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七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 98岁诗人灰娃现场领奖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张中江   2024年08月15日18:09

8月14日下午,2024中美诗歌节暨第七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举行。中国诗人灰娃和美国诗人珍·赫什菲尔德(Jane Hirshfield)荣获本届中坤国际诗歌奖奖项。典礼现场,来自中国和美国的80余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出版界、艺术界人士齐聚此次诗歌盛典。中国诗人灰娃以98岁高龄,亲临现场接受领奖。颁奖典礼由北大中文系教授姜涛主持。

据介绍,本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设中国诗人奖与外国诗人奖两个奖项。其中,对用汉语写作的诗人的评判标准重点在于其独创性,并且要达到较高的思想和艺术维度,具有突出影响力和终身成就的考量;而对国际诗人的评选条件则注重其作品的中文译著对中国当代诗歌是否产生重要影响,且作品具有深刻内涵,并享有较广的国际声誉。从众多诗歌名家中脱颖而出的获奖者,将获得奖金,从而助力其诗歌事业的传承。

本次活动由中坤诗歌发展基金主办,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俄克拉荷马大学国际研究学院美中关系研究所担任学术支持单位,由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支持单位。

灰娃是当代诗歌创作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是人类精神自救的一个奇迹。她在年近半百之际,开始了诗歌创作。在40余年的时间里,她把故乡、革命、现实、内心的挣扎、灵魂的独语尽情地书写下来。在书写的过程中,她焦躁不安的情绪得到了安抚,困扰多年的精神疾病得到了救治,灰娃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她的经历以及诗歌写作的神奇性不经意间成为了“灰娃现象”,形成了一道传奇的风景。向人们昭示着在任何年代里,即使微不足道的个人也可以通过诗歌挣脱现实的桎梏,找到灵魂的栖居之地,完成精神的自我拯救。尤为可贵的是,在她九十多岁高龄时,她仍有饱满的激情坚持写诗。

评委会在给灰娃的授奖词中写道:灰娃的诗,源自她生命中的疼痛和对这种疼痛的平复。她的创作是自发的,她把故乡、革命、现实、内心的挣扎、灵魂的独语尽情地书写下来,融汇了对自然的感悟、对历史的思考,包含了深沉的智慧。

“诗歌是一些‘小东西’,可以放在口袋里,也可以存放在心灵之中。然而,路过的旅行者的‘渺小’却能唤醒并改变他们周围山脉的‘广大’”。这是美国当代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珍·赫什菲尔德(Jane Hirshfield)对诗歌的定义。

赫什菲尔德曾荣获美国唐纳德•霍尔-简•肯庸诗歌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洛克菲勒基金奖、美国诗人学会奖金,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奖等多项奖项,并曾当选为美国诗人学院的理事,被选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领域拥有较高的成就。

她的诗学冲破了英美诗歌的封闭堡垒,扎根于她自己的生命经验。佛禅思想与中日古典诗学是赫什菲尔德诗学的重要源泉,更且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方式。她的诗融入了敏感复杂的现代心智,或者说贯通了西方传统的内省和启示性。她熟读李白、杜甫、王维、和泉式部、芭蕉等中日古典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一直孜孜不倦地向英文世界翻译引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角度与方式。她的作品生活在事实与想象、欲望与失落、无常与美丽的交汇处——所有这些维度构成了我们共享的存在。因此,她也说“诗是对存在的澄清与放大”。

近些年来,赫什菲尔德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和生态保护,被誉为在诗歌、科学和生物圈危机交叉点上工作的诗人。

评委会在给珍·赫什菲尔德(Jane Hirshfield)的授奖词中评价到:作为自然世界与我们复杂内心生活之间联系的敏锐观察者,她的作品是现代英语中将情(qing,深厚的人类情感)和境(jing,我们生活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的典范,在这种无缝的连续体中,两者彼此塑造。通过这两种元素的相互作用,赫什菲尔德创造了这样的诗歌:人类的洞见(情感和思想)主要作为境的延伸而出现,树木、河流、石头或一只鹿——这些都被仔细观察并以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动地带入我们的视野,成为通向我们内在生活更深理解的入口。

8月14日下午的颁奖典礼结束后,还在北大中文系举办了一场中、美诗人之间的诗歌对话。中方出席对话的主要嘉宾有:陈晓明、西川、张清华、孙晓娅、周瓒、姜涛、黄怒波等,美方出席对话的主要嘉宾有:刚刚获得第七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诗人Jane Hirshfield珍·赫什菲尔德,Christopher Merrill克里斯托弗·梅里尔,Jonathan Stalling 石江山,Shin Yu Pai白欣宇。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主持。对话的主题围绕“诗歌的当代性、公共性及内在边界”展开。

本次获奖的诗人灰娃,是中国诗歌创作躬耕不辍的践行者,她笃定地秉持着自己的诗歌观,创造出神秘瑰奇的生命境界,实至名归。此次获奖,是中国诗歌界对她的终身成就的肯定和褒扬。珍·赫什菲尔德的获奖,则进一步显现出“中坤国际诗歌奖”这一民间奖项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以及与国际诗歌界的良好沟通。

此次颁奖典礼的成功举办,为推进中国诗坛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均提供了积极助力。

2017年起,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手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The Universty of Oklahoma)举办了首届“中美诗学对话”系列活动。提议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奇数年份在美国,偶数年份在中国举办,邀请两国诗人与批评家共同讨论中美诗歌现状与历史,促进大国诗歌的交流互动。2017年赴美访问的诗人学者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理论批评家王光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西川。2018年第二届在中国举办,来自美国的诗人有贝内特·沃顿(Barrett Watten)劳拉·穆伦(Laura Mullen)、艾莉森·艾德勒·汉芝·库克(Allison Adelle Hedge Coke)、金咏梅(Myung Mi Kim)、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中国诗人西川、于坚、王小妮、王家新等。2019年第三届中美诗学对话活动在美国中部的密苏里州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阿肯色州大学等地巡回举行,中国诗人舒婷、陈仲义、臧棣、孙晓娅赴美代表参加。

多年来,在中坤诗歌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学术研究、研讨和交流工作,对中国诗歌的推动起到了正面的引领,担负了提升学术高度的责任,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次中美诗歌节将围绕颁奖典礼、诗歌对话、文化考察、诗歌朗诵四大板块,分别在北京和陕西吴堡两地开展。北京活动结束后,与会的中、美诗人还将走进辛庄课堂,与辛庄课堂联合创始人张维迎和黄怒波,以及陕西当地的诗人,在黄土高原的陕北村庄,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与诗歌朗诵会。朗诵会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娅主持。

“中坤国际诗歌奖”是中坤诗歌发展基金设立的一个国际性诗歌双年奖项,是中国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面向国际的民间诗歌奖项,现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

“中坤国际诗歌奖”倡导诗歌中深切的人文关怀、批判精神和思想维度,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促进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获奖者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聘请具有广泛影响的海内外专业人士组成评委会,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产生。

本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评审委员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担任名誉主席,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诗人、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孙晓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黄怒波和俄克拉荷马大学大卫·L·博伦国际学院的院长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等9位学者批评家组成评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