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鲁迅文学院推出多民族文学丛书

来源:文艺报  黄尚恩 | 黄尚恩  2016年11月16日14:41

鲁迅文学院近期组织推出了“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为了更好地推介这套丛书,鲁迅文学院近日举办了以“多彩的旋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实践”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出席并致辞。学术论坛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主持。

吉狄马加谈到,少数民族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取得进步。少数民族作家们重新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不可代替性,并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面对民族传统,在批判的视野下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中国作协长期以来关注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在鲁院举办了26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这套“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就是学员们创作成绩的集中体现。他们既执著于探寻脚下的土地,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观察外部的世界。众多优秀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多样性。

白庚胜说,这套丛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批评等多种体裁,呈现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多样化景观。它的出版对鲁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培训工作起到了阶段总结的作用。对于作家来说,作品是立身之本;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设来说,作品的出版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优秀少数民族作品出版的扶持力度。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学领域,要把作家创作、翻译出版、理论批评和文学教育等各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据介绍,“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主要是出版鲁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青年学员的优秀作品,鲁院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学员所提交作品进行评估审核,以保证丛书的质量。这一扶持措施,可能会与中国作协每年度推出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存在人员和作品上的重叠。因此,鲁院规定,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学员,如要参与到“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之中,出版的作品必须为其获得重点扶持的作品。

在论坛上,白描、张清华、刘琼、李云雷、刘大先、杨庆祥等评论家从这套丛书出发,就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的意义发表了看法。大家谈到,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以往学术界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神话、史诗以及那些经典的作家作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当下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我们得以全面把握中华民族文学蓬勃发展的面貌。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甚至有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气质俘获了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但是,评论家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会者还就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元素问题谈到,少数民族作家进行创作时,即使是用汉语创作,最好还是要具备一种母语思维,以便在语言上呈现民族性。然而,在写作的视野上要站得高一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标签式的“民族性”慢慢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少数民族作家要做的就是,掌握好“写出民族性”和“超越民族性”之间的辩证法,让民族性元素连通到普遍的人性。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王璇、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张亚丽,以及禾素、向迅、马绍玺、巴兰华、杭福柱等丛书入选作家也参加了论坛。(黄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