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追求到文化记忆:春节剪纸习俗观念的演变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朝晖 2018年02月24日06:47
竹报平安(剪纸) 张朝晖
作为一年之首,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有春祭、祀祖、放鞭炮、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贴剪纸、吃饺子等众多习俗事象。贴剪纸是众多春节习俗事象中最富有艺术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的一种民间艺术。春节剪纸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具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造型艺术,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宗教活动、节日礼俗中较为常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装饰美化特点。
春节剪纸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窗花,就是春节剪纸常见而又重要的一种。窗花的题材内容一般为花卉、兽禽、吉祥用语、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迎春、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春节贴门笺(也叫挂笺、过门笺、红笺、喜笺、门彩等)习俗,由古时彩胜演变而来,彩胜是用彩绢或彩纸剪的一种避邪物。 《山海经·西山经》中所载西王母头上所戴的“胜”就是这类剪纸,“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 《后汉书·礼仪志》所记载的“青幡”也属于此类,“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幡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这些都是门笺的前身,其功能与立春窗花一样,是为迎新纳福之用。门笺样式多为镂空的锦旗形,一般贴于门楣或堂屋二梁上;图案多为几何纹,嵌以人物、花卉、龙凤等,并多与“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等吉语组合在一起。门笺图案一般与春联同时使用。
春节贴门神驱鬼的习俗盛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钟馗、尉迟敬德等门神剪纸形象,贴于门上起到避邪的作用。春节祭祀门神、户神、室神、井神和灶神也要用到剪纸,俗称“五祀” ,除了剪出各种代表形象进行摆贡外,还特意剪出一些马匹、供花等象征性物品。纸马,被视为可以联通人神,自古以来是过年必备之物,贴纸马送神也是古代我国大部分汉族居住地区流行的习俗。在我国西北如甘肃、陕西等地区民间风行年节贴钱马的习俗。剪一匹马背驮着元宝,这一组合图案有天马送禄、马上发财之意。春节贴财神剪纸则是塘沽及东北等地流行的习俗。
春节贴鸡、贴虎习俗也较盛行。晋王嘉《拾遗记》说尧时有贴公鸡习俗,“尧在位七十年, ……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 ”春节时在院内或窗上剪贴大红公鸡以辟邪求吉的习俗就由此流传了下来。 《荆楚岁时记》对南朝时流行剪镂五色彩鸡贴于门户的习俗有记载:“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山西省临汾至今仍保留有年节剪贴大红公鸡的习俗。唐代流行门楣上贴厌胜纸虎头的习俗,认为贴纸虎头可以驱邪镇宅。传说人死为鬼,虎专吃恶鬼,门楣上贴虎头,可驱离百鬼。山西、陕西一带民间于年节在门楣上粘贴剪纸虎头的习俗一直流传后世。春节除了上述贴剪纸类型之外,还有贴墙花、屏风花、炕围花等,题材多是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和吉祥语,用于祭神求福,迎新纳喜。
中国古代春节剪纸的内容具有多样而丰富的主题性,有迎春纳福主题,也有驱鬼辟邪主题,更有宗教信仰主题。内容有主题性,说明中国春节剪纸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同于纯粹以审美为主的艺术,具有丰厚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更多是反映它的创作和审美主体——劳动人民的生活观念、审美情趣和生存状况。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剪纸的造型元素千差万别,色彩运用各具匠心,剪纸类型多种多样,具有形式表现的多样性特征。
春节剪纸中还有一种招魂剪纸,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万物有灵和鬼神观念盛行之时,人们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和追求吉祥如意出发,把消灾纳福的美好愿望寄托于神灵身上,剪出所谓的吉祥辟邪之物并加以信仰崇拜。新疆阿斯塔那古墓葬群出土的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对花、对马、对猴、对鹿、拉手娃娃等式样,皆属于招魂剪纸,其作用在于慰藉亡灵、祭祀鬼神、表达亲人对亡者的心愿与祝福。“马”有“马到成功”“马保平安”“马上封侯”之意。“猴”被认为是保护神,意为辈辈封侯、加官晋爵。“鹿”也被视为是吉祥之物,起着保佑子孙繁衍的作用。“鹿”有福禄之意,象征着财富。拉手娃娃,在中国西北部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一带至今仍很流行,也被称之为“人胜剪纸” ,贴起来或插于鬓角,起辟邪、装饰作用。
上述可见,春节剪纸虽然种类繁多,但民间生命繁衍和长寿平安的意识深植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精神信仰根深蒂固。春节剪纸中既有群体认同的“集体表象” ,又有生命自觉的精神守望,更有拜物祈福的信仰观念。人们正是通过春节剪纸这种艺术符号,展现对世界本原和生命本体的体认。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剪纸是人类精神意识的载体,具有丰富的精神信仰价值和文化教育功用。
门笺 张朝晖
近现代以来,随着小农经济解体、社会转型以及现代文明确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信仰发生了转变。春节剪纸的内涵和意义发生了演变,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春节剪纸功能向装饰和造型艺术发展。在传统社会,剪纸主题多是围绕着神灵和农事展开,表现喜庆吉祥、五谷六畜、家禽瑞兽、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是主要题材。在现代社会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科技文化发达,鬼神观念淡漠,时尚文化、快餐文化占主流,传统剪纸艺术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它已成为留存在人们心底的丰富的文化记忆,现代的春节剪纸虽有辟邪驱怪与招祥纳福之功能,但人们内心已不再真正的相信有什么神灵和鬼怪,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一种单纯的祈愿而已。也就是说,剪纸的基础意义和基本内核还在,但已经发生了变形和转换。有的传统题材,其含义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如“玉兔抱金瓜”和“狮子滚绣球”这些具有生命象征意义的春节剪纸已被现代人赋予了金钱的象征,俗语说:“玉瓜,一定能发家” ,“狮子滚绣球”则寓意财源广进。春节时的“五祀”剪纸,至明清时其用途已从祭祀转向装饰,且不仅在中国广大乡村流行,在城镇(尤其是商埠城市)也广泛流传,年节各行各业,家家户户都要贴,既满足了人们招福、纳吉的趋吉心理,又增添了除旧迎新的节日欢乐氛围,强化了春节剪纸的装饰和造型功能。由此可见,春节剪纸已从宗教仪式和生命象征的神坛上走下来,逐渐趋于实用,演变成为装饰和造型艺术,并逐渐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二是春节剪纸逐渐趋于欢庆和娱乐功能。春节剪纸的宗教意味减弱之后,其欢庆、娱乐功能不断得以彰显,宋元明清时已渐露其迹。 《酌中志》载:“ (宫中)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 《宛署杂记》记载:“岁时元旦拜年,烧阡张,道上叩头,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三是春节剪纸的收藏和商业用途凸显。传统意义上的剪纸,制作技艺是属于农耕文明的,其价值主旨与中国农耕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和生命追求紧密相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转型,剪纸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剪纸艺术随之就生发了新的价值取向。尤其在现代社会,年轻人由于受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新潮和时尚文化的影响,对剪纸艺术的感受和体会不深,民间剪纸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使其逐渐成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和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死”的文化记忆。那些造型、寓意俱佳的工艺性剪纸加以装裱之后,成为人们收藏或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剪纸也不断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工业设计、商品包装、广告制作等领域剪纸元素越来越凸显,民俗剪纸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
春节剪纸在数千年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从农耕文明跨入到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价值观的变化,春节剪纸习俗的生存空间变小了,人们对其已逐渐失去往昔的虔诚感与神圣感。但作为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仍有其存在的基础,尤其是它承载的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永不过时。
贴剪纸现在仍然是春节习俗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内容,着眼于未来,春节剪纸观念的创新和精神的传承是关键。要推动春节剪纸艺术的传承,除了技艺的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剪纸内涵和精神观念的传承。对那些蕴涵民族社会深层心理的繁衍昌盛、平安吉祥等主题的剪纸纹样,要坚定不移地信奉它。同时,在春节剪纸内涵上要契合现代社会人们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精神心理的需要和人文关怀。要把春节剪纸打造成为既有历史积淀和历史厚重感,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甚至是时尚韵味的新文化。剪纸还要迎合新时代的需求,在题材方面要有突破。在继承传统剪纸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在内容和题材方面要更加贴近现代人们的生活。创作要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满足个性化需求,比如在家居装饰方面,可将小巧窗花变身为大型装饰壁画,以满足现代人的家装需求。在生活日用品设计制作上,可巧妙融入剪纸元素,以增添其艺术气息和审美情趣。还可给传统剪纸注入时尚元素,这也是现代剪纸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我国在大力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倡导以文化立国,建文化强国,这对于发展和弘扬春节剪纸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营造剪纸文化的生存空间极为重要。剪纸艺术起源于民间,依托各种民俗而存在。只有保护好传统民俗,引导人们尊重民族文化空间,才能使民间艺术和文化更好地生存。民俗活动是现代剪纸的母体和基础,立足于民众,立足于民间,去传承剪纸内涵和精神才是春节剪纸获得现代原创力和生命活力的关键。