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现代中国”的“误读”——鲁迅之孟子观
引言:被遗落的“拼图” 鲁迅研究历来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显学,而鲁迅与儒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成为学者们孜孜以求、力争突破的重点。
2024-02-26
-
【龙年说龙】有文化的中国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2024-02-23
-
王蒙:父亲母亲的罪与罚之后
父亲王锦第,字少峰,1947年去解放区的时候还用过王曰生的名字。
2024-02-23
-
殳、剑或匕首:要有怎样的一种战士?
1907年,26岁的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发出震撼人心的一问:“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1]从那时起,对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呼唤与寻找,以及用文学方式进行的思考与塑造,就成为贯穿鲁迅一生思想与写作的重要话题之一。
2024-02-21
-
周松芳:顾颉刚广州宴游记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自谓其流连诗酒,很多是出于工作需要,比如1944年在重庆时,每月四千元的《文史杂志》主编费,便基本用于跟作者在餐馆见面谈稿子了。
2024-02-20
-
钱玄同:新思潮的摆渡人
钱玄同去世半个多世纪后,他的文集才得以出版,那已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记得我曾帮编者请张中行先生为文集写过序言,那是篇很好的文章,文字有着古朴之气。
2024-02-19
-
雷锋的六个春节
雷锋尽管只度过了22个春节,但是他却深深扎根于一代代中国人的人生记忆中。
2024-02-18
-
爱因斯坦在上海
爱因斯坦在上海 曾经在手机上刷到作家莫言的一个视频,他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会不会低调,说不定我会非常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已经被实验证明,这个定理就存在,存在宇宙里面,谁如不服你也来一个……”莫言的这段话,不由让我想起了与上海有过两次相遇的爱因斯坦。
2024-02-08
-
林贤治:王得后,从研究室到十字街头
一、拱廊:通往“立人”之路 五四过后,学界颇有人提倡“踱进研究室”,意即把研究室当作动荡时代的一块飞地。
2024-02-07
-
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初探
一个小的专业,却受大大的重视 古籍是什么?整理古籍的意义何在? 我先破题。
2024-02-06
-
李泽厚的“冷冻头颅遗嘱” 已执行,人生最后震撼的感叹号
李泽厚八十岁生日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首次向外披露了自己的“冷冻头颅遗嘱”,他说: 我不会有墓志铭。
2024-02-05
-
程永新忆程德培: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程德培和程永新 2023年9月28日,我与几个朋友相约聚会,傍晚6点37分,收到德海发来的微信:德公走了。
2024-02-04
-
“让我来为国家赶赶工作吧”——回忆沈从文先生
几十年来我一直想写这个题目,因为我在24岁那年被推荐给沈从文先生画图时,还完全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2-02
-
孙郁:鲁迅对于新学人的警惕与质疑
一 现代性的理念是被新知识人构建起来的。
2024-02-01
-
【温故】一月,在旷野里,在繁花里
编者的话 2024年第1期的《人民文学》刊载了柳青佚作《在旷野里》,这部长篇手稿蒙尘数十载,终与读者见面。
2024-02-01
-
经典作家专刊——钟敬文
“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 ——钟敬文小传 □严曼华 “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这是我国著名民俗学者、教育家、诗人钟敬文曾用以自勉的诗句。
2024-01-31
-
重读《伤逝》:爱与永恒,更新或者重复
原标题:更新或者重复 ——论鲁迅小说《伤逝》中的爱与永恒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不同于一般之处,在于其关涉一系列灵魂性的主题。
2024-01-30
-
1949年,是谁邀请老舍回国?
原标题:老舍回国邀请函实考 1949年4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致老舍信函,现藏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 无论从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还是从作品的国内外影响力上看,老舍都堪称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024-01-29
-
雪藏七十年后面世 柳青遗稿有着怎样的断舍离?
柳青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出版过《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3部长篇小说。
2024-01-26
-
《青海湖》2024年第1期刊发昌耀两篇未刊稿
昌耀未刊稿(二题) 昌 耀 在理发店的一次历险 *题目为编辑所加 下面,我要讲到的事件,我至今印象深刻,让我隐隐感到人性的卑怯与无能,以为可比之于一次历险。
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