棉田上的红日
1959年6月,豫西大地已经酷热难当,陈梦家(1911年-1966年),这位著名的新月诗派诗人、考古学家,在作为“右派”被下放劳动数月后,终于被批准用他了解的乡间土话写下一段段唱词——将革命历史小说《红日》改编为豫剧剧本《红日》,且可计入工时。
2024-08-15
-
王继军:无愁河里的一愁——纪念黄永玉先生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2009年开始在《收获》刊发。
2024-08-14
-
《晨报副镌》“爱情大讨论”始末
百年前的现代中国,曾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大讨论”。
2024-08-13
-
《中国的一日》:危机年代的中国叙事
原标题:危机年代的中国叙事——以《中国的一日》为中心的讨论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受到高尔基“世界的一日”的启发,邹韬奋、茅盾等人发起了“中国的一日”全国征文活动,征文内容以1936年5月21日为限,涵盖这一日的“天文,气象,政治,外交,社会事件,里巷琐闻,娱乐节目,人物动态”,甚至包括各地“风俗,习惯,迷信,等等怪异事件”。
2024-08-12
-
夏晓虹:我所认识的林文月先生
知道林文月先生的名字,大多因台大望月楼的传说而起。
2024-08-09
-
重读《杜晚香》:“遗托邦”状况
原标题:“遗托邦”状况:迟到的《杜晚香》 1979年5月16日,刘心武到北京西郊友谊宾馆看望丁玲并向她约稿[1]。
2024-08-08
-
她和他和她——浅谈王世襄
编者按:王世襄(1914年—2009年),知名文史学者,文物收藏家、鉴赏家。
2024-08-07
-
戴燕:“反正我们是女人吧” ——读《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说来是上个世纪的事。
2024-08-06
-
陈建功:宗璞大姐二三事
和宗璞大姐相识,已有44年之久。
2024-08-05
-
自由的真与伪:鲁迅1933年杂文里的萧伯纳间奏
爱尔兰裔英国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1933年2月访问上海,在鲁迅《伪自由书》和《南腔北调集》里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投影。
2024-08-03
-
【温故】七月,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
编者的话 七月初,董晓回忆父亲董健的文章《尴尬一代的读书人》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难得的亲属回忆录,也有人对代父自省表示怀疑。
2024-08-01
-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日左翼阵营的一段上海往事
尾崎秀树的一篇遗作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出版的《日中文化交流》月刊上,发表了尾崎秀树先生的文章《夏衍先生—一九三〇年代的中日交往》,此时,正值我祖父第二次率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日期间,这篇文章是尾崎在一年前写的,结尾处写道,“尽管已是八十二岁高龄,夏衍先生那超越壮年的气魄却仍然没有改变,我由衷期盼着能在东京再次见到先生……”。
2024-07-31
-
乐黛云:燃我以火焰,润我以溪海
自1992年进入乐门跟随乐老师读硕士,读博士,学比较文学,教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
2024-07-30
-
1936年:上海“神行太保”奥运行
欧文斯与周余愚在柏林奥运会上的合影 周余愚(左一)在柏林奥运会开幕式上照片由周明辉提供 2024年巴黎奥运会,于7月26日开幕。
2024-07-29
-
经典作家专刊——丁玲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2024-07-26
-
外国“好汉”爱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仅北京市范围内的长城就有520.77公里。
2024-07-25
-
走向人群: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中的《论语》资源
1930—1940年代,废名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从“崇拜西洋艺术家”[1]到讲求“民族的自觉”[2]之转变。
2024-07-24
-
华罗琛:我所认识的张伯苓博士
译者按 此文作者是我的波兰祖母华罗琛(露存),西文名字Stéphanie Rosenthal。
2024-07-23
-
束沛德:做一个称职的文学组织工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从它的前身——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成立之日(1949年7月23日)算起,至今已走过了近75个春秋。
2024-07-22
-
“通心”:社会主义文学的开会书写
作为一种特殊概念,“社会主义文学”通常指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特殊阶段的文学历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它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202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