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丁玲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经典作家专刊——丁玲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毛泽东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写道:“纤笔一枝谁与似”“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指向的就是丁玲兼具作家与革命家的双重身份。 她的早期短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一种非常“摩登”的姿态,将个人情感与现代主义创作尝试相结合。1931年,以农村水灾为题材的小说《水》发表,次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不难看出,是文学与政治共同促成丁玲在19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向左转”,她的转向也昭示出无产阶级文学新的方向。作为第一个到达延安的作家,丁玲将底层生活与个人趣味结合起来,先后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夜》等名篇,1948年,又创作出长篇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今年是丁玲诞辰120周年,本刊特邀学者王增如、熊权撰文,重新勾勒作家丁玲与革命家丁玲血肉丰满的一生,深情怀念她的为人为文。
——编 者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手稿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著,光华书店,1948年9月初版本
湖湘有女耀高丘——从传统走来的“革命人”丁玲
□熊权
从五四时期大胆书写女性苦闷到“左转”以来先锋言说革命运动,丁玲往往被视为激烈的反叛者。鲁迅却将她纳入屈原以来的湖湘历史文化一脉,颇有眼光。丁玲的故家是湖南地方上有名的书香门第,她的众多家族前辈,包括至亲的父舅叔伯等都走读书取仕之路,属于传统士绅阶层。左翼革命文人以叛逆、反抗的姿态,做了“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然而身处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臣”的等级可以被连根拔起,“子”的血脉却斩而不断、积淀于文学与思想。丁玲的大半生沉浮于共产革命浪潮,始终无法脱离早年的生活经验与家族文化底蕴。随着世易时移,她在生命不同阶段时时回顾家人家事,丰富了笔下的文学世界。正如鲁迅说自己是脱胎旧阵营的“中间物”,丁玲也是从传统走来的“革命人”。【详细】
2003年,导演乔梁执导,张彤领衔主演的电影《贞贞》上映,该片根据丁玲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改编,图为电影剧照
《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著,远方书店,1944年3月初版本
1955年,画家红叶(董洪元)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绘制的连环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与年轻人谈创作、谈生活
——记一九八四年丁玲等老作家与青年作家史铁生、邓刚、唐栋的会面
□王增如
1984年春节前后,丁玲为了准备在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读了一批青年作家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迷人的海》《哦,香雪》《兵车行》等。她常常手不释卷,激动不已。我就听她说过:“铁凝是棵好苗,照这样写下去,将来是个大手笔。”“史铁生很了不起,他对延安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超过了我们这些老家伙,我在延安生活了那么多年,但写不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最让她着迷的是邓刚的《迷人的海》,她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迷人的海》不仅写了人与自然,而且写了一老一小两个“海碰子”的隔膜与亲情,这两个艺术形象过去从未出现过,充实了新中国文学典型的长廊。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丁玲散文选》时,希望她写一个前言,丁玲在这篇前言中一点也没有谈自己的作品,从头至尾说的都是《迷人的海》。【详细】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第四次文代会期间,丁玲(前排中)与原中央文学研究所部分作家合影 (王增如供图)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