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4年7月总第二十五期,让我们一道走进刘庆邦的《花灯调》。(本期主持人:虞婧 聂梦)
刘庆邦1951年出生于河南农村,在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1960年,刘庆邦九岁,“我爷爷饿得双腿浮肿,一摁一个坑……刘庆邦回忆说,幼时小伙伴们谈论理想,期盼的是“天天吃白菜蘸蒜”“要是当了大官,路东边这条路上的粪都归我”。“我跟两个姐姐说我的理想是家里经常有馍,想吃就可以随便拿一个。我说的馍还不是白膜,是杂面做的,一抓就黏手的那种黑馍,但我当时觉得这个馍能随便吃,就很不错了。对于我这个理想,姐姐们并不认可,她们说你把馍都吃了,别人吃什么?”[详细]
由作家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我的第13部长篇小说《花灯调》,是我必须写的一部书,不写就过不去。不是别人跟我过不去,是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于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步入小康和乡村振兴所取得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功绩,我愿意用一座丰碑和三个千年来概括。所谓丰碑,它不是石碑,是口碑;它不是建在土地上,是建在亿万人民的心中……[详细]
在《花灯调》中,刘庆邦好像有意绕开这一传统,而主动采用一种纯化策略——即有意避开或弱化乡村内部世界里的种种尖锐矛盾与冲突,而更多以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的主动作为、各级政府在政策、财力和物力上的大力支持等各种外部视角、关系及力量为核心依托或动力机制——从而一步步达成对于扶贫干部形象的塑造、对于种种新关系的建构,以及对预定脱贫主题的集中表达。这种侧重以高远村外部力量及关系为着力点推进叙事、建构关系、生成主题的修辞实践,恰好与国家层面上自上而下发起的脱贫攻坚运动,形成了一种互为参照、彼此阐释的颇有意味的“间性关系”……[详细]
小说讲述了驻村第一女书记带领高远村村民攻坚克难实现脱贫目标的动人故事,采用细腻的写实文笔,不仅描绘了亲历的农村贫困现实,揭示农民传统因袭性格,也写出了以扶贫干部为代表的新时代踔厉奋进精神。这部小说也体现了刘庆邦自觉的艺术经营效果,调动了一位资深小说名家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并结合新时代现实做了文体上的新探索,如塑造了第一书记向家明、转业军人周志刚等一批时代新人形象,在宏大叙事框架中加入了普通人的儿女情长、日常生活素材与地方文化风俗书写,丰富和深化了传统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我们着重讨论作家如何处理同时代现实经验、塑造有血有肉的时代新人以及创造现实主义小说新境界……[详细]
人与一部作品的相遇有时就是一个奇迹,比如刘庆邦与他的新作《花灯调》。刘庆邦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了,我还很少见到他对自己的一部作品如此的看重,如此的激动。从庆邦事后许多的自述与访谈可以看出来,《花灯调》是一部实现他理想的作品,不仅是创作理想,而且是人生理想。对庆邦这一代从农村走出去的作家来说,他们的人生理想就是不要再穷,不但自己不穷,还要家庭、家族不穷,家乡不穷,国家不穷。所谓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对他们而言,真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想,一种实实在在的渴望。[详细]
《花灯调》中,刘庆邦着力表现了驻村第一书记对老百姓的情感,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情感。小说中,刘庆邦写到了驻村第一书记6次痛哭流泪:申报项目被上级砍了后的不理解,加上重病后的委屈,哭得一塌糊涂;农民因为侵占自家土地不同意修路,做不通工作而哭泣……“人只重视流血,而不重视流泪,是不对的。用刀子随便在人的身体上拉一个口,都会有血流出来。而流泪不是那么容易,情感上达不到一定程度,你就是打死他,都流不出一滴眼泪。”刘庆邦说,小说中向家明多次哭泣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详细]
小说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了驻村第一书记女主人公向家明,她已经拥有了市检察院的工作,与丈夫恩爱贴心的情感,与父母姐妹其乐融融的生活,在城市与乡村,检察院与高远村,稳定发展与艰苦奋斗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她在千头万绪中挑起重担,在困难阻挡中依靠干群,在重病来袭时顽强坚守。您很注重向家明在不同的人物关系中,比如他与丈夫、父母家人和江书记等相处时,呈现出人物个性不同的侧面;又在她处理不同的难题中,从“走新路”、“闯新路”,再踏出“致富路”的过程中,挖掘出她“时代新人”的形象特质……[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