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按内容
按标题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直播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新作谈 | 路内《关于告别的一切》:我们无法道尽一切
“我想,所谓一切,也只是一个虚指,它似乎意味着,我们无法道尽一切。”
新作谈 | 杨典:恋人是一枚不可理喻的反逻辑晶体
“恋人在我们心里横行,完全就是一个哲学状态,而不是身份。谁在爱,尤其是在爱中失败与遗憾,谁就会是恋人。”
林白:《北流》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
“《北流》这个容器可以随意放大和收缩,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无穷无尽地疏下去。”
万玛才旦:写小说是比拍电影更纯粹的创作
电影创作和小说还是不一样的,电影要考虑面对不同文化语境的观众时怎么能把故事讲明白,但写小说时我就没有这么多顾虑,只要完成自己的表达就好。
诗人心里住着适量的天真、自然和爱
7位诗人生活环境迥异,诗作风貌不一,或平实日常,或活泼诙谐,或偏重哲思,或大胆先锋,多角度地展示了青年诗人对生活和诗歌写作的认知和实践,显现出多样化的精神气质。
楼宇烈:中国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
在新作《中国的人文信仰》中,楼宇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
一篇成功的作品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金理:文学需要同代人的嘤鸣激荡之声
“文学尽管是‘个人的事业’,但同样需要同代人的嘤鸣激荡之声,相互应答、分享、承担和创造。在比较理想的文学时代里,作家和评论家应该建立起一种同时代的合作关系,互相砥砺、互为激发、共同成长。”
陈楸帆谈人工智能与科幻写作
“到了智能时代,机器与算法远比我们人类要更了解自己,包括如何产生幸福感,不光是神经递质与感官层面的刺激,也包括通过语义分析揭示无法被意识到的潜在情感结构。但是这样被计算出来的幸福感是否真实,或只是一种幻觉。”
林少华:有灵性的文学翻译翩翩起舞
“文学翻译是艺术,是语言艺术,有灵性的文学翻译翩翩起舞。而对于艺术来说,所谓正确、精确并不总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重构审美信息。”
韩少功:人生就是反复修改的过程
韩少功的《修改过程》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也写出了一代人的喧嚣与静寂、落差和起伏。
喻向午、尹学芸:情感是小说的魂魄
“文学的作用之一就是捕捉人性的温暖与光。‘发现’是一个有意思的事,人对世界知之甚少,对同类其实也一样。”
周晓枫:我不追求讨好所有人的写作风格
“不管对别人来说,散文是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对我来说,几乎是具体的怀抱:辽阔而深邃,复杂又纯真。”
徐贵祥:塑造不一样的英雄形象
“我们不缺乏英雄,我们缺乏对英雄的认识、理解、保护,所以我要通过我的文学作品,去认识、去赞美、去传颂英雄,去弘扬这种英雄精神。”
余华谈枕边书
“我就喜欢鲁迅作品中的速度,他的速度不仅存在于叙述中,叙述非常地快,迅速,同时也存在于阅读中,你能够一下子就进入了,感到就像是一把匕首插进来,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
贾平凹:写作既是安妥灵魂的事,有时也是在排毒
“写作既是安妥灵魂的事,有时也是在排毒,排不正常社会的毒,排自己身上的毒。我有时想,真正的作家都是天赐神授的,都是有使命的。”
傅逸尘:建构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或批评文体
“批评的目的肯定不在批评本身,也包括阐释,它们的本质意义是建构,积极介入甚至引领文学创作,并成为文学创作有机的一部分,这才是它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李修文:人间机缘翻滚不息,世界绝不到此为止
“文学是我们困顿之时的一面墙,告诉人们此刻感受到的苦难和幸福,都曾有人尝到过,疫情也无非是亘古以来的灾难换做另外一种面目来到了我们身边。”
苏童:我的读书生涯
“一个作家的作品会改变,是因为影响写作的因素都在不断地改变成长,在新陈代谢之中。在一切都不稳定的情况下,创作也是另外一种面貌,永远都有新的呼唤,新的诱惑,新的拒绝,新的追求在产生。”
邵燕君:“写作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
“我们平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大多数普通读者是从外面看,就像观察一件衣服的色彩、样式、纹路等,但是作家会‘看里面’,仔细观察这件衣服的裁剪、针脚等,而这些技巧,是可教的。”
马兵:高校学者的创作要预先经历个人学术理路的检验或过滤
“在某种意义上,小说之于进行文学创作的批评家而言,依然提供的是一种与评论类似的权威知识的构型。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批评家在从事小说创作时,大多都有较为明晰的一个文学观念上的逻辑起点,以呈现其心目中好小说的品貌和文类样态。高校的学者作家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即他的创作有时要预先经历个人学术理路的检验或过滤。”
郭冰茹:学院品格与文学审美
“我觉得理想的写作是能够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促使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写作。学院派作家的写作可以在知性和智性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叶炜:重合多种身份恰恰是创意写作从业者的理想状态
“就写作环境而言,我感觉理想的写作一定是可以自由探索的;就写作心态来说,理想的写作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就作品而言,理想的写作应该是既能继承传统,又有现代精神,内容既有独到之处,手法又新颖别致,精神上独上高楼,思想上喜闻乐见。总体上说,是生活、知识、思想和价值观的有机体。”
李海鹏:比起绝对化的划分,写作与研究要复杂生动得多
“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并非这么截然,它们比这样的判断复杂、生动太多了,这也是它们极富魅力和挑战的原因。”
蔡东:理想写作给予我创造的隐秘快乐和心灵宁静
“理想的写作滋养心性也有益现实生活,她给予我创造的隐秘快乐,同时也应该让我的心变得更安静。”
朱婧:栖身学院的写作仍渴望各种声音的对话和交流
“重拾写作就是以个人的十年之变回到变化的文学现场,自然会面对着个人写作的自我调整,但我认为这种调整和过去的写作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是所谓的‘旧我生新我’,是一条写作的延长线。”
张怡微:不要放弃写作,此外别无他法
“因为我很努力,所以我知道我和天赋型作家的距离,是努力无法达到的。我只能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做准备。实现可持续的写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要放弃写作。”
房伟:学者从事创作,也要将小说“写得好看”
“好的历史小说,必须有两只翅膀,一只是真实性,一只是想象力。所谓‘历史的缝隙’,就是关注大历史下普通人生活的细节,从中窥视到长时间段历史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将真实性与想象性结合。”
飞氘:理想的写作是能够持续发生的写作
“理想中的科幻文学就是那种看了之后让读者大呼‘这是只有科幻文学才能做到的’或‘科幻文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作品。”
郑军:他写科幻重“科”,志在“把科学变成主流文化”
“对于国内很多科幻作家来说,写科幻是看重其中的‘幻’。而我写科幻,是看重其中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