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这是一本作家需要的工具书

来源:文艺报 | 袁 瑛  2018年01月08日14:01

 

平常遇到的一部分讲写作的书,打开读的时候,恨不得用上我所有会的赞美词。可是,合上书便失望了。那些书里讲的东西,到落实到自己的稿纸上这一段距离,不知道长度,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打开哪个地图去查询路径。于是一本好书就处在“悦读”的位置,而仅仅是“悦读”的位置。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讲,他太需要一本可以指引他日常写作的工具书了。就像每个人都需要一本字典,因为你总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有字典在,不认识的字便不会对我们构成障碍。

但是可不可能有这样一本工具书存在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已经遇到这样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从文本到叙事》。

《从文本到叙事》,是叙事学研究学者、作家王彬在2017年5月新出版的一本叙事学著作。

这是一本工具书。

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写作的工具书。

当我写下这三个定语不断递增的句子,你可以察觉我对《从文本到叙事》这本书的欢喜之情。尤其是,作为写作者身份的读者对这本书的欢喜。这种欢喜,是对寻找到突破瓶颈的欢喜。就仿佛夜行之人,在稠密的夜色中,忽然见得一线灯光穿破夜色而来。

本书虽然是王彬对叙事学16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但我觉得它更大的意义是对像我这样的写作者提供了方法论。

如此书的书名所示,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作者所要讲述的问题是与文本、叙事、叙述有关。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叙事由叙述完成,那么这本书的核心问题便落在“叙述”这个点上。

叙述是文字行走的方式。

同样一个故事,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不仅在文本呈现上会有精彩纷呈的差异性,它最终传递给读者的情感力量也会是迥然不同的。

此处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和梁鸿的《出梁庄记》来揭示叙述者的不同而产生的文本差异。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由38篇单篇的文章组成,每一篇的叙述者都是由“我”来完成。这个“我”不是作者,是作者采访的对象。由38个不同的“我”来完成文本的叙述,读者的感觉是直接在听被采访者的采访。而由38个不同的“我”来完成文本的叙述,因为故意从“显”的方式省略了作者叙述者,而把作者这个叙述者处理成“第二叙述者”隐藏在整本书里,而使整本书以真实力量给人以巨大的冲击。虽然事情本来就是真实可感,可是作者选择的叙述方式,无疑强化了这种真实的力量。

梁鸿的《出梁庄记》选择了两个叙述者叙述的方式。一个叙述者是“我”,代表作者,另一个叙述者便是被采访者。全书一直是两个叙述者交替叙述,因此在文本呈现上,《出梁庄记》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比较更参差错落一些。而因为叙述者“我”被直接暗示为作者,而另一个叙述者是被采访者,这就在文本里呈现了主观和客观两种情感,而在这两种情感的交替出现的空隙里,读者的判断和情感有了比较大的生长空间。

这便是叙述与叙述者的不同在文本里产生的差异性。叙述及叙述者对于一个文本及作品的完成和呈现具有决定意义。叙述产生文本的开始、过程及结束,决定文本的完成度。而《从文本到叙事》一书正是依托于叙事学的理论基础,以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为分析蓝本,完成对小说的分析。王彬在《从文本到叙事》里提出了第二叙述者、叙述者解构、动力元、滞后叙述、漫溢话语等概念,为文学写作者解决文本叙述问题提供了支撑和依据。

再回到我喜欢此书的原因: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写作的工具书。不,简直就是说明书。我们都明白“说明书”的意义。那么,你明白了此书对于一个写作者的引导意义了吧。

比如,书的第9章“变异话语”讲“语感”。语感是写作者烂熟的一个词。但它对很多写作者来讲,也仅仅是一个烂熟的“词语”而已。说它仅仅是“词语”,是因为无法清晰又明白地界定“语感”的内涵和外延。

《从文本到叙事》讲“语感”,以定义概念、标明边界、举出实例的步骤,使语感的抽象意义具体化,也使得“语感”缥缈的意味变得可以捕捉、可以设计。

王彬先引了一段鲁迅小说《阿Q正传》及老舍小说《骆驼祥子》里的文字,分析其语言特征,接着告诉你语感的概念是“语言的感应能力”。如果分析止于此,那么这一本讲写作理论的书,不必冠上“叙事学”的名号。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背景下受俄国形式主义思潮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的,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引入中国。这门发轫于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理论研究,“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王彬是如何在“语感”这一概念中体现叙事学的理论特征的呢?叙事学特征的体现,赋予了《从文本到叙事》这本理论书写作工具书、小说说明书的功能。

作者提炼了创造、创作“语感”的三个路径:一是词汇的选择(即词汇的质地,使用何种质地的词汇);二是控制词汇之间的节奏(即句型,使用何种句型);三是不同句型的组合。

由此,你不仅知道自己在写作中如何塑造自己的语感,同时也知道怎么判断其他创作语感的优劣,既可以自己创作使用,也可以评价别人的文字。

作者王彬因为兼具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在形成他的叙事学研究成果的时候,总是选择创作者最熟悉又最迷茫的领域深耕。他如庖丁解牛一般,知道在哪里下手,就能给创作者以精准的提示。这也将作者的苦心展现得一览无遗。他仿佛是每一位在暗夜中摸索的文学跋涉者慈祥的长辈,希望为他们点亮一盏灯,希望他们在这束光亮的探照下走得稳当一些、顺利一些、迅速一些、清楚一些。

那么,拿起这本书吧,让这本书成为我们的案头灯、头顶月、心中光吧。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