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人:偶遇作家曲波
1978年1月4日下午,中学同学高君平约我跟他搭伴儿回家过春节。当时,他在八机部(即农机部)部机关工作,自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搬到邢台后,八机部的核心机构就从北沙滩搬到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原址(现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址),离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不远。高君平告诉我,明早八机部有接领工资的车路过北京站,搭上车,我们就不必挤公共汽车去北京站了。
第二天早晨六点多,我来到八机部的汽车队,很快就搭上车。冬天,北京天亮得晚,汽车在充满灰色晨雾的道路上缓缓行驶。到北太平庄附近时,上来一个男性长者,高君平和他打过招呼后,马上给我介绍他是作家曲波,或许高君平觉得学中文的人跟作家很容易谈得来。果不其然,时任八机部党委书记的曲波,像我也是他的部下一样,面对我们四五个人侃侃而谈。他说,作为杨沫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他刚从巴基斯坦归来……
我自幼喜欢文学,受刘绍棠、王蒙、邓友梅等北京几位青年作家的影响,一心想当个作家。读中学那会儿,我参加过学校的“文艺爱好者小组”,认真读过萧殷的《给文艺爱好者与习作者》一书,后来还考取了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直到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依然保有当一名作家的念头。不过我对当作家需要哪些条件,始终懵懵懂懂,特别希望认识一些作家,当面向他们讨教。1972年10月,我在山西见到了作家马烽、西戎、胡可,在陕西见到了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但当时专注于收集编写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素材,没机会向他们讨教如何从事文学创作。这次偶遇作家曲波,令我喜出望外:曲波于195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轰动大江南北,他构造故事的能力令我十分佩服,我特别想知道他是怎样塑造杨子荣、少剑波、白茹(小白鸽)、座山雕这一文学群像的?书中那些生动的故事,又是怎样构造出来的?
我唐突地打断他谈出国访问的兴致,问道:“曲波同志,请您谈谈文学创作可以吗?”他对我的冒失之举毫不介意,答应了我的请求。汽车走走停停,其间不断有人上车,他顾不得跟刚上车的人打招呼,一直在和我说文学创作的问题,从北太平庄到西便门,再到宣武门西街,最后到北京站。他对我说:“我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典型。我十七岁加入人民军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胶东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东北的剿匪斗争,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林海雪原》就是根据我在东北参加剿匪斗争的亲身经历写的,书中的杨子荣、少剑波等几个主要人物,原本在我的脑子里有原型,加之平时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靠着可怜的文化程度,就写出了这部作品。我不懂文学创作理论,听同行谈文学创作时,经常提到如下几点:搞文学创作的人要喜欢阅读,要喜欢听人讲故事,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在日常生活里,要注意多观察,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观察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包括他们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音容笑貌、为人处世等。此外,不要太相信天分,既然想从事文学创作,就要勤于练笔。只要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努力,终会有所成就。”
曲波讲得既中肯又到位,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虽然后来由于多重原因,我没能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但曲波的衷心教诲,值得我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