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有文化的中国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中国龙,凝聚了古人在漫长历史长河里关于想象的智慧。这一造型不仅从美学上为中华文明所独有,也承袭数千年,表征着古典社会的政治哲学,融入到波澜壮阔的文化血脉,更扎根于传统与现代文学的方方面面。适逢又一龙年,中国作家网持续推出文史特辑“【龙年说龙】”,从汉字演变、典籍整理、名著经典、文化记忆等多领域选择文章多篇发布。现将特辑文章归纳汇总,以飨读者。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 陈泽宇
【龙年说龙】
“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这是金朝皇帝完颜亮年轻时写下的《书壁述怀》。完颜亮平生有三志,即:“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得天下绝色而妻之”。在诗中,他以龙喻己,不得志时蛰伏,与蛤蟆同伍,一旦养成锋芒,将“震山河”。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想象出来的动物,直到唐宋时期,龙究竟长什么样,说法仍纷纭……【详细】
【龙年说龙】
《太平广记》引《三秦记》:“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小小的鱼儿历尽千辛万苦也能变成龙,这既浪漫,又励志。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不被今人所见的生肖,对此,前贤给出理由:“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将雨,则吟其声如戛铜盘,涎能发众香,其嘘气成云,反因云避身,故不可见。”尽管难识龙之真面,好在自古以来对于龙的记载很丰富,与龙有关的作品也不少,诗词歌赋、书画器物乃至建筑雕塑,虽不见得包罗万象,也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一些成语为例,形容某人精神健旺,我们说龙马精神;期待儿女学有所成,我们说望子成龙;表明威武雄壮,我们说龙腾虎跃;比喻才华出众,我们说龙跃凤鸣;凸显声音洪亮,我们说龙吟虎啸;事情吉利喜庆,我们说龙凤呈祥;车马往来不绝,我们说车水马龙……龙年将至,必须道一句“龙年吉祥”!【详细】
【龙年说龙】
《神农本草经》就记录了龙,还把龙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龙,从那时开始,立于本草,绵延下来。
在古代医药学家的记录中,龙,作为药草治疗疾病的作用是明显的。
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说龙骨“生晋地川谷”。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龙被列在鳞部第四十三卷,为鳞之一,龙骨、龙齿、龙角、龙脑、龙胎、龙涎等的形状、性质、功效、用法,全详细列录。【详细】
【龙年说龙】
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两个“龙”拼合在一起的“龖”字。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把它解释成“飞龙也”。《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许慎所作,这说明汉代人已经开始使用“龖”字。
而从“龍”到“龖”的变化,也印证着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解不断深入。
有人提出,甲骨文的“龍”字,几乎完全与“龙星”星宿的排布一致。《周易·乾卦》,讲到“龙星”的六种形态,而这六种变化的“龙星”星象与时节韵律相关,因此古人认为“龙”兼阴阳,而《说文》收入的“龖”字,就是能阴能阳的“龙”,在“飞行”过程中,实现“阴阳”转换之貌。【详细】
【龙年说龙】
遗憾的是原本《玉篇》“龙”部残缺,似乎无从探晓原本有没有“龘”字,但其实是可以推考的。公元8世纪左右的日本学者空海,曾据原本《玉篇》等材料编纂过一部中文字书《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辞书。通过与原本《玉篇》残卷对应部分的比较来看,《篆隶万象名义》的部目次第与原本《玉篇》完全吻合,几乎就是原本《玉篇》的删节版。《篆隶万象名义》“龙”部收字6个,最后一字是“龖”,不仅没有收宋本《玉篇》“龙”部最后一字“龘”,连“龘”字前面的一个字“(见上图)”也没收。【详细】
【龙年说龙】
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自创造最初至今依然使用的象形文字体系。“龙”字作为出现最早、应用历史最长的汉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春节期间,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送“贺新春 识龙字”卡片,展示“龙”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至楷书的演变历程。【详细】
【龙年说龙】
龙王庙有两怪:一是制服不统一,有的着龙袍、戴梁冠,有的穿僧服;二是龙头人身,与龙的造型不同。
这是因为,龙王来自印度,因误译与中国龙混为一谈,致定位艰难。在古代,梁冠的梁数标明官职高低,可龙王庙中塑像,品级高低各异,有的还戴着自汉朝灭亡后皇帝专用的太平冠……
龙王不是龙,但搞错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龙,只好承担起旱涝之责。【详细】
【龙年说龙】
纵观整部《西游记》里,“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皆有龙王。这其中级别最高的当属四位“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北海敖顺、南海敖钦。次一等的,是偏居大小江河里的龙王(譬如洪江口龙王)。最低一等的,是只能管辖一口井的“井龙王”:“比不得那江河淮济的龙王,飞腾变化,便有宝贝。我久困于此,日月且不能长见,宝贝果何自而来也?【详细】
【龙年说龙】
虽然都是龙的传人,但一说起龙,脑海中难免浮现出的是那个头角峥嵘、张牙舞爪的形象。事实上在古代笔记中,提及此君,也多半让人头疼,好斗是肯定的,仗着自己能呼风唤雨,十分傲娇,不是消极怠工,就是神通使过头。
然而晚清学者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的一番总结,算是客观公允,“龙与蛟之为利害,相去悬殊矣,蛟有害无利者也,龙降泽于民,为利甚溥,有时激之亦能为害,然非其本意也。”说白了就是龙绝对是人类的好朋友,就是喜怒无常,一旦惹急眼了它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但甭管闹出多大的乱子,却并无主观恶意。【详细】
【龙年说龙】
喜欢《西游记》的人,对里面能够兴云降雨的龙王肯定不陌生。
需要注意的是,龙王与我们所说的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有区别的。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神龙,而是融合多种文化产生的一种人格化地方神。就像《西游记》中时常出现的土地神、山神,是管理一方的小神,司水的各种龙王,在神界的地位也不是太高。龙王须听玉帝调遣,稍有差池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将动物的龙人格化,变成具有人的情感的龙王,有一个过程。【详细】
【龙年说龙】
江南地名中还有许多看见龙的故事。如果上述的龙都是“龙子”,在苏州的地名中还有看见“龙女”的“苍龙巷”,讲的是那位看见了龙女,然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千里迢迢“传书救龙”并与龙女终成眷属的柳毅,这是《柳毅传书》里的故事。还有很可能一下子出现五条龙的“五龙堂”,讲的宋淳熙十年,知府耿秉祈雨时看见小龙现身,第二天果然大雨的灵异故事,后来,这里的庙宇被敕封了五条龙的神位,此后,在此祈雨,必得响应。这一条见于卢熊《苏州府志》。【详细】
【龙年说龙】
龙的造型,集中了古人们无尽的想象。传说龙生有胡须,当年黄帝乘龙飞升,一众小臣攀着神龙的胡子,想跟着上天,结果天没上去,倒是把龙须拽下来不少。常说龙颜大怒,不知神龙被拽胡子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番心情。
胡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古代男性的“标配”。在古代,胡须可能带来杀身之祸,也可以成就“美髯公”之名。古人蓄须,本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成就了胡子的百变造型。
看似没什么用的胡须,折射着古今的观念变化史。龙年到来,也说说胡子的故事。【详细】
“文史特辑”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